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Dreamon
Silent Member
 
Dreamo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6
您的住址: 金牛星系
文章: 0
中醫外治手法博大多元 法無定法

有些病基本上只是經絡堵塞 只要實施外治手法就有緩解的效果
如針灸、拍打、正骨、按摩、拔罐、砭法、氣療達到去瘀或做些幫助氣血循環的運動就好了 並不需要用藥

下面一則文章滿有意思的 可參考看看─ ─
=====
現代醫案 : 砭法在婦科腫瘤上的運用
http://epochweekly.com/b5/198/8668.htm
文 ◎ 華景珍

對一個傳統醫學的學習者而言,「針砭」二字再常見不過。讀高中時,老師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
「針,就是拿銀針插入身體穴道,來治病。砭呢?在沒有銀針時,拿尖尖的石頭敲擊疼痛之處或身體穴位來治病。」

現在的字典對砭的解釋在名詞是「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砭石的解釋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用具。
在石器時代,人們為解除疾病的痛苦,常以石塊磨成尖石或片狀,用以破開膿包及放血等。

今則多以金屬製品替代。亦稱為『砭鍼」』、『石針』。」若用在動辭則是「古人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

當然,「針砭」這兩個字使用在醫療上的機會不多了。多半被引申在「比喻規勸過失」,
如「針砭時勢」之類的說法。過去,每當筆者看到這兩個字時,常陷入沉思,古時候的人,到底怎麼樣利用石頭來醫病呢?
人體穴位是有一定深度的,不可能把石頭磨成細針扎進人的肉體裡去治病,頂多只能在體外刺激吧!
......
     
      

此文章於 2011-07-19 04:37 PM 被 Dreamon 編輯.
舊 2011-07-19, 04:32 PM #19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reamon離線中  
Galileo
Major Member
 
Galileo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0
您的住址: 板橋
文章: 242
我國中的時候得急性盲腸炎
痛到不能走路
如果去看西醫大概要開刀割盲腸
不過我爹帶我去看中醫
竟然吃了幾天藥就不痛了
也可以走路了
直到20年後的現在
都沒再發作

這個經驗讓我感覺中醫很神
 
舊 2011-07-19, 05:03 PM #19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alileo離線中  
CPC slaver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6
您的住址: 菜市場旁
文章: 102
引用:
作者Quaker2002
醫病之間都要再教育,非必就不要服用藥物,我自己及老婆小孩去看醫生不一定會拿藥,
老一輩的觀念則認為生病就一定要吃藥才會好。


很多時候即便吃了藥,病好了跟藥不一定有關係,反而是自己好的,這事情常有日本有一個阿斯匹靈醫生的故事就是這樣,他對自己的醫術沒信心,開藥一律開阿斯匹靈,結果病人好了以為是他的功勞,還成為當地的名醫,直到他不執業了才講出來.
不管中西醫,辯證論治都很重要,不去整體看病人的症狀來判斷,一律開消炎止痛藥的,中西醫都有,之前朋友到一家最近出書常上電視的名中醫診所看,明明是很明顯太陽經傷寒,結果藥單一看魚腥草,板藍根拉拉雜雜都是寒涼洩下藥,就是要把全身的熱都打光,病人吃了以後,整個身體寒到不行,整個肺部都束起來,涼到頭痛,當場把藥丟掉.
今天吃中飯看到一個年輕女中醫師上新聞講養生,連基本的常用藥材的寒熱溫涼平都講錯,亂教民眾一堆亂七八糟的茶飲,學校教出來的中醫師水準如此,令人感嘆.
舊 2011-07-19, 05:08 PM #19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PC slaver離線中  
Adsmt
Golden Member
 
Adsm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從來處來
文章: 2,764
引用:
作者Lomita
萬一好事只做一半.後段治法走入歧途.豈不扼腕可惜??

再提醒一次:
人沒有進化(除了吃多抗生素.耐藥性提高.需要億古黴素伺候..)
治病方法一直在演進.(昨是今非.今是.往後就不知是否正確了)
如果只問治標(黴菌.濾過性病毒....還是往後更新鮮的病原).不擇手段.不在意副作用後遺症...人類真的要被逼積極進化了!!

言盡於此.這種辯論.改變不了咱的各自觀點.
我改壁上觀.

一開始就知道是歧途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了。

人沒有進化,但細菌病毒在進化。況且即使最新最先進的醫學,也自認對人體了解還很有限,憑什麼認為幾千年的古人已經把人體完全摸透?

西醫是在治本,了解疾病本源,針對病因下手。中醫則是以經驗治病,什麼樣的症狀用什麼藥,但卻不知所以然.......有哪個中醫可以解釋中藥和病的作用機制的?中藥由哪些分子構成,怎麼和人體的分子作用,只怕沒有一中醫說得出來吧?

但西醫可以,這就是科學層次的差別。
舊 2011-07-19, 05:15 PM #19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smt離線中  
Adsmt
Golden Member
 
Adsm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從來處來
文章: 2,764
引用:
作者電解水
如果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正確的理念
那又何必去更改呢?又如何更改得動呢?
再者中醫可不是只有什麼"增加免疫力"這種治病理論
你這樣一說,不就又代表"你不了解中醫"了嗎?
你這樣只會讓人覺得你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這邊簡單說一下吧
中醫基本治法有八種: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若要解釋起來"落落長"
請麻煩自己GOOGLE囉

最先進的西醫都認為對人體機制還很多不了解了,中醫在幾千年前就發現完全制霸的理論?

人家已經用分子機制來解釋致病和治病原理了,你還在汗吐下什麼的....

我問你,中醫,為什麼會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中藥怎麼對這些症狀造成影響?從吃下去後到去病的整個過程和機制是?
舊 2011-07-19, 05:25 PM #19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smt離線中  
energyfolw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10
文章: 0
引用:
作者Adsmt
最先進的西醫都認為對人體機制還很多不了解了,中醫在幾千年前就發現完全制霸的理論?

人家已經用分子機制來解釋致病和治病原理了,你還在汗吐下什麼的....

我問你,中醫,為什麼會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中藥怎麼對這些症狀造成影響?從吃下去後到去病的整個過程和機制是?


你就用科學的方式來照顧自己就好了, 何必在這邊質疑你所不削一顧的一套學問?
舊 2011-07-19, 05:27 PM #19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nergyfolw離線中  
Adsmt
Golden Member
 
Adsm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從來處來
文章: 2,764
引用:
作者電解水
除非是出現了某種無法用六經辨證來分析的疾病
那才好說中醫是過時的醫學
所以依我看來
在這點上,中醫是強過西醫的

六經辨證隨便套,什麼病都嘛可以解釋,但解釋有何用?可有實驗依據?
不然我也可以自創「先天乾坤功七經神妙法」來解釋所有病理,不是?

衝著你這句話:麻煩你告訴我中醫怎麼治肺結核?

這病在古代是不治之症對吧?
舊 2011-07-19, 05:28 PM #19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smt離線中  
Adsmt
Golden Member
 
Adsm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從來處來
文章: 2,764
引用:
作者energyfolw
你就用科學的方式來照顧自己就好了, 何必在這邊質疑你所不削一顧的一套學問?

中醫還不准人質疑?有這樣的科學?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一套理論可以千年不改,還被認為「超越最先進理論」了......
舊 2011-07-19, 05:30 PM #19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smt離線中  
Jiangwen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1
文章: 1
引用:
作者Adsmt
最先進的西醫都認為對人體機制還很多不了解了,中醫在幾千年前就發現完全制霸的理論?

人家已經用分子機制來解釋致病和治病原理了,你還在汗吐下什麼的....

我問你,中醫,為什麼會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中藥怎麼對這些症狀造成影響?從吃下去後到去病的整個過程和機制是?

悟性不夠
難與言之
只會123
怎談乘與除
舊 2011-07-19, 05:32 PM #1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iangwen離線中  
Adsmt
Golden Member
 
Adsm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從來處來
文章: 2,764
引用:
作者電解水
若如閣下所言

中醫能夠延續是靠"道聽途說"

那自幾千年以來學中醫,看中醫的都是被詐騙囉?

那醫聖張仲景不就成了最大騙子?

此討論串到這裡為止

也沒見到像閣下這等言論

看來自當是閣下最清醒而不會上當的囉

很多民俗療法和偏方確實就這樣,但我個人不認為那是中醫。

中醫是科學,但那是偽科學。
舊 2011-07-19, 05:34 PM #20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smt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04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