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 引用:
跟重量比較有關阿 ![]() 話雖這樣說,但其實還是有方法可以偷吃步。 比如說假設目前5100萬美金的發射任務失敗率是每百次發射失敗四五次, 這樣的成功率對衛星這是必要的,因為每顆衛星是耗時費力製造的,且造價不斐。 反觀如果是大批的發射同樣的太陽能板上去,就算火箭變成衝天炮, 下一批發射的太陽能板還是可以接續建造。 所以可以在發射的安全性及重複檢測上節省成本,但可以省多少比例就不清楚了。 但現實的是,目前所有由地表經由化學火箭發射到太空的太陽能板都太重了, 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強度對抗宇宙惡劣的輻射及溫差還有太空垃圾, 另一方面為了化學火箭或太空梭升空時的外型以降低空氣阻力, 勢必要將太陽能板折疊包裝後在行發射,展開用的機構也是無用的呆重。 通天塔?軌道電梯? 在研發出反重力技術以前,就算材料到了定位 也必須由同步衛星的軌道開始向上下兩邊同步建設, 會回到如何把建材便宜的拋上同步衛星軌道的老問題。 故以目前人類科技發展的趨勢而言, 其實最可行的方法是在月球上進行建材及太陽能板的製作。 因為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質量投射器的規模可以比較小,比較容易達到。 (月球沒石油,所以很難長期運用化學火箭) 因為表面沒有空氣,無須顧慮形狀造成的空氣阻力,可以省略既往的折疊展開機構。 但有鑑於要養人類在月面上的吃住加呼吸成本太高了。 合理的方法是發射大量的微型機器人到月面進行資源探勘, 確定資源位置後在發射小型的機器人及冶煉製造設備, 於月面開始建造中大型機器人及大型冶煉及製造工廠。 只要數量海的夠,月面的資源也充足的話。 太陽能發電設備及太空電梯等,都會比由地面發射來的方便。 不過可惜的是, 質量發射器的關鍵科技叫做高溫超導體,現在看來還早。 微型機器人的關鍵科技叫做微機電跟AI,這兩個更沒影。 所以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設備,真的是還早還早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文章: 2,983
|
引用:
最近很熱 自己買仙草來做仙草蜜 我也在懷疑仙草有沒有加啥不該加的料進去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4 您的住址: 一立方公尺的香格里拉
文章: 617
|
一樣在月球上先建造太陽能發電廠
然後再利用電磁軌道加速器的方式發射建材... 此文章於 2011-06-09 03:51 PM 被 ruinousdeity 編輯.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Red Planet
文章: 4,277
|
引用:
我開宗明義就說了,是使用史特靈引擎,簡單來說只有那顆特別重,其他的都只是鋁箔反射面而已,所以事實上沒你說的那樣重∼ 另外使用子母機發射應該會便宜不少,還有電磁軌道發射系統,也可以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
The war is crates by fear and gap. 此文章於 2011-06-09 03:58 PM 被 P&W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 引用:
由於目前飛得又高又快的飛機載不重,而載的重的飛機飛得不夠高不夠快。 導致子母機的成本低不到哪裡去。 真的只能靜待Scramjet成熟才有希望。 史特靈引擎搭上反射面看起來很棒,但實務上的問題可不少。 其一: 史特靈引擎需要溫差才能啟動,高溫端靠反射聚焦的陽光,低溫端只能靠大型散熱片,這呆重吃的可大了。 其二: 在接近真空的宇宙中,機體向陽面可以高到幾百度,被陽面則是零下百度, 這樣的溫差造成支撐你反射面的衍架不可能太輕薄,除非只打算使用短時間。 不然還有長期溫差及宇宙射線照射造成的金屬疲勞問題。 支撐反射面用的強力衍架,又會吃多少呆重? 其三: 為了將能量準確的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所以是運行在同步軌道上面, 這代表的是,隨著地球的公轉及自轉,發電衛星的向陽面,隨時在變化。 除非衛星打算每天只有幾分鐘來發電而已,否則必須隨時調整其拋物鏡面的對應方向, 以獲得良好的發電效率。 在太空中要調整的方法有二, 如同在ISS上面的太陽能版一樣,依附在大型的衍架上面靠電力旋轉,大型的衍架又吃呆重啦。 或是安裝姿態調整的火箭及噴嘴,燃料是消耗品會噴完的,是打算多久時間補充一次燃料? 還是噴完了就變成大型宇宙垃圾 ![]() 呆重吃的大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發射的成本大增而已 ![]() 007 誰與爭鋒中的伊卡洛斯是很帥沒錯, 但是現實想拿這個東西來長期發電,可能還是要乖乖撞一下物理之牆就是了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Red Planet
文章: 4,277
|
引用:
1.背陽面溫度零下兩百有,不需大型散熱裝置也能勝任,管路反而是重點而非散熱裝置 2.太空又沒空氣,幹嗎要重型衍架支撐?讓鋁箔本身具備彈性就好,幹麻跟太陽硬碰硬 3.同步確實會有向陽的問題,還是直接向陽不動,以衛星或是地面接收站接收為最佳方式,要發射微波不需要整個衛星轉動吧…
__________________
The war is crates by fear and gap.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 引用:
理論上可以利用鋁箔的背面面積來散熱,但由於鋁箔不能100%的反射太陽輻射, 時間久了一樣會被加熱到一定溫度,太陽發電衛星這下轉職成一面很燙的鏡子了 囧 現實上ISS可是全靠太陽能沒有內建反應爐喔,如果靠背面就可以散熱的話。幹嘛還裝那麼多的散熱片? 2.請想像把一隻長傘打開來,剪斷傘面上的一隻傘骨, 由於傘布會有張力的原因,是不是會造成整個傘面的變形? 需要重力的幫助嗎 ![]() 同樣對太陽發電衛星而言,為了拉開漂亮的拋物面鏡以增加發電效率, 一定會對鋁箔施以一定的張力,一旦有衍架斷掉或彎曲, 會因為張力產生連鎖效應的變形,發電效率變差不提。 遠在同步軌道更是難以維修。 3. 理論上在不施加外力的情況下,同步軌道上的發電衛星永遠會朝向空間中同一個方向, 但因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如果不進行調整的話會變成夏至可以全力發電, 冬至的時候是衛星屁股曬太陽。 所以終究必須每天根據太陽的作鏡面的調整。 另外微波傳送自然是有另外的指向性天線來負責, 我指出的點本來就是在主鏡必須面對太陽的問題。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0
文章: 231
|
引用:
高溫超導體,中研院已經實作成功,目前會導向離岸風力發電機組,預計2015年商業生產。 歐洲和美國都有研發出太陽能板減量技術,能保持原有效率並最多減量50%,只不過還達不到量產階段,但也沒時程表也是有的等。 日本是有軌道電梯計劃,但是2020年才開始實行,依你說法,實在是前路迢迢呀…。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10
文章: 1,098
|
會不會一直往下熔穿到地心?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11
文章: 29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