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電腦硬體討論群組 > 顯示卡討論區 > 電玩遊戲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healthfirst.
Golden Member
 
healthfirs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您的住址: 陣亡者的靈堂
文章: 3,183
引用:
作者aya0091
錯誤

那段話不是跟你說的
引你言的下方才是

-------

4750G的GPU頻率最高可到2.1 GHz
https://www.amd.com/zh-hant/product...zen-7-pro-4750g
但那畢竟只有8CU
PS5 32CU要到2.33GHz
但畢竟架構不同、核心數不同.......
能不能辦到
等PS5開賣就知道了
希望是能打臉那位顯卡廠的同學
     
      
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章於 2020-08-20 08:27 AM 被 healthfirst. 編輯.
舊 2020-08-20, 08:20 A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healthfirst.離線中  
aya0091
*停權中*
 
aya009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引用:
作者老老濕
說真的拿現有的XBOX來比
會比較實在一點吧

賣1.5~1.8萬元的主機
要跟數萬元的PC相比主要性能?
還比到L3大小去了
會不會強人所難
難道微軟有天下無敵的外星科技嗎?

反觀
PS5主機性能更差
體積更肥.更大
也沒有強大的軟體背景支持
只想要搞獨佔
又能端出多少牛肉出來給大家?

...............................
扯一大堆
請問2萬元的PC
整體性能又能超過遊樂器多少?
可以弄出一樣的美美的外型與設計架構嗎?

你沒發現我是在解釋XSX的SOC設計如何在CPU部分壓低成本嗎?

PC上要搞到便宜的Zen2 8C16T處理器
那請AMD把XSX的CPU拔出來賣

而且不管你怎麼貶低PS5,以PS4市占來說依然是佔據遊戲市場很大影響力

可以說PS5跟XSX都能強制讓PC組裝遊戲機的成本下降
不然一張RTX 2080 8G上市價賣到2萬5~3萬,結果畫質拉不開差距

只要對消費者、玩家有利,我就支持,所以不管PS5還是XSX我都樂見拿出好料
 
舊 2020-08-20, 08:27 A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ya0091離線中  
aya0091
*停權中*
 
aya009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引用:
作者healthfirst.
4750G的GPU頻率最高可到2.1 GHz

但那畢竟只有8CU
PS5 32CU要到2.33GHz
但畢竟架構不同、核心數不同.......
能不能辦到
等PS5開賣就知道了
希望是能打臉那位顯卡廠的同學

目前N卡20系列上2G都不是問題(12nm)

A卡RX5700系列也有人超到2.1G以上(RDNA1代)

而傳聞N卡30系列可以上到2.2G
(不過傳聞太多我是覺得等9月發布就知道了,懶得亂猜)

至於7nm RDNA2根本沒有任何參考來源
網路上所有網友說法來源都是A、N的舊卡...

加上Mark Cerny的專業與資歷,就好像有人質疑張忠謀不會製造晶圓

不過我也不會無腦認為PS5可以穩2.2G
規格上都寫清楚了是"最高2.2G"

有用過N卡的都知道,那個時脈跳的超快、範圍也大
常常1.7G~2.0G之間亂跳,但效能表現依然嚇嚇叫

因為我當初買的2080Ti算是丐版,所以沒辦法超很大
買頂版的玩家應該經常出現2G以上時脈沒問題

不過嘛,硬體規格討論我純粹是興趣,遊戲主機自然還是遊戲為主
只要好遊戲夠多,硬體再渣照樣大賣...沒錯,我就是說那個Switch

此文章於 2020-08-20 08:42 AM 被 aya0091 編輯.
舊 2020-08-20, 08:41 AM #2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ya0091離線中  
SouthPark7788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0
文章: 318
我只能很含蓄保守地說
上市後如果一大堆遊戲還是滿滿30FPS
我本身英日文大概都會講
所以對很多資訊非常敏感

論壇逛一逛, 就可以看到不少廠商對 PS5/XSX的看法
至少我自己認為那些看法才是最準的

三人成虎定律
PS4時, 可能有10家, 20家廠商甚至更多 嫌CPU太弱
極客灣CPU-Z跑分僅 80.5分
目前R5 2600/X CPU-Z 跑分大約460-470分
那個才是真相

我需要的資訊就是那種
而不是很多拿著廠商規格然後含含糊糊的說詞
這是我自己處事方法啦! 等上市 然後等看遊戲開發廠商說法
個人是覺得"非常科學"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
1. 成品
2. 開發商觀點
3. 跑分 (如果有最好)

此文章於 2020-08-20 09:05 AM 被 SouthPark7788 編輯.
舊 2020-08-20, 08:55 A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outhPark7788離線中  
aya0091
*停權中*
 
aya009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引用:
作者SouthPark7788
PS4時, 可能有10家, 20家廠商甚至更多 嫌CPU太弱
極客灣CPU-Z跑分僅 80.5分
目前R5 2600/X CPU-Z 跑分大約460-470分
那個才是真相

我需要的資訊就是那種

PS4、X1的CPU以現今標準當然弱!!

但遊戲是這樣,性能要怎麼用、優化好不好都是看功力

PS4 GT Sport賽車時60fps沒問題

格鬥遊戲60fps沒問題,劍魂、鐵拳、快打、生死格鬥...等等一堆

仁王也有60fps模式,雖然有些地方會掉張,但大多時間都接近60fps就夠好了

汪達與巨象也有60fps模式

就拿今年的新遊戲惡靈古堡3重製版來說,PS4 Pro也是大多60fps
https://youtu.be/BnjVfTYnAYk

Digital Foundry上面一堆遊戲評測,通常都會跨機種比較fps

這種就相當於實際遊戲的跑分

此文章於 2020-08-20 09:22 AM 被 aya0091 編輯.
舊 2020-08-20, 09:20 A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ya0091離線中  
aya0091
*停權中*
 
aya009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轉貼個消息

All PS5 and Xbox Series X games that support 120fps
https://www.eurogamer.net/articles/...d-xbox-series-x

Dirt 5
ExoMecha
Gears 5
Halo Infinite (multiplayer)
Metal: Hellsinger
Ori and the Will of the Wisps
Orphan of the Machine
Second Extinction

既然有了HDMI 2.1
120fps遊戲就會成為廠商支援選項之一
未來有120fps的遊戲只會越來越多

至於要討論30fps、60fps、120fps的總數量
我認為那不是重點,難道靜態遊戲也要搞高張數嗎?

目前的60fps遊戲也是設計給電競、格鬥等
強調即時操控判定的居多,例如GT賽車、仁王也是

但如果是單機開放世界遊戲
如:巫師3、刺客教條、RDR2、地平線、死亡擱淺、對馬戰鬼
60fps就比較像是錦上添花,有當然更好,但沒有也不至於玩不下去

此文章於 2020-08-20 10:27 AM 被 aya0091 編輯.
舊 2020-08-20, 10:20 AM #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ya0091離線中  
Hermit Crab
Golden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17
您的住址: 象山公園
文章: 2,784
引用:
作者healthfirst.
講來講去
就是想表達
遊樂器好爛
PC最棒
我說的對不對?


APU也是這樣
第一個大砍的就是L3


也可以來估算模擬器的理論最低配備...
舊 2020-08-20, 10:54 PM #2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Hermit Crab離線中  
SouthPark7788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0
文章: 318
我記得以前 Nvidia老黃 有過一段軼事

我已經忘了是PS3上市一年後 G80晶片發表時
還是PS4上市前
反正老黃強調 未來家用機 不可能再擁有高性能
接受採訪時講的東西可能就是我講的這些
功耗跟散熱, 我打的這幾篇都是在講物理
很多邏輯推理不需要高深的知識

如果說今天拋出個議題
為什麼 某GG的7nm工藝有漏電嚴重問題, 外號台漏電
這必須要很多很多很多篇幅下去慢慢講

在下講的其實很好理解
如今光是 1080P/60FPS高特效下
諸位去觀察自家電腦 CPU, GPU 溫度
如果兩者同時全速跑 (尤其開放世界3A或大型網遊)
都75-80度C情況下, 那個CPU跟GPU大型塔散周邊吹出來的風都是燙燙的
冷熱空氣交換也還是需要更大的體積空間去搭配

商業上來說, 如果AMD可以搞出
"低成本"
"功耗散熱都OK"
"體積小"
"APU可以讓高U高顯同時全速跑"
Nvidia 跟 intel 真的會沒有生存空間
一台500美金的遊戲機可能該APU報價才200美金而已
AMD幹嘛不自己賣400美金釋出到市場上?
某樓講到的4750G的什麼的, 阿所以它配了一顆爛內顯阿! (跟獨顯比)

XSX使用的獨顯 流處理器數量 接近RTX 2080, 跟R7 2700封裝在一起下
還有辦法兩者同時全速跑, 也不是堅持反對某些人的看法
*其實這很嚴重違反物理定律*
R5 3600燒機大概也需要120-130W

甚至還不用上機就猜得到了,
(獨立CPU+獨立GPU)的PC Turbo Boost定位是 供電散熱OK就
不斷加速
類似家用機這種肯定重負載下其中一邊會降頻

PC-可以隨時CPU,GPU全速跑 vs 家機-沒辦法隨時CPU,GPU全速跑
差一句 "沒辦法隨時" 就天差地遠了

物理定律是幾乎不可能去突破的玩意
最後還是回到本篇引用的第一句話
為什麼老黃要跑來講物理特性
我假設 (RTX 2080+R7 2700) 兩者都全速跑好了
功耗如果是350W左右接近傳說中快上市的 RTX 3090
要知道 RTX 3090 目前流出的訊息都是
使用 特殊導熱材料, 異常龐大的散熱鰭片體積
對, 就算XSX花很多$$使用特殊導熱材料
XSX散熱鰭片體積怎麼目測大概都 <= 無限五 而已!
(我覺得沒到無限五...)
冷熱空氣交換終究也還是需要體積搭配

我一個同學把2080Ti拿去裝ITX小機殼
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後, 發現2080Ti 雙風扇熱風吹出去接觸的塑膠面已經變色了
再用更久不知道會不會軟掉<-這些都是在講物理

最後有個網友講的也是對的, 尤其家用機玩家可能 重視畫質>>>幀數
XSX Halo無限演示 好像號稱目標是120FPS, 但是畫質退回到Xbox 360時代
引發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事件
我倒覺得微軟應該也不是放錯影片
是想測試看看如果高幀數 CPU全速運轉下 大幅犧牲GPU畫質
大眾的接受度如何?

最大的可能就是
開發商 大型3A單機 跟 大型網遊 懶
對, 或許也可以說是懶得優化
比方說 某教條可能到 某城市地點大量NPC出現時,
CPU會接近全速運轉
到野外時, CPU又會跑低負載的情況下
不會特別去做優化, 直接鎖30FPS就好

你可以說是阿育 很懶
但追究其根本原因 還是
家用機功耗散熱架構限制下 沒辦法CPU, GPU同時全速跑

此文章於 2020-08-21 07:30 AM 被 SouthPark7788 編輯.
舊 2020-08-21, 07:10 A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outhPark7788離線中  
SouthPark7788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0
文章: 318
如果說今天拋出個議題
為什麼 某GG的7nm工藝有漏電嚴重問題, 外號台漏電
這必須要很多很多很多篇幅下去慢慢講

-------------------------------------------------

抱歉, 我把這一段修改成

如果說今天拋出個議題
為什麼 某GG的7nm後工藝大概率有漏電嚴重問題必須要解決, 早期外號台漏電
這必須要很多很多很多篇幅下去慢慢講

*半導體製程微縮後漏電問題是每家都有的, 大家也都在思考不同方法去改善*

此文章於 2020-08-21 08:45 AM 被 SouthPark7788 編輯.
舊 2020-08-21, 08:43 AM #2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outhPark7788離線中  
aya0091
*停權中*
 
aya009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引用:
作者SouthPark7788
XSX使用的獨顯 流處理器數量 接近RTX 2080, 跟R7 2700封裝在一起下
還有辦法兩者同時全速跑, 也不是堅持反對某些人的看法
*其實這很嚴重違反物理定律*
R5 3600燒機大概也需要120-130W

問題XSX的CPU跟GPU時脈都很低

人家的策略就是用8核CPU彌補低時脈、52 CU大GPU彌補低時脈

RTX 2080時脈高那麼多當然又熱又吃電

別說2080,我用2080Ti的時候,把功耗限制從100%降到50%

馬上又低溫又省電,功耗砍半但依然有70~80%性能

另外前面就說了R5 3600燒機130W是預設全核4.2GHz的事

我建議你去找看看降成3.6GHz燒機是能多耗電、又能有多熱?

明明人家XSX就降時脈了你還在嚴重違反物理定律...

我看你根本不知道現在PC的CPU跟GPU是因為逼近甜蜜點才又燙又耗電

這邊解釋一下甚麼叫做晶片的甜蜜點

當CPU或GPU的時脈上升時,前期會在效能上同步反應出來

例如1GHz提升到2GHz,可以說性能成長100%

但當9900K超頻到甜蜜點5GHz以上時,功耗、發熱暴增,性能提升微幅

同樣的AMD 3000系列也有甜蜜點,遠比Intel低的多,連全核4.5GHz都很難
(不過由於IPC較Intel強,所以性能也能追上)

GPU部分可以去看看AMD前代GF渣製程的Vega64就是把Vega56超到極限

都用上水冷鎮壓了,結果性能還是很兩光,這就是超過甜蜜點毫無意義

反觀Radeon VII用上台積電7nm,雖然同樣是Vega56/64的GCN架構

但把時脈往上提升一些就幾乎追上RTX 2080

這就是新製程帶來的甜蜜點突破,不過舊架構極限也就那樣

AMD才趕緊研發RDNA,甚至在RDNA2之前都不敢端出大核心GPU

此文章於 2020-08-21 10:42 AM 被 aya0091 編輯.
舊 2020-08-21, 10:24 AM #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ya0091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40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