![]()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辦公桌?!生產線??
文章: 2,116
|
引用:
C1:EFM(8-14位元調變修正碼)在複製過程中原資料遺失以修正位元補足資料 所出現之修正位元數量 C2:同上(但情況較嚴重) CU:嚴重錯誤(MT-136)EFM修正碼失效或無法判定[通常為CD-R碟片刮傷或 嚴重製造缺陷] P.S:CATS上的資訊為E12.E22.E32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屏東 光華
文章: 1,506
|
引用:
我指的是reed-solomon的編碼方式啦 E11,E21,E31是C1 stage Error 不過E12,E22,E32指的不是C2 Stage的Error嗎? 還是我記錯了...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辦公桌?!生產線??
文章: 2,116
|
引用:
另REED-SOLOMON的編碼方式不就是EFM (Eight-to -Fourteen bit調變;網眼圖) 素啊!!但...... 我講得也還是C2 STAGE的情況阿!!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屏東 光華
文章: 1,506
|
對Reed-solomon只知道大概
但是不了解細節 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相對論的公式 但是對於非理工科系的人 所知道的也僅止於此... 引用: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161
|
EFM是一個轉換表,也就是光碟片裡基本的訊號格式算是14位元(應該說是14T啦!但把它想成位元比較容易理解),必須經由EFM轉換表的對照轉換,變成電腦資料的位元(同理寫入的資料也需要從8位元轉成14位元)。而李德索羅門編碼是一種資料修正機制補強的編碼技術,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被寫入的資料在寫入之前,會先執行第一次的修正補碼(額外加入一些驗正的資料),然後再把資料打散後分組,此時各組內的資料並非原來連續的資料,然後再一次對各組資料執行第二次的驗正資料補入,經過這三道手續之後,就是完成了李德索羅門編碼,資料再經EFM轉換後便可燒入到CDR裡頭。
而所謂的C1便是當資料被讀出時,在使用第二修正碼來驗正修補資料時,需要用修正碼來做修正的次數(也就是資料目前有錯誤),而C2指的是經第一次修正後,同時也把分散的資料重新排列後,資料仍舊還有錯誤,必須再使用第一次修正碼修正的次數,如果資料在經過這兩道修正機制後,仍然還有錯誤無法修正的話,這個就是Cu的次數,代表資料已經徹底損毀無法救回! 以上指的是一般光碟製造廠所用C1,C2,Cu的意思,由於李德索羅門編碼深入的解編碼方式大概要用好幾篇才講得完,所以小弟在此只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如果略有出入尚請各位功力高深的大大見諒與指教!!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161
|
另外無論是第一次或是第二次補入的修正碼,因為它們所被驗正的資料組,其本身並不只有一個資料(所以是資料組),所以CD-CATs可以進一步區分資料組內錯誤資料的個數,也就是當資料組內僅有一個資料錯誤,則這這個錯誤事件會被計入E11統計值內,而當資料組內有二個資料錯誤時,則計入E21統計值內,二個以上的錯誤則計入E31之內。同理E12、E22...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因為在E31產生時,雖然錯誤超過三個,但因為還只是在第一修正狀態,尚有第二修正可能有機會將其挽回,至於在E32的部份,因為連第二修正碼都用上了,結果還是有三個以上的錯誤,這時就完全無法救回!所以CD-CATs的E32便可以代表Cu值。 此外另一個所謂BLER,指的應該是所有C1、C2、Cu的總平均發生率(就我個人小研究的心得是這樣認為),某個含意上可以用來代表[錯誤的發生率],可惜小弟的公司有不少同仁還是一知半解,常把BLER當C1...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屏東 光華
文章: 1,506
|
引用:
Piano兄波的這個資料應該是沒錯 可以說是我上次那分的中文翻譯版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214
|
From what I have read people includes the Cu counts as part of C2.
As for BLER stands for avg C1 only or avg C1 + C2, I've seem the term used with both meanings. But since in a high quality disk there should not be any C2, its often used to mean just C1. At least that's my view, or maybe we should all go back and read orange book specs again.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214
|
感謝 Piano 大大的中文化解釋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新竹市
文章: 462
|
引用:
所以說EFM本身的修正極限為3bit囉! 演算法有點忘了,不過記得好像parity bit是data bit作鄰近bit 的xor運算? 不過話說回來,EMF只是reed-solomon codes的一個類型罷了喔,不應說成相等. 這裡有些參考資料:http://www.4i2i.com/reed_solomon_codes.htm 根據參考資料,parity bit的產生方式以及其排列位址(直接丟在data bit後,還是插入在data bit間)由演算方法決定,國內應該有些作tolerance的論文就這樣生出來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