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卡拉巴星球
文章: 1,499
|
引用:
現在一般說的四法印通常是再加上"一切皆苦"(或說"有漏皆苦),這應該也可以說是不了解"諸行無我"的結果 樓主提到的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是出自於懷疑世界,自我只能在思想中得到擔保,而為了解除懷疑將"公理"推延至"神",以我之"有限"不能知神之"無限",再反推承認世界。 其實這裡的命題就是"思想的背後有沒有操縱者",關於"無我"(否認不變與永恆的靈魂)是佛教有別於一切哲學與宗教的核心教義,樓主想知道原本的印度佛教如何說法,來參考下面這篇文章吧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楊郁文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575-1.htm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575-2.htm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卡拉巴星球
文章: 1,499
|
咬文嚼字一下,增壹阿含另一篇裡的四法本作"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為涅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處。欲得免死。各歸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如是。諸比丘。當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No. 125 增壹阿含經 (卷23) T02, p0668c》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12
|
cool810網兄貼了一些經證,不曉得樓主到底有沒有看懂。
我想,還是請網兄,簡要地說明「諸行無我」,以方便樓主理解。 另外,一般所言的四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加上「一切皆苦」? 太久沒有碰佛學,不確定到底有沒有這種一般性的說法, 可否請教這種一般性說法出於何處,謝謝!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07 您的住址: 琉璃仙境
文章: 45
|
yahoo知識家那邊有很多專家,可以去那邊發問
點數當然給多一點比較好 此文章於 2008-10-01 07:43 PM 被 色即是空 編輯.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卡拉巴星球
文章: 1,499
|
引用:
一般性是指較"普遍"、"共同"的說法,文字版本容或有些許差異,如果內涵目標上的方向正確,這些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我承認之前的糾正有點小題大作 ![]() 您可以google一下"三法印"和"四法印",看看大部分的內容所指為何,那就是較一般普遍的說法。 說實在我不知道要如何簡要說明耶,能力不足 ![]() 或者某些哲學思想,如莊子的"坐化忘我"可能也會被聯想成與"無我"有關,然而在佛教中"無我"並不是指一種哲學性或文學性的"意境"。 "諸行無我"(諸法無我)所指稱的"我",必須以五蘊的分析理解,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如心經裡提到的"五蘊皆自性空") "諸行無我"的行是指與五蘊有關的一切緣起、相依的事物,但若將"行"只限於"有為法",不如說"諸法無我",因為包含"涅槃"也是無我的。 其他宗教如耆那教雖然也以涅槃為目標,但是耆那教卻將涅槃視為"真我"。 在佛教中,"人"是五蘊構成的組合相依,這是無常性,並不同於如笛卡兒所說"心物二元"裡將心視為一獨立實體,而將自我看作實體。 此無常性必須以另一法印"諸行無常"說明,之前有約略提到。 關於"緣起"是必須如實知證的,在佛教中需要透過"聞思修"。我想如果對諸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等名相內涵缺乏基礎的話, 要一下了解"諸法無我"是不容易的。在佛教中除了使用文字工具來幫助理解,也要配合實修(如內觀禪修),才能如實知見 ![]() 此文章於 2008-10-01 09:09 PM 被 cool810 編輯.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03 您的住址: 金主至大!
文章: 814
|
哇 好專業的討論喔!!
完全插不上話, 我是不是走錯討論區了. ╮( ̄﹏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0
|
小弟粗淺見解。
諸行無常:萬事萬物都是變動不居的,都會經歷成、住、壞、空階段。 諸法無我:萬事萬物沒有獨立而存、自我不變的個性。是依因緣而生,是依他而生,故無自性,故說「諸法」「無我」(沒有自己的個性、無自性)。 無我: 「我」可分為物質面和精神面。 物質面:隨時變動,細胞隨時生生死死,前一刻和後一刻不同,小孩時和大人時不同。所以無恆常、獨立不變的「自性」。 精神面:依唯識而言,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我執)、阿賴耶(藏)識。藏識動,就會分別人、我,就有我執出現(第七識出現)。執有「我」後,就會思考分別明暗、美醜、高下、長短…….,就有「第六意識」出現。 執有我後,會伴隨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正受、不正知、散亂等大隨煩惱以及貪、癡、見、慢等根本煩惱出現。 佛法就是要解決這些煩惱,消融這些煩惱,所以認為根本是在「有我」。所以會立「無我」。 至於前六識,都是依第七識而生,自然是「無我」。 佛教是心物一元論,真空可以生妙有,這和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不同。但那又是另一大論題了。 有些宗教要修至「梵我合一」,這類似「空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仍然執有恆常不變的「空」。其實,還有微細相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以及「滅盡定」。不過,即使到這個地步,釋迦牟尼仍然「知非即捨」,仍然回來教育眾生。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卡拉巴星球
文章: 1,499
|
囉嗦一下
![]() 說佛教"一元論"是有問題的,會帶來如"梵我"、"神我"之類的一因傾向,或將"空性"視為獨立實存 佛教是"非一非異",如同之前所說"無我"是"非常非斷之無我",這並非悖論或詭論,而是如實知見緣起。 唯識系統中由"依他起"妄執自性有而成"遍計所執",斷除"遍計所執"後證成"圓成實";這是從"境無唯識"漸修至"識境皆空"。 唯識為了保存業果種子,安立阿賴耶識為寄存處。然而"中觀"認為從"緣起性空"的角度徹底來說,業之生起,無自性而緣起, 業之壞滅,亦無自性而緣起,即使不需要實有的東西來保存業薰種子,業本身仍會自類相續而不壞失業果。 這還是需要從實修的角度理解,由觀察自身上的五蘊如何輾轉相依,這個流轉的過程稱之為"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此引用經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如毘娑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雜阿含三六九經》 「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雜阿含二九六經》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0
|
唯識容易執有,般若容易執空。
所以才有那麼多宗派,也是蠻傷腦筋的。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台中市
文章: 166
|
引用:
言簡意賅, 佩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