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3
文章: 472
|
引用:
我的感覺是韓國很趕賭 像oled吧 http://www.2300.com.tw/Column/ShowC...contentid=18958 這篇標題有點怪,看表格,日商也退出不少 http://www.ledchina.com.cn/Article_...?ArticleID=6598 這篇文章也說韓商特別積極 還有像pdp,也是玩到最近才收手 我猜 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韓國金融風暴才這麼慘 實際上三星電子有約一半的股權在外資手上(今年的找不到)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3798507.html 韓國各大企業的外資持股都不少 台灣好很多,不過台積電跟日月光比較嚴重(早期公司?)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10
|
引用:
我姊夫是韓國華僑,我最喜歡吃他做的泡菜,一般韓國人貧富差距生活壓力包括自殺率都大過台灣,用人均gdp來衡量生活水準是不準的,台灣政府當然有很多缺點,不過老是將自己國家講的一無是處不是健康的心態,我用lcd monitor近10年,手裡還有一台14吋韓國製的,早期華映的面板還交給sony,國產lcd因起步比日韓晚所以品質是差一點,不過這幾年除了大尺吋液晶電視外早就可以跟日韓平起平做. (首版已發表於台灣蘋果日報) 蘇經綸 美國羅德島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1996年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首度將台灣列入自由國家後,2006年十年後台灣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的國家,使得台灣十年來的民主轉型幾乎獲得世界一致的好評。但同時間華人媒體卻以台灣的人均所得十年停滯,做為評論西方民主價值不適合華人文化的證據。面對華人媒體對台灣經濟衰退的荒唐宣傳,筆者有不吐不快的衝動。 筆者首先想釐清的是影響GDP成長率的因素很多,境內國內與外國勞動力的增減,及人口出生率等皆有關係。因此GDP成長快速的經濟體,未必直接反應到個人產值的增加。例如香港2000-2005年六年平均GDP成長率達5.3%的耀眼成績,同時間卻發生香港2005年人均所得較於2000年僅成長1%的窘況(以港幣計算)。 此外華人媒體多以台灣的人均GDP十年停滯,做為評論台灣經濟衰退的證據。以東亞過去十年(1996-2005年)的跨國人均GDP比較,只有人均所得較低的中國、越南能在過去十年穩定成長,其餘皆經驗或多或少的倒退。經濟學家多認為與1997年亞洲經融風暴,及共產國家經濟自由化後的資源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有關。 歷經十年的痛苦調整,只有民主轉型成功的台灣與南韓兩地人均GDP有明顯的成長。同時間中國「一國兩制」特區下的香港人均GDP竟不如1997年剛回歸的水準,新加坡的人均GDP僅小幅成長6%。如此的反差竟成為華人媒體眼中,西方民主價值不適合華人文化的證據,實令人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 更有華文媒體指出:2005年南韓人均GDP一舉超過台灣達1,020美金,成為民主台灣經濟衰退的明証。但沒有人深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2000-2005年),南韓以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於台灣四倍的犧牲換來的。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年鑑(World Factbook)的資料*,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的人均所得,台灣民進黨執政期間領先南韓反而再拉開達3,600美金。 以美國中情局資料分析,台灣2005年人均GDP為27,500美金,直追新加坡的28,600美金。台灣民進黨執政六年來,排除匯率物價波動的干擾後,人均GDP增加相對幅度居四小龍之首。同時間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台灣2005年人均GDP為27,761美金,緊追新加坡的28,368美金,兩地人均差距更為接近。華文媒體所謂台灣的經濟衰退,再次令人不敢置信。 在過去民主轉型的十年期間,台灣平均失業率為四小龍最低,平均痛苦指數僅高於四小龍最低的新加坡0.3%。2000年政黨輪替後,台灣的平均痛苦指數僅略高於新加坡0.1%;同時間的自殺率,也僅高於四小龍中的新加坡。政黨輪替後的平均失業率更比的香港低達1.9%。台灣政黨輪替後的銀行壞帳率,也從2002年的最高點8.8%,2004年底已改善至4.35%。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2005~2006年成長競爭力指標(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台灣持續保持亞洲第一的優勢。再者2006年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競爭力排名,台灣領先中國人均GDP最高的浙江省排名差距再拉開六名,並持續領先四小龍之末的南韓再拉開二名之際。華文媒體口中民主台灣的經濟「停滯衰退」,實在耐人尋味! (*資料最後修正日期2006年12月13日) |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7
文章: 4
|
引用:
這裡不是政治版,無意再討論政治和引起筆戰 只是引用一個文章專門刊載在自由時報、南方快報、Taiwan Yes……等御用媒體的御用學者來自High, 也不是一個健康的心態 要反省,才能進步,不是嗎? BTW,是平起平「坐」,下次記得不要寫錯了 ![]() ![]()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560
|
奇美lcd根本不差,有些人根本沒用過,就說奇美是爛螢幕...國產品牌很多家的lcd面板也是用奇美的,
不知道為什麼有人一聽到奇美就說爛(同價位的奇美爛,samung,viewsonic的有多好??)而且奇美的 售後服務是很好的,維修很迅速. 如果有2台lcd,內部元件都用一樣的,只差mark一個掛韓國牌,一個掛台灣牌,而卻說掛韓系mark的 表現好,這種人說愛台灣,我也不太相信,這是兩手策略嗎??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10
|
引用:
那你貼一篇聯合報系似是而非把韓國捧上天把台灣打下地的文章有想到這裡不是政治版嗎,那篇文章蘋果也登過?有本事針對人家的觀點回答不要光挑錯字跟莫明奇妙的笑,英文文章裡笑用Laugh 只會讓人Haa Haa Haa,我手裡一台奇美938D,一台E300 32吋LCDTV,一點也不輸給韓國貨,韓國出的LCD很多用的是台灣的面板甚至台灣廠代工,你認為會強過台灣一線廠多少?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文章: 97
|
![]() 加油阿.去年所得已輸給韓國人2000美金了.照現在台灣政府只會搞民粹政治的方向來看.今年搞不好會差3000美金了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您的住址: 人群中
文章: 4,213
|
引用:
1.台灣LCD在美國賣得很好,評價中上 NEWEGG上賣得最多的大概首推台灣品牌ACER BENQ 跟奇美 2.我認識一些韓國同學,慢慢對韓國改觀 物價高,生活消費昂貴,教育支出也比台灣高(私立大學據說每學期約3000美金) 失業率也不低,實在沒你想的美好. 增加所得是否能平衡支出?? 如果不能,百姓不會更HAPPY 3.相互比較下,韓國同學還羨慕台灣物價及教育支出 4.LG的LCD在美國真是悽慘,早已經擠不上大品牌行列了 歐洲,我只記得CRT時代LG賣得還不錯,現在不是很清楚 5.台灣起步慢的資訊產品,5年前是一大步比不上韓國(如DRAM和LCD) 但這兩年在卻只有一小步緊跟在韓國後面, DRAM和LCD已經互有上下 這是看得見的進步,可不像你所說的""民粹""BALABALA的 6這兩天敗了一台ViewSonic 22", MIT,滿意 沒買acer,因為更佳的色彩對我還是列入考量因素 ViewSXXX評價比acer好一點,但是價格也高一級 韓國SAMxxx完全不列入考慮 沒為什麼,價格效能不滿意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132
|
其實台灣廠商與政府只要有心台灣前景還是可期的,如果過了2008還是如此情況,那恐怕要悲觀點了!
samsung和LG在lcd上的確是比較強,不過我看好友達未來如果有鴻海郭董的群創來幫忙,是有機會和三星+LG一拼高下的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3
文章: 472
|
郭董
除了錢以外名聲似乎不大好 捐個錢都能搞出負面新聞,真不是一般人辦得到的 反正現在面板業要錢政府就想辦法讓銀行貸 (奇美友達關鍵零組件之類的廠商要錢的話,看起來是這樣,三個小的要錢就比較困難) 不過上次好像有說已經快貸到法定上限了,不知道修法沒 反正沒事就看到台灣錢淹腳目的新聞,不缺錢下,群創又還這麼小,沒差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搬到台北市啦!
文章: 174
|
真是一篇爛文章,又沒有說出原因,只有一些屁話,到底為什麼讓你有這種感想的都沒有說出來,只有幾句泡菜貨質感好之類不知所芸的評語,你到底要說三X!那你怎麼不說日本貨比國產好,說這句沒有人會堵你?韓國貨好不好每個人有不同的評價,說它面版好是事實,但是這就表示台灣的東西差,如果用韓國貨企業的發展模式,把台灣四大面版廠合併,再加上政府強勢資金挹注,台灣東西會差,但是,這種方式好嗎?妥當嗎?規模比別人小,資金又沒有別人多,以有限資源做出現在的成果,我認為這是值得稱許的,當然也有不好之處,但版大發這一篇沒營養的文章,用意在那?
__________________
從事批評和維持批判是知識份子生命的重大面向 from Edward W.Sai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