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5
文章: 747
|
不知道我之前講了那麼多..
還是有人有聽沒有懂.. 以目前16x燒錄來說.. 測試值只是單純的表現燒錄器的讀取表現,可以利用韌體做修正,或是改善系統的燒錄軟體或是主機的配備.. 比較精準的方式是一般來說,我們有分為電腦使用以及播放機使用兩種.. 特殊的光碟系統不列入其中.. 播放機使用,讀取的一般狀態在1~4x的速度,我們簡單來說是轉速,而每一秒轉速的運行是要看每一家播放機廠商的設計,可以利用播放機有各快轉的方式可以多少得知ㄧ些資訊.. 而電腦所使用的光碟機,在讀取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方式,可以看一下外殼所寫的資訊.. 而電腦會依照data,video等不同的格式,轉速讀取也不相同.. 16x燒錄跟測試,以測試來說,是目前很多播放機無法達到的轉速,甚至我們在使用資料或是影片再電腦上用一般方式觀看也是很難達到此速度,所以可以說測試16x是多此一舉.. 甚至日本方面的測試,如果您特別注意,他們也多數是燒錄16x用4x做測試.. 目的是可以比較明確的判斷,是否會在播放機以及電腦上影響的成面會不會過大.. 而且以上都要看機器方面的軟體(俗稱韌體),是否有支援到16x燒錄後的波長.. 而波長的合與不合,就會影響到保存,光照等也是會影響波長的頻譜.. 而為什麼我們要使用4x燒錄,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因該是說資料不夠完善的因素.. 4x燒錄工率較大,這是聽說的,實際上是否屬實無可得知,當然希望高手能提供更明確的資訊.. 工率較大,相對的再凹凸的數位軌內,也比較容易將資訊填滿,相對的比較不容易受到外在的因素產生,這是其中一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高速低速都沒有差異,主要的是因為刻版的刻度方面,在雕刻凹凸時,精準度不夠高,因為機器本身也會老舊,或是刻的深度的也有影響,才會產生染料上模有問題,相對的影響整各製程,甚至塑料的品質等也會影響.. 就看使用者用哪一各方面去想,畢竟專業的資訊不夠透明,相對的就有很多問題無法可以正確得知,定時的備份是最佳的效果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n 2002
文章: 380
|
只用過2x和4x
目前沒出現過問題 此文章於 2007-01-31 08:08 AM 被 ㄚ根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那要如何解釋前面 ailove30 的測試結果呢? (自己測也可) 以同樣讀取速度 (如上述連結中的 8X),尾段高速寫的資料就是容易出問題 (這也是常理)。 ![]() 從工程的角度,極速燒錄,一樣是較為困難。而使用低速讀取做測試,本來就很難分出優劣。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
做個小結論:
1.要捨得花錢,有錢好辦事 2.要肯花時間,反覆檢查備份 3.要努力做功課,不恥下問 4.要樂天知命,遇到狀況冷靜以待.不必浪費口水罵東罵西 5.最重要的...要懂得節哀順變,該走的留不住啊...再重來就是了...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文章: 446
|
可是我還是看不懂.....
1X~8X的空白片.... 用8X燒.....和.....用4X燒..... 到底何者的保存性最好呢? (先不考慮燒錄品質了...因為品質並不代表保存性....聽說保存性除了環境外就是片子的染料了....這裡要做的比較...當然是指同一款同一批的空白片...所以染料的因素也先排除...然後燒錄機本身也不考慮...燒錄機和片子的相容性也不考慮.....反正就是只以空白片本質來做比較...也就是同一張空白片....在不超燒的情形下....到底8X燒和4X燒...誰會拿到第一名呢?) Thanks!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04 您的住址: Burn Notice
文章: 1,059
|
以前CD+/-R時代不是刻痕深, 資料保存比較久, 相容性(尤其對老機器)也比較好
這個說法還適用DVD+/-R嗎 ![]() 我 8X 的機器幾乎在用 6X 在燒, 就是因為看過 8X 的刻痕較淡說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7
|
我也是只有燒過2.4x和4x的片子,以dvd+rw複寫片居多,放1-2年也都沒怎麼樣,其中digitank,我也給它4燒...放2年的東西也幾乎都是ok的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
引用:
同一筒片,請自己拿三片,分別16燒(如果可),8燒,4燒;同樣情形保存(時間,環境...)下,再拿回同一測試目的物去檢查.就代表這一筒片的名次...不代表另一筒也是如此(有可能跨批混成一筒) 不同批,就算面版一樣,有可能結果都不一樣;更不用講價錢,標示速度(有時標示還和實際不符),或品牌不同... 各家說法其實都有例外,反而成了沒結論...自己試最清楚...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這個謬誤跟迷思,在2002年就被打槍了.....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55625 可惜以訛傳訛者眾..... ![]() 絕不是越低越好這種思維。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自己試出合適的機種與片子種類跟燒錄速度的搭配。 簡單的原則是以片子的額定燒錄速度作起始,再視狀況升速或降速。 如果你覺得一開始選擇的燒錄速度就有不錯的結果,那也不見得要所有倍速都試過一次,畢竟那需要時間跟金錢。 俗語有言,慢工出細活,可惜這不是一個適用在這個領域的定律。 「適才適所、因材施教」,才是燒錄領域中較為恰當的寫照。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206
|
引用:
嚴格上來說,CDSpeed 的品質測試功能只能說是一個參考值,不能當作絕對比較的標準,也不能直接當作保存性的指標。 這個功能被渲染的太嚴重了,尤其是PIE/PIF那一段被使用者過度放大的功能,已經造成嚴重的觀念扭曲了。很多使用者把這玩意當作「燒錄品質」在看待,殊不知圖形的意義與解讀它的方式以及好壞的標準。變成只看越低越好,大家發瘋式地拼命想把PI/PIF往0的方向降低。這就是不知PI/PIF其所以然,所以就不知其然地玩所造成的怪異現象... 回歸到原點,燒好的片子在多年後還能完整讀出資料,這樣它的任務就達成了,太注重測試品質反而捨本逐末�***子的保存環境跟不要買到品質過差的地雷片才是重點。 此文章於 2007-02-01 02:07 AM 被 DarkStar 編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