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類比訊號通常沒有衰減的問題,只有染色方式不同的問題。 但我這句話的意思,要建構「專業類比音訊處理器材」上,如果用一些破破爛爛的低階類比處理器,訊號還是會受到衰減的。 所以對音樂製作來說,只要多一份類比,不管怎樣就是會比全數位的好。 Sample是真實樂器聲音的取樣,例如把鋼琴的C0-F6每個音都彈一次,或是把每個鼓的聲音都打一次,然後個別錄成Wave或Aiff檔存在電腦裡,這個就叫Sample。 數位磁帶有一種音樂專用的叫做DAT,但是那是磁帶,和類比盤帶還是不一樣,DAT目前已經是快要消失的母帶規格,畢竟一片DVD可以儲存比他更多更高規格的音軌,而且也方便許多。 而DVD無論多大,無論是以後的BD-Rom還是假設哪天出現10TB的空白光碟,都沒辦法儲存比類比盤帶更高規格的音軌,這也是類比不會被取代的原因之一。 CD的數位母帶儲存音軌「最低」要有44.1Khz / 16Bit,通常都會比這個規格高一點。 最後是44.1Khz,這個叫取樣率Sample Rate,詳細的話就是以這個取樣率為標準的數位聲音資料,每秒會有44100個取樣,這裡說的取樣也可以叫聲音訊號截點。 一首五分鐘的歌,300秒,如果他的取樣率是192Khz,那就表示他有300 x 192000的聲音訊號截點。 所以這首歌會是由57600000的聲音訊號節點所組成的。 如果他的取樣率是44.1Khz,那就表示他只有300 x 44100的聲音訊號截點。 那這首歌就只會是由13230000個聲音訊號節點所組成。 16Bit這個,則是「音量」的取樣率。 一首歌的「最高音量」是0db,1Bit可以讓聲音-6db,所以16Bit的話就是16 x -6 = -96db。 -96db x 數位聲音的最小訊號值0.01db = 96 x 100 = 一首16Bit的音樂有9600個音量訊號截點。 24Bit的話就是24 x 6 x 100 = 14400個音量訊號截點。 所以只要Bit數和Khz數愈高,數位聲音訊號的細緻度也就會愈高。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 師大夜市附近
文章: 310
|
![]() 而DVD無論多大,無論是以後的BD-Rom還是假設哪天出現10TB的空白光碟,都沒辦法儲存比類比盤帶更高規格的音軌,這也是類比不會被取代的原因之一。
那如果是也是類比的LP唱片會不會比DVD-A較好呢? 如果去錄音室把母帶偷出來聽,需要什麼設備才可以播放呢? 是不是有些太有錢的AV玩家去買複製的母帶自己家裡聽???應該有吧,如果我重樂透就會做這種事情... |
||
![]()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LP拿來比CD或DVD-Audio或SACD都好,看你需要什麼。 LP雖然是類比的沒錯,但他的缺陷在於只有Mono,而且噪訊非常大,體積也大。 所以數位儲存媒介雖然音質差了...確贏在這三個地方。 如果不討論儲存媒介的保存期限和體積問題的話,真的要說個現代能找到的完美儲存媒介,目前真的只有類比盤帶了... 此文章於 2006-06-28 10:25 PM 被 Antress 編輯.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您的住址: 苗栗縣
文章: 119
|
引用:
恕我刪了很多東西,這部份的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參考wiki上面的PCM說明 簡單來說,16bit是說每個取樣使用16bit來表示,也就是容許2的16次方種變化(65536)。 理論上類比就是有每秒有無限多的取樣,每個取樣有無限種變化(因為有無限多個點) 但是實際上機器有他的極限,人耳也有極限,取樣率高和bit數高到一種程度(當然也要有跟得上機器出現), 或許就分不太出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
漫畫家なるしまゆり的公式網站 |
|
![]()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Wiki上面說的其實是PC數據理論,這很多人都看過了,Sample Rate當然也可以這樣解釋。 但是在討論聲音或錄音的時候,這種說法肯定沒有人聽的懂,通常錄音室不會這樣子溝通的,提出這種理論反而會變的有點不切實際...甚至像是對音樂製作者來說,連討論深奧的樂理事實上都變成有點多餘的事情。 另外...其實所謂人耳也有極限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科學也不正確,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B6W%B0%AA%AD%B5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您的住址: 苗栗縣
文章: 119
|
引用:
那你是說人耳沒有極限???人耳能"感受"全頻段,光是這個假設就不合理, 且我說得極限一開始也沒說一定是在頻率上的,不要隨便延伸好嗎? 我是說訊雜比和動態上面的分辨上面的,16bit->24bit->32bit(96db->144db->192db), 對人耳來說24bit和32bit大概分不太出差別。 對數位上面的取樣頻率牽涉到取樣定律還有濾波器的問題,所以我不太想提。 我很好奇你那個0.01db=>96x100的說法,可以給個參考的連結或書籍嗎? 至少我在數位通訊還有訊號處理上面從來沒聽說過
__________________
漫畫家なるしまゆり的公式網站 |
|
![]()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其實耳力這種事情,需要搭配一些環境才比較好驗證。 否則我們用電腦喇叭,確實沒辦法告訴人家說MP3和Wave是不一樣的,也沒辦法告訴人家音樂裡面有「音像」這東西存在,當他們用眼前所見的播放設備聽不到這樣的聲音時,通常都是直接認定為這種聽覺並不存在。 所以關於人耳能否感受全頻段,也不是什麼假設,不過字面上是沒辦法解釋,也許哪天你會有機會親自體驗一次吧。至於目前為什麼你會說人耳有極限,這我真的可以理解,一些聲音我們沒聽過的時候確實都會這樣講。 Bit和音量在Digital Meter上的判讀法,我想你隨便找個Digital Audio System,不管Protools或是Logic Pro都可以看的到,要更精確的辦法就是搭配Analyzer來觀察。 當然我還是得強調一點,這是建構於音樂製作系統便於音樂工作者溝通的方式,如果你一定要提個PCM理論+32767, -32768都好。 說真的也許你對這些理論有做過一翻研讀吧,但我真的看不到我們在這一篇主題討論這些東西的實際意義在哪裡... 此文章於 2006-06-29 01:25 AM 被 Antress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346
|
CD上面通常會有AAD、ADD、DDD等標誌,註明是類比或數位錄音。黑膠唱片同樣有數位錄音的,印象中卡拉揚出過好幾張,1812序曲也有,還有測試唱片也有一堆,當年推出時都特別強調「數位錄音」這一點,不過在我的低階系統聽不出有何區別。
在我個人的看來,整個音響系統的目的就是原音重現,但聲音錄進麥克風,就與與原本不一樣了,何況大部分音樂都是「做」出來的,即使現場演唱會也經過大量修飾或等化之類的處理,並不是真的原音收錄就做成唱片,因此不必在乎是何種錄音,只要是用心,能夠表達出音樂家想表達的,就是好錄音。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156
|
引用:
請問「聲音訊號截點」是指什麼? 那是不是bit越高聲音就能越小聲? 可是越小聲的作用在哪裡? 那請問為什麼SACD只採用1bit呢? 和它的取樣率達2822.4kHz有關嗎? 那請問kbps這個又是什麼呢? 好像只有WAV的kbps=bit x kHz x ch, 其他格式好像就不是這樣, 像DTS 48kHz 16bit 5ch, 不是3840kbps而是1536kbps, 是不是那個算法只能用在WAV? 最後再問個問題,5ch和6ch的差別在哪裡? 好像都3/2+LFE的樣子,不過差別在哪裡呢? 像我播放DVD時,DD 5.1它會顯示6ch, 而DTS 5.1ch它會顯示5ch。 |
|
![]()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聲音訊號節點就是取樣,可能得請你回頭看一下之前的文章了。 一個數位聲音取樣率44.1Khz的話,就表示這個數位聲音是由每秒44100個聲音訊號節點所組成的。 Bit越高音量容量就越大,這通常是因為考量製作音樂時,要在Peak之下保留更完整的動態變化,Peak就是所謂的0db標準線,一超過0db就是破表,會造成破音、爆音等問題。所以當數位錄音的時候使用24Bit錄製,可以錄近很柔很漂亮的動態細節,也可以避免破表,使用8Bit錄製的話,就變成很「硬」的動態細節,且很容易破表。 Bps是每秒的位元流,通常加個K,不管是Khz還是Kbps,都是因為「千倍」計算,他是電腦內傳輸資料的流量大小,例如你放一片CD,他是1411Kbps。 用Bps計算的話就是: 1411 x 1000 = 1411000 bps 用Bits計算的話就是: 1411 x 1024 = 1444864 Bits 用Byte計算的話就是: 1444864 / 8 = 180608 Bytes 上面是各種數據單位算出來的結果,其實也就是當你放一片CD進電腦播放時,光碟機雷射頭每秒讀取CD內的資料,並且將這些資料送到音效卡的「量」是多少。 通常這個數據流量越大,就表示音效卡能得到更完整的音訊資料,轉換為類比輸出時的「來源」也就越詳細,自然音質都是比較好的。 SACD目前的規格普遍都是Stereo / 24bit / 192Khz。 至於你說的2822.4kHz,這個應該是DSD數位系統錄音時,可以保存單軌取樣率的最大值,也就是用2822.4kHz來保存數位音訊資料的話(例如存在硬碟的.wav檔或.aiff檔),取樣率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非常接近類比了。 通常CD數位錄製可以保純單軌資料的最大取樣率都是192Khz,製作成CD時是44.1Khz。 那麼SACD應該就是數位錄製時可以保純單軌最大取樣率為2822.4kHz,製作成SACD時是192Khz。 Channel數這個,其實只是輸出軌數要多少而已,如果你選擇5 Channel的話,大概就是放棄掉.1那個低音軌的輸出,6 Channel就可以完整輸出5.1聲道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