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8
文章: 178
|
引用:
的確差很多 就像帕華落地的演唱會 不但會有大型音箱發出的歌聲 還會有談話聲 風聲 飛機聲 這是電腦無法隨性做出來的 但無所謂 追逐時尚的上流社會人 他們的耳朵有特異功能 會自動過濾雜音 去聽回來後 還是會大力吹捧 層次多高多高 水準多高多高的世界頂尖音樂饗宴 以彰顯他的高品味 如...陳文茜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文章: 539
|
引用:
呃......雖然這和主題差滿多的, 不過要離就離個徹底唄~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2692090 うまwwwwい!!! ![]() ![]()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楓葉國
文章: 316
|
引用:
不是人彈得,對我而言就不好聽了。 但是每個人對好聽定義不同。 有些人,尤其是盲從科學主義者的人,通常都分別不太出來非科學的好聽度。 引用:
音頻和音調是科學的東西。我相信這個電腦做的出來。 但是音色以現在的科學來講,完全做不出。 鋼琴並沒有這麼明顯,畢竟有能力完全彈出自己的聲音的鋼琴家數得出來。 但是小提琴就不同了。 每一位拉的音色,即使用同一把小提琴、即使用同一把弓,用相同的弦和相同的松香,拉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同。甚至即使是相同的小提琴家,因為心情也可以拉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和節奏。 除非今天科技已經發展到人工智慧聰明,也完全發展出電腦有感情,那才有可能做到電腦取代人類的事情。 引用:
有些人只會把這一種東西丟給 "上流社會耳朵有特異功能"。 或許戶外演奏有很多其他雜音甚至噪音,但是盲從科學主義者的人,是無法了解,音樂不是只有 "音質" 而已。 先不講藝術本身跟音質無關。現場中表演者與聽眾的互動,也是很大的原因大家去聽現場。就如張莎拉講的一樣... 很多人即使有她的 CD 也還是去聽現場。她能從他們的表情、偶爾的肢體感受到當時的氣氛,給她鼓舞或不耐等等的感受帶來每次都不同的表演。 當然,也有很多東西也因商業化的結果而喪失,例如珍珠男 (Perlman) 也曾說過... 有一次他一個禮拜的 10 場演奏全部表演 Paganini 1st Concerto... 拉到後來根本已經沒有感覺了... Pavarotti 在台灣的戶外畢竟並不如很多義大利古城或表演場地的設計(有些很奇特,站在中間講悄悄話馬上傳遍整個場地,而有些甚至在一千年前就有了)。連後來很多聲樂的人都用麥克風在廣場唱也被批評過等等...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284
|
真人的演奏會常常會有即興的Solo演出,有時聽來不覺稀奇,但是事後重新播放其演奏,你會發現曲律之巧妙萬不能更動一分,這可不是音效師在錄音室反覆試驗修改所能比擬的。
所謂神來一筆亦可形容!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317
|
沒有 人有那麼多時間
每天在聽現場演奏會 大部分人聽的都是 CD、MP3之類 好吧! 就算有人要彈喬治溫斯頓的卡農變奏曲給你聽 你可以要求說 我要聽五遍嗎? 可是我聽CD 不要說五遍、十遍也行 我想說的是 大部分 聽音樂 所聽到的聲音 都是從喇叭出來的聲音 如果把人彈鋼琴和電腦合成音拿給評審來打分數 當然啦!要比要錄成CD來比 畢竟大部分聽到的聲音是喇叭出來的聲音(這在剛才我已經強調過了) 不知誰會勝利呢?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8
文章: 51
|
引用:
我覺得你有點把錄音與電腦音源弄錯了 ![]() 錄音的問題(如果談的是CD的話)大概只有類比轉換數位 再轉換成類比 這中間怎麼減少失真的問題(如果用的是MP3,那又有數位轉數位、壓縮解壓縮的問題) 引用:
如果那個人彈的不錯 不是只是乖乖的照著樂譜彈 那人會勝利 至少就一般人來說,會注意的是人 電腦播放的再好,也不會想要搞一台電腦來聽就好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蒐集midi音樂 那也多半是因為編寫的是人(不知道我這樣講的對不對?),而不是因為電腦很厲害 不過這種比賽沒有意義 電腦彈的再好,每次都一樣,真的很無聊 此文章於 2008-09-11 10:09 AM 被 李麥科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63
|
光是鋼琴, 就有十分多種音色, 指尖指腹彈得音色就不同, 踏瓣使用也會造成鋼琴共鳴不同
若是純聽旋律 速度 精準度, 當然會覺得電腦可以取代 聽深入些 就知道那些東西目前科技還差很遠 說到音樂性, 若是未來有首樂曲是由個音樂家來編MIDI, 而那年代MIDI早已能夠模擬所有樂器的聲音 那我會說這音樂是有人性的 交響曲就是這樣, 默契早在練習時都已經培養好, 上台演出只是上去表演而已 那MIDI也只是把樂團換成電腦而已, 而且還永不出錯, 有人說永不出錯沒人性? 那cd灌錄時一直重複直到完美, CD放出來也是永不出錯 那跟永不出錯的電腦音樂有甚麼不同?? 當然我要說電腦是永遠不可能取代人的 因為看魔鬼終結者LIVE彈鋼琴是很無聊的.....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94
|
同樣一首曲子,
相信不同的人彈出來的味道絕對是不一樣的, 因為人演奏出來的東西是有"感情"的, 電腦合成的音樂就沒有這種"感情"的成份在..... "一支筆"的聲音和"現場"的聲音你覺得會有差別嗎? ![]() ![]() 我在1992年的時候有看過麥可傑克森高雄的現場演場會..... 那真的跟你看DVD的感覺差很多........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19
|
引用:
其實 你說的那些雜音 有時候並不是那麼重要 重點是音樂 音樂的本身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現場的氛圍讓人沉醉 很多LIVE的名盤 一樣一堆觀眾的咳嗽聲 早期的錄音有的音質差到不行 但是演奏者所呈現出的美妙音樂 卻不因此而遜色 當你願意投入去欣賞理解那些音樂的內容時 你才有機會理解別人口中的讚嘆 並不完全是為了吹捧 或是自我彰顯 因為某些美好的音樂 的確存在那樣的價值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71
|
一個人工情趣娃或許可以滿足你的生理需求
但不見得可以滿足心靈上的需求 多聽聽一些演奏曲 或者嘗試著自己去演奏 可能可以使你多了解一下之間的不同處吧 在這邊爭辯我想是得不到答案的 因為你沒被感動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