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文章: 457
|
《科倫拜校園事件》:我們的世界怎麼了
![]() 《科倫拜校園事件》:我們的世界怎麼了 紀錄片之所以撼動人心,往往是因為「真實」。然而在1999年所發生的科倫拜校園事件,當時更是壓迫、震撼了整個世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喪心病狂般持著槍,在學校圖書館裡瘋狂的掃射,殺死十四位學生和一位老師,另外還傷及無數個人,最後兩人舉槍自盡,似乎要對這世界控訴些什麼。回溯這段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不免令人心有餘悸,但至今,此暴力事件的動機,仍然是個謎。 還記得導演麥克摩爾在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時,在頒獎台上破口大罵「布希先生,你真可恥」嗎?《科倫拜校園事件》以此校園事件為主軸,帶領觀眾們走訪各州各國,從歷史、國別、文化甚至是音樂等面向出發,企圖探究槍枝氾濫的嚴重性;槍枝的合法性難道就是慘事的肇因嗎?但在加拿大犯罪率卻低的許多。 是因為美國的歷史中的血腥革命,還是因為行事作風大膽的歌手Marilyn Manson的狂野搖滾?影片中不停的拋出問題,再利用反覆的辨証加以推翻,這些影片中所提供的答案也許不確切,但飛機撞倒了雙子星大樓、美國強力轟炸他國、六歲的男童開槍打死了六歲的女童,這一切駭人聽聞的事件,確確實實是真正發生的。 縱然麥克摩爾只是直觀式的捕捉了片面的真實�***中仍不難看見一種緬懷社會與力抗霸權主義的精神。而所謂的「美國精神」,也只是集體記憶建構出的一種假象,一種藉口。此片是對現今社會最勇敢與最嚴厲的批判。 動畫、快速剪輯的敘事手法,加上導演獨特大膽的觀點,使得此片獨樹一格。強烈主觀不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也就因為如此,觀眾們更能看清一切,而非只是一昧的盲從,更能從諸多的線索去反思整個社會、世界,這也是此片導演最最最高超的一種手法。 或許會有很多人懷疑此「紀錄片」的形式,或是質疑其「紀錄片」的正統,《科倫拜校園事件》從影像所表現出的內在意涵,卻再再證明影像對於人的影響力,甚至也獲得了世界大小影展的許多獎項,再去辯論其形式、真偽與否,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導演自己也說:「我的目標是,看過片子的觀眾的十分之一,看完後仍想到片中相關討論,那我就成功了!再者,看過觀眾的二十分之一,開始針對某些議題付諸行動,那麼,現狀的改變也就指日可待。」就這點來說,麥可摩爾的確成功了。
__________________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小弟的個人BLOG,歡迎光臨指教! ![]() 強力推薦一份關於紀錄片的電子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歡迎訂閱!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233
|
剛把這部片給看完
作為準備看金馬影展 同題材電影「大象」的熱身 覺得導演真是有種 推薦大家都去看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162
|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有沒有人知道
現在美國的K-Mart到底還有沒有在賣子彈? 我一直以為導演最後會出現一個"90天後"的畫面,結果竟然沒有 我實在不相信K-Mart會這樣就不繼續賣了,哪裡有這麼有良心的商人? ![]() 雖然導演真的很主觀,中間有一些部分的論述過程顯的過於簡單 (個人是以為訪問加拿大人的部分簡單了些) 但是整體論點仍然十分犀利又發人深省 (在你一邊被他的諷刺逗笑的時候,心中卻有無限的感傷) 很值得看的一部片!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21
|
這部紀錄片可以搭配一篇文章
一起看 新新聞883期 : 骷髏社像隱形帝國,統治美國與全球 會比較了解為何美國這麼盛行陰謀論 為何美國人民總覺得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關於骷髏社 也有電影 , 可惜都拍的不佳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文章: 5,720
|
想敗阿 ..............
順便推....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233
|
最近在看Runaway Jury (2003)時
覺得它的題材和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有點類似 都是值得推薦的好片 IMDB上我前者給8分,後者給9分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211
|
引用:
K-Mart還有沒有賣不知道,因為我們這邊的已經倒店了 Walmart還是有賣獵槍和子彈的.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0 您的住址: Seattle, WA
文章: 6,075
|
這片看了兩次, 感受蠻深的. 他敘事的功力真的是極強.
我看搶救雷恩大兵沒流淚看這片居然流了. 這片當然也有爭議啦, 像那位銀行女行員後來就站出來說Michael Moore不誠實. 要拿到槍依照州法需要做身份調查, Michael Moore在兩個月前就提出申請但電影中卻表現的好像當場就能拿到一樣. 他的書Stupid White Men也寫的不錯,基本上可以把他當作李敖型的人物. Canadian Bacon真的是爆笑, 不過他真正的成名作應該是Roger & Me, 不過聽說有點沉悶.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囉
文章: 1,006
|
![]() 昨晚看完這部片,已經零晨兩點多了。在入睡的同時,久久不能忘懷。
不像其他人的感想,我只是不停地想著片中不斷重覆、加深、剪接的新聞播報畫面,每一個主播,每一個記者,都像「語不驚人死不休」般的,去播報一則又一則腥羶、赤裸、恐怖、凶殘、暴力、和衝突的內容。 他們稱呼那種事情叫…『新聞』! 希望喜好的電影的人,也能看這部片…已經出DVD了,看看他們的新聞,再看看我們的新聞,你會發現,台灣的種族仇恨,不是政客炒的,不是民眾炒的,不是總統炒的,不是連宋炒的。 是「新聞」炒的。 你討厭許純美的新聞嗎?你討厭蔡詩萍被打的新聞嗎?你討厭連戰打「小乖」的新聞嗎?你討厭吳淑珍買股票的新聞嗎?你厭倦周玉蔻跳槽的新聞嗎?你痛恨有對情侶引爆瓦斯、壓死鄰人;有一家子人因繳不出房貸,到中正紀念堂的新聞嗎? 這些並不是垃圾。但這些就是咱們每天看的新聞。 看到現在…只要周遭有人一提到政治,馬上便有他人再追問:你是泛藍?還是泛綠?你是本省,還是外省? 只要一有人提到吳憶樺,馬上就有人提出:小孩子是無辜的,大人只為自己的私利而讓小孩成為大人角力的工具…就好像他每天都進出吳家,將所有經過都看個清楚仔細一樣? 只要一有人提到許純美、如花和柯賜海,就有人開始高談闊論,說三個人是如何如何?說上流許(她甚至有了一個新聞界的『名字』!)怎樣,如花如何?還有人專訪如花,沒人問她演藝事業的規劃,只是不停的問: 妳和許純美誰醜? 這就是我們每天看的新聞。 這種新聞教導我們仇恨,教導我們害怕,教導我們恐懼,教導我們不再相信別人,不再同情別人。 取而代之的是…什麼呢? 如果台灣也能合法擁有槍枝,試問哪個人不會以「我要自衛,我要保護自己、家園和親人而奮戰」? 台灣有人能因心情不好開槍打死隔間唱歌的歌友,難道不會有可能因小事而大開殺戒? 這部電影值得我們審思的地方很多,真的很多。 不要再讓媒體成為我們是種不懂思考、只會吸收的黃海綿。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3
文章: 66
|
thomasryo網友說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
攝影,開始於50mm, 結束於50m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