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這這很難說,沒有證據顯示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引用:
這也不對,因為沒有說CLV一定好,ZCLV、PCAV、CAV就一定爛。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因為測試4x以上用CAV,所以要把整個DVD讀取速度的增加量平均分配,也造成起速不同。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Oct 2005 您的住址: 台南
文章: 365
|
大廠片都用光碟規格最高速度燒
像2*MAX就降著燒(8X>6X)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文章: 446
|
像2*MAX就降著燒(8X>6X)
請問這個2*MAX....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2印片才降速燒嗎? Thanks!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5,082
|
引用:
....................................... 也許樓主可以去cdfreaks拜訪一下ErikDeppe;他是撰寫CD-DVD SPEED程式的作者: http://club.cdfreaks.com/showthread...5&page=60&pp=25 他有提到: 引用:
他在該討論串中有跟各位USER互動;很多很著名的USER都可以看得到... 在那個討論串裡面,你可以看得到很多關於CD-DVD SPEED的基本問題討論... 感覺上ErikDeppe很忙碌;但是他會慢慢地回答USER的基本問題... 也許你可以得到你想要問的問題答案;不過先決條件是要用英文 ![]() 身為一個英文很破的USER,只能在一旁觀看文章而已... 因為我連註冊都不會 ![]() ![]() 如果不會,去問starless,他也是那邊的會員....也許它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 畢竟;「越基本的問題越難回答,因為越是基本的東西越接近定律......但是並非無法改變。」這是在大學的老師告訴我的 純路過....
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少喝黑咖啡,但是冰滴咖啡是例外, 我喜歡這種酸與苦的感覺,因為它的發酵,會讓我想到我們過去的回憶,雖然痛苦卻又令人懷念 有感而發地純路過... 看到這個,我發現我的眼睛又開始在流汗了 ![]() [MAD][至少像那雪一樣][せめて、あの雪のように][Makoto]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5 您的住址: 馬來西亞
文章: 1,190
|
very useful thread, thx
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
1. 遊客 - The Grabber 1.4 SHiNE (RS空間下載器) ![]() 2. Neoq - Ashampoo Burning Studio 5/6 ![]() 3. RM7 - DVDFab.PlatinumV.2.9.7.6 & ETC ![]() 4. Jkteng / hjfrank - BenQ firmware ![]() 5. zilong - Acard ![]() 6. paamas - Fix BenQ1640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http://forum.pcdvd.com.tw/showpost....65&postcount=45 所以請教小水大大, 也許,因為1-16x的range拉大,所以最佳化的範圍也跟著往高速跑,可以用來解釋高速片以低倍燒反而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目前已知的其他可能原因還有media的染料厚度塗佈隨高速而變化、韌體的writing strategy...等等。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5,682
|
引用:
看了這篇文章,我也用Kokolo 16x DVD+R 用 12倍速燒錄測試,果然PI/PO值比用4倍速燒錄還好耶,真神奇 ![]()
__________________
行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有因無緣、果報不現、因緣聚合、業報現前。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定慧等持、精進修行、心存善念、行善布施。 諸天護衛、諸佛護祐、災劫消弭、逢凶化吉。 阿彌陀佛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這不是神奇,這是科學。 ![]() 包括機子、韌體、片子染料、工廠調校等等眾多因素的綜合結果。 雖然整個過程絕對稱不上嚴謹,也沒有極大量的數據支持, 但我想利用這個方式去找出不同片子的最佳表現速度, 會比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用6x、4x甚至更低去燒會來得好。 ![]() 這也就是PI/PIF的兩個主要功用之一。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持續利用PI/PIF的第二個功能去監測片子隨時間的變化。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2
文章: 903
|
引用:
換個方式說 因為改變原物料,為了要降低成本. 所以廠商會以支援較高倍速的燒錄速度為主,因為很少有客戶會買16x的碟片只是用4x或2x來燒錄吧,所以在使用較便宜的原物料時廠商會自然的以使用高倍速會得到較佳的燒錄品質為前提的目標下,稍微犧牲低倍速的燒錄品質. 至於製程跟塗佈或者韌體的改善,那就是另外一個方向了. 這邊只單就碟片的高低燒錄倍速的因素來討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