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ibaken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1
文章: 800
等鄉民開家照顧勞工的公司來雇我。
     
      
舊 2011-10-15, 07:20 PM #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ibaken離線中  
yhnui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925
是因為巴西的員工比較不會跳樓所以郭董才過去投產
 
舊 2011-10-15, 07:21 PM #1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hnui離線中  
盜鐵人
*停權中*
 
盜鐵人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10
文章: 716
引用:
作者yhnui
是因為巴西的員工比較不會跳樓所以郭董才過去投產

因為巴西的員工只會跳舞不會跳樓
舊 2011-10-15, 07:23 PM #1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盜鐵人離線中  
藍色&憂鬱
*停權中*
 
藍色&憂鬱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5
您的住址: Greed Island
文章: 402
舊 2011-10-15, 07:40 PM #1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藍色&憂鬱離線中  
eric625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1,212
沒有專利的代工廠宿命--一支iPhone,台灣僅分到○.五%的利潤,是南韓的九分

之一;
引用:
作者Earstorm-2
我必須很公平的說, 人們有自由選擇在哪裡投資.

要指謫的是剝削勞工的行為, 而不是擇他地生產的做法.

一支iPhone,台灣只分到○.五%利潤
文/陳良榕

根據柏克萊學者最新研究,一支iPhone,台灣僅分到○.五%的利潤,是南韓的九分

之一;為數眾多的蘋果概念股,竟只能爭食這些微薄小利?為什麼「蘋果模式」讓台灣電子業倒退十年?昨日Moto概念股的下場,是不是明日蘋果概念股的借鏡?

今年七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及兩位爾灣分校教授聯合發表一篇論文:「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Apple iPad and iPhone?)。文中釐清一件事實,雖然眾所皆知,熱門的蘋果商品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但最後依舊是品牌的宗主國──美國,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4、iPad分到五八.五%、三○%的利潤。這數字之高,應該超乎多數人的預期。

而台灣呢?雖然在國人認知裡,以鴻海為主的台商,該是蘋果家族之所以成功的背後推手,因此分到的利益應該極為可觀吧?錯了,一支iPhone,台灣僅僅分到○.五%的利潤;iPad稍多一點,二%。

南韓靠著三星、LG供應的記憶體、處理器等關鍵零組件,則分別在iPhone、iPad輕鬆賺上四.七%、七%的利潤,分別是台灣的九倍、三.五倍。

以美國人的角度,這篇論文可以讓他們士氣大振;也足以駁斥近來「製造外移」將讓美國國力下滑的主流言論。這篇在賈伯斯辭世前三個月問世的論文,也可視為他終身成就的另一種肯定:雖然蘋果公司將所有「硬」工作都外包,讓給亞洲國家去做,「但真正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設計、軟體研發、產品管理,行銷,以及其他高薪工作都留在美國,」柏克萊研究員林登(Greg Linden)寫著。
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 台灣科技業升級成空

但在台灣電子業看來,這些數字實在看來怵目驚心。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台灣電子業好不容易在二○○○年初期從「OEM」(組裝代工),升級到附加價值較高的「ODM」(設計代工);形同從美國搶來不少產品開發、系統整合、機構設計等高薪工作,也直接造就了「科技新貴」的榮景。

但東山再起的賈伯斯,卻讓台灣電子業過去十多年間的升級努力,一夕之間付諸流水。蘋果產品超高品質的背後,就是牢牢控制住一切產品細節,幾乎所有的設計工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電腦市場鯨吞蠶食,電腦業過去自豪的「ODM」模式形同作廢。只能爭食蘋果「不屑做」的工作。

而且很明顯,當「蘋果奴」,比起當「惠普奴」、「戴爾奴」,能分到的好處要少得多。因為蘋果雖然自己不設廠生產,卻不代表蘋果不懂製造。事實上,蘋果對整個生產過程介入之深,對供應鏈掌握之透徹,可說遠勝之前的戴爾、摩托羅拉。

例如本刊曾於九月報導,台中近來異軍突起的二十多家攻牙機製造群聚,便是一例。攻牙機是冷門的特殊生產設備,但因在蘋果產品製程大量使用,產能又被兩家日商壟斷。蘋果的採購體系,竟然不透過主要代工廠,在四年前就到台中篩選合適廠商,扶植出日本以外的攻牙機產能,確保供應鏈不會出差錯。

同樣道理,連工業界廣泛使用的CNC加工機,因為蘋果產品需求的數量更為驚人。據業者指出,現在蘋果已經是全球最大的CNC機台採購主,連國防、航太業都瞠乎其後。蘋果甚至已經包下世界最大工具機廠──發那科的產能。因此當英特爾拱出「Ultrabook」聯軍,要挑戰蘋果的超薄筆電Macbook Air時,竟出現業者就算捧著現金飛到日本,也搶不到CNC機台產能的窘境。(本文節錄自383期《財訊雙週刊》)
__________________
回饋小黃卡號 34923092
舊 2011-10-15, 07:45 PM #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ric625離線中  
Earstorm-2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944
引用:
作者eric625
沒有專利的代工廠宿命--一支iPhone,台灣僅分到○.五%的利潤,是南韓的九分

之一;

一支iPhone,台灣只分到○.五%利潤
文/陳良榕

根據柏克萊學者最新研究,一支iPhone,台灣僅分到○.五%的利潤,是南韓的九分

之一;為數眾多的蘋果概念股,竟只能爭食這些微薄小利?為什麼「蘋果模式」讓台灣電子業倒退十年?昨日Moto概念股的下場,是不是明日蘋果概念股的借鏡?

今年七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及兩位爾灣分校教授聯合發表一篇論文:「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Apple iPad and iPhone?)。文中釐清一件事實,雖然眾所皆知,熱門的蘋果商品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但最後依舊是品牌的宗主國──美國,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4、iPad分到五八.五%、三○%的利潤。這數字之高,應該超乎多數人的預期。

而台灣呢?雖然在...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表達台灣大佬們是沒有遠景的豬頭, 你成功了, 但不改變一個事實.
人們有權有自由去選擇他們要投資的方式以及投資的項目, 被欺壓以及不反抗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說他們被蘋果吃也甘願是他們的選擇, 然而一旦剝削員工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焦點不要放錯, 要反擊就要找出焦點而不是因反對而反對.
說得白一些: "不是當老闆就是錯, 而是他們做錯了什麼, 對事不對人."

他要去巴些, 他拿錢去投資, 或許成功或許失敗, 除非跟政府哭窮, 不然不能說他錯.
一旦跟政府哭窮, 或是拿任何理由回來欺壓台灣勞工, 那麼你就算要去開槍也無非不可.
被欺壓跟不被照顧, 這兩者的差異完全不同.
舊 2011-10-15, 08:02 P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2離線中  
NONOPIG
Power Member
 
NONOPI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7
文章: 513
等等,郭先生的百萬機器人在大陸呢?

怎麼跑到巴西去了?
舊 2011-10-15, 08:26 PM #1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ONOPIG離線中  
cheneyen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2
文章: 90
引用:
作者Earstorm-2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表達台灣大佬們是沒有遠景的豬頭, 你成功了, 但不改變一個事實.
人們有權有自由去選擇他們要投資的方式以及投資的項目, 被欺壓以及不反抗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說他們被蘋果吃也甘願是他們的選擇, 然而一旦剝削員工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焦點不要放錯, 要反擊就要找出焦點而不是因反對而反對.
說得白一些: "不是當老闆就是錯, 而是他們做錯了什麼, 對事不對人."

他要去巴些, 他拿錢去投資, 或許成功或許失敗, 除非跟政府哭窮, 不然不能說他錯.
一旦跟政府哭窮, 或是拿任何理由回來欺壓台灣勞工, 那麼你就算要去開槍也無非不可.
被欺壓跟不被照顧, 這兩者的差異完全不同.

以某些人的觀點來看,郭先生也是在壓榨勞工,不過對象變成巴西勞工罷了
又或者是,郭先生寧可替一些較落後國家創造就業機會,也不肯把機會釋出給台灣勞工
最後蓋上企業責任這張王牌,結束這一回合
在商言商,但是企業也有責任照顧這個社會,似乎很多人都有這個共識
可惜的是,商人無祖國,你要他照顧誰比較恰當呢?
舊 2011-10-15, 09:07 P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heneyen離線中  
xxxxxxtsai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0
文章: 38
引用:
作者cheneyen
可惜的是,商人無祖國,你要他照顧誰比較恰當呢?


不要回來要祖國照顧就好........
舊 2011-10-15, 09:20 PM #1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xxxxtsai離線中  
Earstorm-2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944
引用:
作者cheneyen
以某些人的觀點來看,郭先生也是在壓榨勞工,不過對象變成巴西勞工罷了
又或者是,郭先生寧可替一些較落後國家創造就業機會,也不肯把機會釋出給台灣勞工
最後蓋上企業責任這張王牌,結束這一回合
在商言商,但是企業也有責任照顧這個社會,似乎很多人都有這個共識
可惜的是,商人無祖國,你要他照顧誰比較恰當呢?


沒那麼複雜, 商人有可以選要去哪裡做生意, 但到了當地就要按部就班依規定走.

台灣的情況是公家機關不敢吭聲而大多數人又不敢為了自己挺身而出, 一切法規虛設.
舊 2011-10-15, 09:20 PM #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2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13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