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284
|
美國從二戰之後開始成為全世界的消費中心,很多從歐洲、日本、台灣、韓國製造的東西都出口到美國,
也因為許多國家仰賴美國市場,美國得以用經濟利益將政治影響力伸進這些國家,而如今中國也有這個傾向。 對於台灣在短時間裡跟對岸簽ECFA,韓日兩國的態度是有點消極希望不要成形。 因為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很多工業民生消費品台日韓是相互競爭的,尤其是台韓之間。 日韓一直有種疑慮就是要不要把大陸市場作為深耕的對象,亦即投入高級人力、資金在大陸市場, 好處是可以在快速成長的市場快速獲利,壞處是雞蛋放太多進去,改天大陸會拿來箝制你。 日本人有種說法在形容大陸目前的狀況,就是這個漩渦我現在不想跳,但是台灣現在跳進去了,我不跳就等著餓死。 歐洲、美國都因為過多的舉債、經濟泡沫導致消費不振,如今有中國這些新興市場等著開發,要進去也不是,要袖手旁觀也不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8
文章: 0
|
引用:
代工很有面子啊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0
|
引用:
台積電代工的技術每個國家都想要 之前因為金融風暴台積電layoff一個高階廠長 三星馬上把用高薪把他找過去 還用專機載走 難道是三星錢太多吃飽撐著找一個被台積電layoff的人!? 不為別的 就為了晶圓代工的技術 世界上很多公司都想吃晶圓代工這塊大餅 也有很多家公司跳進來 大陸中芯 新加坡特許 甚至三星 日本Fujitsu 每個都想插手這一塊 但是從頭到尾只有台積電賺大錢 聯電差不多兩平 其他的大多虧錢 甚至現在連特許都虧到脫褲子 又從阿布達比找了金主 變成了Global Foundries這家公司 希望能撐下去 為什麼只有台積電賺錢 因為技術 因為能力 代工不是原罪 問題是你有沒有從代工上取得你不可動搖的定位 沒有產業升級 你的公司只會因為政治力的介入 只因為關稅的降低而賺錢 那你也會因為相同的原因賠錢 到最後就被政治力而左右 而政治力的介入是一時的 他會因為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背景而改變 產業技術才是企業的根本 不找出問題的根本 就沒有辦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現在對於產業升級這塊 政府做了什麼?? 簽了ECFA 產業就升級了? 跟大陸簽了降低關稅的協議 產業技術就提升了? 更何況政府一直都沒有提到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真的像他所說利大於弊 為什麼不敢說?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9
文章: 45
|
法克you?
![]() ![]() ![]()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Taipei,ROC
文章: 573
|
引用:
Intel當時,有的就是一個夠大的新興需求跟市場,沒那個市場,有創意也沒用。 台灣自己市場不夠大,你要佔有市場,成熟市場不容易打進去,新興市場才有機會讓你的創意擴大規模下去,連這都不懂? 不要再用以前中小企業的腦袋,來看現在企業競爭,如果說台灣很多企業短視近利,很大一部份也是這種思維來的。 很多資訊產業標準,我們並不是沒得定,但是我們最後就是只能跟,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夠大的市場去養一個標準出來。 創意這東西也一樣,自以為很有創意的東西,卻佔有不了市場的多得是,大部分自認有創意的人,都卡在這點上,才會變成眼高手低的笨蛋。 高品質就不要市場?就沒有所謂經濟規模支撐?我玩耳機,高階耳機一萬兩萬幾十萬都有,有的真的就是作口碑,但那是有雄厚市場本錢後做的事。當你要作一個高品質的東西,也要有夠大的市場支持你作出來口碑,就像大陸市場對於三星一樣。 很多事情,錯過時間作,就要花更多無謂的力氣去補救,當大陸市場飽和了、成熟了,你再進去,你連壯大的機會都沒有,是要怎麼跟人講你的高品質多好?=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0
|
引用:
IBM在當時認為PC這塊市場全世界只有5台的量 夠大的新興市場?? ㄎㄎ 很多東西在當時根本沒有想到後來的影響有這麼大 引用:
市場是不是成熟不是你決定的 MP3的應用在Apple進去以前 不知有多少家在混戰 大多數人都認為MP3的影用已經飽和了 而那時Apple只是一家過氣的電腦公司 而現在iPod風行後 世界上只剩一家iPod獨大 ㄟ 不是市場已經飽和了嗎 那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iPod首先推廣的是新興市場嗎?? 絕對不是 為什麼iPod就可以在歐美成功? 其他的不說 捷安特與美利達是因為中國市場而成功的嗎? 成功的方法百百種 世界上有這麼多國家 就偏偏一定說沒有中國就不會成功 為什麼一定要把所有的資源押在一個地區呢? 引用:
資訊產業的標準有沒得定是你自己認為 自己決定要當個跟隨者 不要當個開創者 自己放棄了一切可能 就什麼希望也沒有了 一開始台積電就是切入別人沒有做的東西 當時世界上沒有晶圓代工 很多人也說晶圓代工做不起來 但是他成功了 當初台積電如果也是跟隨者 我相信今天台積電可能已經消失了 或者只是一家要死不活的公司 大陸之前在WIFI上面想要訂定自己的規格 跟GSM一樣 想跟美國日本一樣搞自己特殊規格 結果勒 還不是喊卡 當然大陸方面只是喊喊戲 主要還是希望用廣大的市場交換WIFI技術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能力不夠 有了市場就有規格制定的條件是在自己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 沒有技術能力也只能被人牽著走 高品質當然需要市場 所有的產品都需要市場 但是因為這個東西只有你可以做 所以你就有了議價的權利 你所謂的高品質耳機 難道沒有了高品質還可以賣個10幾20萬嗎 品質與品牌才是你賣這個價格的原因 而市場大小只是你獲利的多寡 難道你的耳機只能賣大陸 你的耳機不能賣歐美國家嗎 大陸市場很大沒錯 但是如果因為政治因素哪天不能賣了(這在大陸很常見) 你馬上就倒閉了 風險永遠都需要控管 大陸市場很大 對 很棒 你如果認為很好 OK 那是你個人的事情 你自己去投資 賺到錢我恭喜你 你保證去中國就一定會賺到錢? 當然不是 那為什麼要把你認為的好機會硬套在我們頭上呢 也許我根本認為這不是好機會 個人造業個人擔 你要去大陸發展自己去啊 跟我們不想去大陸的人有什麼關係 大陸市場飽和了 世界上就沒有其他新興市場了嗎? 其他金磚四國呢? 南非澳洲呢? 你的眼光永遠只看著大陸市場嗎? 為什麼不能放眼世界? 永遠都有賺錢的機會 但是不代表你能夠把握 沒有技術能力 你也只能眼睜睜的看他溜到別人的手上 至於簽ECFA我也不反對 但是一切都要說明白 到現在簽下去的代價是什麼 說不出來 難道你跟美國簽TIFA 跟日本簽FTA 跟任何一個國家簽任何條約 都不說明內容 不說明代價 這是個一執政者該有的心態嗎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9 您的住址: 臺灣_臺北
文章: 11
|
引用:
就怕政治因素 很多檯面下的結果都被隱瞞了 既得利益者的背後的付出的是其他人犧牲後為他們築出來的 單單只看表面後果還是大家承擔 只想簡單問大家,簽了後台灣人在台灣會不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薪資是不是正成長 就這樣白話,其他學術的說法大家就別談了 光這兩點一堆人就悶悶不講話了 如果這樣講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 我不知道一堆人拍手就好的道理在哪? 此文章於 2010-05-01 05:59 AM 被 jr200901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0
文章: 4
|
引用:
因為這邊的論點是 ECFA是高度專業的領域 只要交給騜上找來的專家來決策就OK了 我們並不需要瞭解內涵 而且騜上說我們很勇敢 10年大家忍一忍也就..............習慣了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5
文章: 68
|
引用:
沒記錯 全東南亞 只有 北韓 跟 台灣還沒簽而已 比台灣強的 日本 都簽了 跟台灣差不多的 南韓 也簽了 其他的 緬甸 泰國 菲律賓 印尼 這些 也都簽了 請問 他們就沒有 弱的產業嗎 ? 日本人工比台灣貴數倍 他們也簽了 無論是比台灣強的 還是比台灣弱的 都能簽 台灣憑什麼不能簽 ? 你說農業會衝擊 那日本的農產品價格 其他國家的人買的下手嗎 ? 鎖國必死 這是歷史的教訓 台灣的問題不在經濟 經濟方面 可以談判 來減低衝擊 台灣的問題在於政治 包括 某顏色的動物為了自己的利益 跟 大陸會想要 借機影響跟控制台灣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HsinChu
文章: 76
|
code-hard 兄
RogerShih 兄 您們的說法都沒有錯! 您們的論點都有切到重點,這也是目前台灣矛盾的所在 站在企業的角度,持續的擴張是加速成長的必要過程,尤其是可以很輕易複製台灣經驗的市場 站在上班族的角度,當然希望自己國家所生產的產品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站在執政的角度,希望短時間內收到點石成金的魔效,你們不覺得ECFA就像吃類固醇一樣? 而我看到政府用所謂的讓利或是早收兩種工具,保護目前既有的產業,希望不至於短時間內 影響就業的情況,其實政府應該也知道開放下去會變成怎樣,我很多以前在TFT的朋友已經 一窩蜂的被挖過去了,大陸最缺的是他們沒有的東西,例如高階的半導體或是次世代的面板生產技術 這些東西一開放了,我相信本來就搶得兇的人才競爭,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畢竟企業很少考量 要替自己國家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反而是要替股東創造多少利潤才是首要 RogerShih 兄 擔心的是我們失去進入市場的機會,而 code-hard 兄則是擔心沒有配套之後的產業邊緣化效應 我之前所提的靠提昇製造品質,創造 MIT這個類比MIJ的概念就是站在一般上班族的角度所言 畢竟這樣,才不至於太快淪為殺價競爭的環境下,被拿去祭旗的犧牲品 放眼之前提倡全球化著墨最深的國家美國,在他們享受亞洲便宜的勞動成果之時,也是犧牲 了很多當初在他們國內的製造業所換來的代價,現在10%的失業率,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救 製造業是很容易吸納大量就業人員的產業,跟品牌的經營不見得就要完全衝突 我只是覺得,現在太多檯面上的人物,總是想從投機的方面,希望只靠一帖靈藥,來幫台灣脫胎換骨 產業升級是個漫長而且痛苦的過程,大概就是因為投資期長,可能單個執政週期也看不到 所以政客多視之為洪水猛獸碰不得..........然後就是拼命的打聽哪裡有特效藥 站在就業率的角度,我也不知道關稅降了之後,台灣是否會吸引更多的相關產業進來投資,我只是想著 若這些被吸引進來的投資機會,不思考往高價值的地方轉型,只靠著政策的讓利,到時候還是會面臨,競爭條件回到起點這件事 那時候要是台灣都沒有某種程度的準備,真的才是惡夢的開始 此文章於 2010-05-01 08:01 AM 被 cheng1978 編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