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這是E8400+P35主機板,小降壓跑400*9 就網路常見的一些簡單方法(關閉沒用到的服務) 常駐程式不多,防毒有灌 BIOS大多預設值,除了小小降壓超頻之外 內建網路、音效沒用到就關了 現在硬體部分有大更新,不過也聽不出來這些設定哪邊有差 不是沒做過比較,是真的聽不出來差異 (當然是沒搞到破音啦)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704
|
引用:
感謝分享,完全不懂這些。 用你PO的那軟體一測,我的電腦一開機就會在黃色區域上限的1000左右,若開啟browser(chrome),會飆到6000~8000之間→browser會有顯響!! 或許哪天把電腦打開,一張張介面卡拔下來比較看看。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木柵動物園
文章: 2,297
|
DPC Latency Checker在windows7之後的作業系統是不準確的
降低DPC Latency 最快方法 1.bios關掉hpet 2.用系統管理員開啟命令提示字元輸入bcdedit /deletevalue useplatformclock 重開機
__________________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力行三號
文章: 613
|
引用:
謝謝分享, 據Thesycon 的說法, 好像在Win 8 會不準, Win 10 就ok 了. 至於HPET, 我目前反而與您分享的做法相反, 我用的是ASUS VII HERO, BIOS 中預設就是開啟, 也無法手動調整 ![]() ![]()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希望看到PCDVD變成一言堂 原來壞人清單是這麼用的 ![]() 創造論點? 演化論點? 舉例來說, 我可不認為教徒與達爾文信徒間,在彼此都沒有100% 的證據前,動不動就要單挑對方,輸的吃XXX. ![]() 如果可以先自己設計一個科學實驗, 證明90%的人都聽不出差別時,而且通過測謊與腦波測試.也許有站友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不要實事求是證明自己是那少數的10% ![]()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力行三號
文章: 613
|
引用:
Wow, 若是一直維持在紅色(甚至黃色) 區域這一定是不正常的. 大部分的狀況應該是了不起會有一個Peak , 然後再回到綠色區域. 如您分享的狀況, 您可以先使用連結中的軟體先看一下是那些東西造成高Latency, 再試著排除看看. 不過很多時候, 就算使用Latency Monitor 也無法Pin Point 到真正某個問題點(可是可以幫助先排除依些問題), 因為很多是有相關的. 常常會是BIOS 沒更新, 某個軟硬體的ACPI 電源管理不好, 某些Driver 有問題, 網路卡或顯示卡影響等等一大堆 ![]() ![]() 祝您好運!! Latency Monitor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希望看到PCDVD變成一言堂 原來壞人清單是這麼用的 ![]() 創造論點? 演化論點? 舉例來說, 我可不認為教徒與達爾文信徒間,在彼此都沒有100% 的證據前,動不動就要單挑對方,輸的吃XXX. ![]() 如果可以先自己設計一個科學實驗, 證明90%的人都聽不出差別時,而且通過測謊與腦波測試.也許有站友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不要實事求是證明自己是那少數的10% ![]()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力行三號
文章: 613
|
引用:
喔, 謝謝Fabio 兄的資訊, 目前我還是以桌機的使用方便為主, 耳機系統是使用電腦時"搭配"聽一下, 目前不要破音我就很滿意了. 還是聽兩聲道非用電腦做訊源比較多一些!! 以您以及其他網路上的資訊, 看起來那天我得弄一台專聽音樂的電腦或是搞個RamOS 來聽耳機才能真正達到像您這麼低Latency 的境界了. 小弟先不強求了. ![]()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希望看到PCDVD變成一言堂 原來壞人清單是這麼用的 ![]() 創造論點? 演化論點? 舉例來說, 我可不認為教徒與達爾文信徒間,在彼此都沒有100% 的證據前,動不動就要單挑對方,輸的吃XXX. ![]() 如果可以先自己設計一個科學實驗, 證明90%的人都聽不出差別時,而且通過測謊與腦波測試.也許有站友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不要實事求是證明自己是那少數的10% ![]()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忘了補充 我把系統TEMP放RAMDISK 現在的硬體是i5+華碩Z97itx板+16G RAM(8G給RAMDISK) 硬碟全SSD化,分頁檔放在一顆32G的SLC上 系統灌在M.2 128G上,音樂檔放在最近買的480G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1,390
|
引用:
其實個人覺得沒必要執著在這, 以異步XMOS usb為例, 不管你快或慢, 都還是要進FIFO(buffer), 再重新以自己的晶振產生的clock輸出給DAC, 除非Latency過程會去修改數位內容(個人覺得不太可能), 不然意義不大. 如果真的要驗證也非常簡單: 1. 在high/low Latency情形下, 直接從dac的rca接到錄音設備, 直接錄一段, 比較看看有無delay. 2. 直接找個人幫你切換個十幾次, 亂數在high/low Latency情形下, 看是否有差. USB Audio Design Guide 3.6.4.2 USB Rate Control The Audio core must consume data from USB and provide data to USB at the correct rate for the selected sample frequency. The USB 2.0 Specification states that the maximum variation on USB packets can be +/- 1 sample per USB frame. USB frames are sent at 8kHz, so on average for 48kHz each packet contains six samples per channel. The device uses Asynchronous mode, so the audio clock may drift and run faster or slower than the host. Hence, if the audio clock is slightly fast, the device may occasionally input/output seven samples rather than six. Alternatively, it may be slightly slow and input/output five samples rather than six. Figure 9 shows the allowed number of samples per packet for each example audio frequency. See USB Device Class Definition for Audio Data Formats v2.0 section 2.3.1.1 for full details. Frequency (kHz) Min Packet Max Packet 44.1 5 6 48 5 7 88.2 10 11 96 11 13 176.4 20 21 192 23 25 Figure 9: Allowed samples per packet To implement this control, the decoupler core uses the feedback value calculated in the buffering core. This valueis used to work out the size of the next packet it will insert into the audio FIFO.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個人反覆改變一些東西,實在是聽不出差異 在聽不出差異的狀況下,我只要求系統不要頓爹到斷音或是爆音就好XD 其他的,玩音響嘛,稍為講究一點點 全SSD化才是關鍵啊,完全沒有硬碟讀取的惱人噪聲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力行三號
文章: 613
|
引用:
我目前是 4790K+Hero VII +32G (8G 給RAM Disk), TEMP, 網頁暫存檔啥能放的也都放到RAM Disk 了, 兩顆SSD, 4顆HDD. 系統與音樂檔各放一個SSD. 不過還有插一堆USB 裝置以及有風扇的GTX 970. 跟您比較後. 硬體最大的差別應該是你的M.2 SSD 與全SSD 化. 以及你提到的一些優化. 不過我想最大的差別應該還是您的系統比較單純些, 不過我的電腦是真的像一般人在使用的條件, 可能連"Mid"-Fi 都談不上. 不過您倒是給了個好方向, 哪天要認真用電腦做訊源的時候, 一定也要用M.2 SSD ![]() ![]() PS : 以我目前這種亂七八糟的系統環境, 我有觀察到會爾偶有很低的Latency, 所以原來在想是不是有個關鍵的東西沒設定, 可以不需要大幅度優化,所以才會想偷雞請教您, 不過...看起來....應該是沒有捷徑的... ![]() ![]() ![]()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希望看到PCDVD變成一言堂 原來壞人清單是這麼用的 ![]() 創造論點? 演化論點? 舉例來說, 我可不認為教徒與達爾文信徒間,在彼此都沒有100% 的證據前,動不動就要單挑對方,輸的吃XXX. ![]() 如果可以先自己設計一個科學實驗, 證明90%的人都聽不出差別時,而且通過測謊與腦波測試.也許有站友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不要實事求是證明自己是那少數的1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