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最終階段•第一章:纏足與減肥(Resize & Cropping)
對於Nandub的SBC設定,老實講,我經驗並不多,並沒有去搞一個短短的影片來反覆壓縮測試它每一個功能,所以大概寫不出個什麼驚人之語,最多僅能翻一下doom9的教學文件,造福看沒有英格利許文的朋友。
開啟Nandub之後,用File\Open Video File...載入*.avi檔案(就是之前,VAFPI轉換DVD2AVI的*.d2v或是TMPEGEnc的*.tpr所生出來的*.avi檔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電腦上,Nandub每每一載入*.tpr轉過來的*.avi檔案,就會「沒有回應」當機罷工去也(OS使用WinXP及Win98SE皆同),經過我前踹後追恐嚇威脅之下,才讓我找到降伏的辦法,就是如果你也遇到這種情形,不妨再載入一遍,然後先按功能表Edit\Move to End(Ctrl+Right)跳到影片最後一格,再按功能表Edit\Move to Beginning(Ctrl+Left)跳回來,此時Nandub便會乖乖聽話,自動顯現畫面以示投誠啦。 接下來便是對影片進行縮放(resize)的時候,此一舉動勢必會讓原來的解析度降低,但也由於如此,得以有效的節省容量(同一張圖形檔,640x480總是比800x600的容量來得小吧,同理),讓我們能將影片壓進1-2CD裡頭。 首先執行Video\Filters...,然後按Add...新增濾鏡: ![]() 雙擊resize進入設定: ![]() Resize設定部份: 這時候,就有賴你智慧的判斷,對New Width及New Height輸入聰明的數字,要是剛才在DVD2AVI的F5預視視窗上,你看到影片比例是16:9,上下沒看到黑邊,那你可以選用下列建議的縮放數值(這些數值是有比例的,要自己調的話,記得保持比例): 1:1.85(16:9): 720x384, 640x352(推薦), 576x304, 512x272, 480x256, 400x224 若是16:9的影片上下有黑邊,我會將黑邊手動裁掉,然後依1:2.35的建議數值作縮放(至於如何剪裁畫面,容後再述): 1:2.35: 720x304, 640x272(推薦), 576x240, 512x224, 480x208, 400x176 影片要是4:3的,其建議縮放數值如下: 1:1.33(4:3): 720x544, 640x480(推薦), 576x432, 512x384, 480x368, 400x304 我自己壓過一些舊DVD片子,美其名是16:9,實際上卻是用4:3儲存,還是醜醜的黑邊,我都會裁掉這些黑邊,然後依其比例作縮放,以免壓縮的時候,還得分配有限的資料流量到這些黑邊上。 Filter Mode可選用Precise Bilinear(容量較小)或Precise Bicubic(較清晰),此處即是對畫面作縮放時,所使用縮放方法,依照doom9教學文件的說法,遇到像Huffyuv這種高品質的格式,用Precise Bicubic才有功效,不然讓DivX這種小腳,Precise Bilinear就適用勒,容量大小適中,速度快慢相宜…不過事實上,我還是偏愛使用Precise Bicubic,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影響,總覺得Precise Bicubic壓出來的比較清晰漂亮,大小倒也沒差多少。 更下面一點的Interlaced不用選,除非你的片子是PAL-Interlaced的。 影片裁剪設定部份(有需要才作): 點選Filter列上的resize濾鏡,按下視窗右下角那顆不再反白的Cropping(如果後來對resize設定有問題,可以按Configure回去設定),出現下面這個視窗: ![]() 先將視窗下頭一些的拉bar拉往中間一點,畫面就跑出來啦,然後在X1 Offset(左)X2 Offset(右)Y1 Offset(上)Y2 Offset(下)輸入數值,看是哪裡有黑邊,就蓋掉哪裡,不過得注意一下的是,resize是依裁剪過後的大小,再下去縮放的,所以要是你裁到失去畫面比例,再resize下去可能會讓畫面變形,到底有沒有變形,你看Nandub的主預視畫面就知道了。 (連載中,待續...) by WiDE 20020405:1216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最終階段•第二章:SBC Setting 之 DivX
上面濾鏡部份忘了講,要是你的片源是Interlaced的,記得在新增濾鏡時,新增個Deinterlaced進去,選項當然是選Blend fields together(BEST)的囉,人家都擺明跟你講有BEST的,還有誰要用最爛的嗎??
再來是進入主題勒,我們首先要預算一下,到底壓成多少容量要用多少的資料流量值,由於最後還得合併聲音進來,所以連聲音也得先匯進來一起算算有多少斤兩。 在Audio處選用(VBR)MP3 Audio匯入已經轉好的*.mp3檔案(用AC3的就選AC3 Audio匯入*.ac3檔案,用Ogg的就選Ogg/Vorbis Audio匯入Ogg的音效檔,大家都瞭吧),然後選Video\SBC Options\BitRate Calculator執行流量計算機,進行試算(怎麼算應該不用講了吧,輸入Final Size按Calculate就成了,按OK後,算出來的流量值會自動填入SBC設定裡)。 計算完後,將Audio選成No Audio,不要跟聲音一成進行壓片,省得到時候出現影音不同步時,還得花工夫分離影音什麼的。 SBC Setting 之 DivX 部份: 終於來到繁複的SBC壓縮設定勒,基本上我是參考doom9及射手網上的教學文件,這裡只作一些簡單的名詞說明,我的身份大概只是導讀兼翻譯罷了,要寫再多我也沒辦法。 ![]() Codec Setup部份: 1. DivX;-) or MPEG4v2? 這會有疑問嗎? 2. Bitrate: 資料流量的設定值,剛剛己經叫流量計算機偷偷過來填進去勒,高興的話,也可以自己再調個漂亮的數字。 3. Keyframe Interval: 關鍵影格的間距,即為每n秒插入一個關鍵影格的意思;建議值為10到12,數值越小,容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4. Minimum allowed bitrate: 資料流量的最小值,設太高會造成平均流量升高,容量變大,設太低(300以下)則會讓影片畫質慘不忍睹,建議值為350到400。 5. Internal SCD: (以下參考射手網教學文件中所引用yaz的話)內部場景變換檢測,Internal SCD的運作是奠基於畫面的運動,若是畫面運動差值指數大於已給定的設定值,Nandub便會插入關鍵影格,理所當然會造成在大動態場景下,插入大量的關鍵影格,而在亮度變化較小的情形下,Internal SCD提供了較精確的結果,建議值不低於98%,設定值若為100則意味著關閉Internal SCD。 6. Space KFs: 關鍵影格最小間距,建議值為預設的24,可以減少過度使用關鍵影格,設定值若為100則意味著關閉Space KFs。 品質控制及預防編碼錯誤(Encoding errors prevengion & Quality Control)的防線部份: None就是什麼都不幹,Antifreeze則可排除畫質停頓(freeze)的問題,並會將資料流控制得比較低?(射手網教學文件上寫的),Full當然是全面啟動,手動調控囉! 1. Anti-shit=): 「反狗屎畫質=)」功能,天下狗屎何其多,何必在此多一坨? 這裡會比較編碼前後的影格品質,把差距評判成0到95dB左右的數值,低於設定值則為狗屎,強制插入關鍵影格退回重壓,直到滿意為止,建議值為16dB,設定值0為關閉此功能。 2. Min quality: 畫質最小值,上面的「反狗屎畫質=)」功能是對付極差畫質的終極手段,這裡還有個次級手段,當畫質低於設定值時,這裡是放寬壓縮等級,藉此提升畫質,而非像上頭的直接插入關鍵影格插到爆,建議值為28-30,設定值0為關閉此功能。 3. Motion modulation: 運動平衡,會根據設定值對Anit-shit=)及Min quality設定值動態進行細微調整,畫面動態變大,則會相對地依百分比調低此二值。 當Motion modulation設為50%時: with motion = 0 : AntiShit=16, Min Quality=30 with motion =150 : AntiShit=12, Min Quality=22 with motion = 300 : AntiShit=8, Min Quality=15 當Motion modulation設為25%時: with motion = 0 : same with motion =150 : AntiShit=14, Min Quality=26 with motion = 300 : AntiShit=12, Min Quality=22 (DELAY撰寫中,待續....) by WiDE 20020405:1447 此文章於 2002-04-05 10:45 PM 被 wide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551
|
我只有一個問題,Ogg音軌格式怎麼做?和VBR MP3比的話效果如何?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引用:
我沒用過(君不見我都避開了Ogg的問題?),不過曾問過人,聽說檔案較小一些,品質…我想也很難聽出高下吧,我個人的看法是,MP3已經幾乎成為標準類型了,從普遍性來看,既使Ogg壓縮效果較好,但如果不是有傑出的特色或效果的話,還是很難與MP3比擬的吧? 板上有一篇Ogg教學,http://forum.1bits.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82490 建議你去那邊問看看會比較好。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551
|
引用:
![]() 文章寫的不錯,加油吧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多承錯愛。
我真正遇見音效很棒的片子,都是直接作成AC3音質的。 因為我很──懶嘛,Ogg強MP3不了多少的話(不負責言論),就懶得去搞勒。 另外,gcar2000兄在另一篇寫的,關於去橫紋與IVTC的文章,我看得覺得不錯,便引到這篇來權充補充,希勿見怪。 引用: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最終階段•第三章:SBC Setting 之 BitRate Curve
Collect in: 應該是匯出第二次壓縮的*.state記錄檔(不知可有說錯?),基本上,沒事的話是不用填的,除非你想拿來作點什麼學術研究的。
Encode data: 2-Pass(兩次壓縮)時,第一次壓縮會存出一個*.state狀態檔,記錄著第一次壓縮對影片畫面運作的分析資料,然後第二次壓縮會根據這個*.state狀態檔案,動態分配資料流量;若是你對2-Pass後,壓片出來的成品不滿意,要重壓,可以不必傻傻地再全套2-Pass,只要在這裡輸入第一次壓縮所產生的*.state檔,然後直接File\Save AVI存出*.avi,程式會自動作第二次的壓縮動作。 Scene Changes: 點選這裡的話,場景變換(Scene Change)的資料也會寫入第一次壓縮時,產生的*.state記錄檔,有助於更平均分配關鍵影格,不過會拖慢點第一次壓縮的速度,你若不是預計到會有太頻繁靠近的關鍵影格,是不用點選這個功能的。 Motion based curve modulation: 以動態為基礎的曲線調節,就是依畫面動態情形,調整資料流量曲線的功能,在螢幕上面,建議值為25%,就能夠得出最好的結果。 ![]() 曲線壓縮(Curve compression)部分: 1. Symetric: 將第一次壓縮時分析出的資料流量曲線,再按一定比例壓縮,平滑地降低資料流量,減少容量;壓成1CD時建議值為25-30%,壓成2CD時建議值為25%以上,如果你自己設定了個合適的CrossPoint值,也可以按Calc...鍵,用它來代替壓縮值(CrossPoint部分容後再述)。 2. Asymetric: 這裡可以分別設定靜態(Low)和動態(High)場景下,再壓縮的比例,例如Low=25%, High=15%,則可保留較多大動態場景的資料,也可以反過來,減少低動態場景下,多餘的資料流量,建議值為Low=15%, Hight=25%。 亮度修正(Luminance correction)部分: 正如題意,是用來修正亮度的,第一次壓縮時,每個影格都會被賦予一個「亮度雜訊(Luma Noise)」的值,場景中亮度一致時,此值較小,當場景中對比較高時,此值較大;當亮度較一致時,畫面較難找出可以壓縮的點,而造成壓縮比成倍降低,因此需要修正亮度,勾選Enable啟用此功能,使用預設值即可(Threshold=10, Gain=30%)。 工作人員名單(End credits)部分: 之前聽過一位電影配樂者說,有時候,配樂者都會將沒有影片裡用到的音樂,統統丟進片尾秀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不過很少人會耐著性子,把工作人員名單看完的吧!? 無論如何,黑底白字的畫面,如果還派給跟正片場景一樣的資料流量,那可真稱為浪費(哦! 真的沒有侮辱工作人員名單的意思,所有為影片付出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啦!),所以可以在End credits start at frame這裡,輸入片尾工作人員名單起始處的影格編號,然後在BitRate處設定較正常為低很多的資料流量值,300對黑底白字還不會失真,有的人是說越低越好啦! 濾鏡(Filters)部分: 設定最小(Low-pass)跟最大(High-pass)的資料流量曲線,預防在某些場景過度使用資料流,導致在較低等級的主機上出現播放的問題,High-pass設為270還運作得不賴,壓成1CD的話,可能得將Low-pass設在2500-3000,免得在一些場景,被填了太多資料量,結果容量暴漲;不過你要是壓成2CD的話,就不用煩惱這麼多,可以儘管調高,除非你的硬體在播放時會出現問題,不然調到5000也沒關係。 資料流量曲線有使用某種「誤差控制」的功能,所以能低於設定好的資料流量最小值,不過後面的設定還是會影響資料流量最小值的極限;「誤差控制」會對不停消耗如流水的資料流量,進行跟監控制(你才不會壓出一個超乎意料的巨型酷斯拉)。 資料流量重分配(BitRates redistribution)部分: Bias為穩重守舊派的重分配方案──只會固定公平地將資料流量作分配。 Proportional就比較懂得向當權派靠壟──資料流量大的區域就取得較多的資源! 現在是什麼時代啦? 當然推薦比較會做人的Proportional。 其它(Other)部分: 最後是沒完沒了的Smoother值: 避免壓縮等級變化過多,耗費系統資源,例如設定值為5%時,如有連續三個影格分別要以95-100-105Kbps作壓縮,經過Smoother調整之後,它們統統會被加起來除以三,變成100;建議值約莫為2-5%之間。 (撰寫中,待續...) by WiDE 20020405:1932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125
|
這篇寫的很好, 值得推薦
至於 IVTC 處理, DVD2AVI 作者講解非常詳細 http://arbor.ee.ntu.edu.tw/~jackei/dvd2avi/ivtc/ 不過就 IVTC 部分, 小弟持保留態度 因為除了片子影像格式是 Interlaced, HYBRID 及 Film 外 其他格式若經過 IVTC 處理, 易有影音不同步發生 如果把字幕直接連同影片壓縮, 影音字幕三樣不同步機率更高 我建議 DVD-> MPEG4 作法是 (((原始影像格式 Interlaced, HYBRID 及 Film 做 IVTC, 以下三選一))) [AviUtl] 1. DVD2AVI 選項 Forced FILM OFF 2. AviUtl 做 IVTC 3. VDub(或 NDub) 不外掛 deinterlance 並做 MPEG4 後續處理 [TMPEGEnc] 1. DVD2AVI 選項 Forced FILM OFF 2. TMPEGEnc 做 IVTC 3. VDub(或 NDub) 不外掛 deinterlance 做 MPEG4 後續處理 [VDub] 1. DVD2AVI 選項 Forced FILM OFF 2. VDub(或 NDub) 做 IVTC 3. 外掛 deinterlance 並做 MPEG4 後續處理 (不建議使用內建的效果極差, 請抓 Smart Deinterlacing Filter 來用) (((其他非上敘之影像格式, 不做 IVTC))) 1. DVD2AVI 選項 Forced FILM OFF 2. VDub(或 NDub) 外掛 deinterlance 並做 MPEG4 後續處理 (不建議使用內建的效果極差, 請抓 Smart Deinterlacing Filter 來用) PS: 以上作法供參考, 用不用看個人, 學對岸的方式也做的出來 為啥小弟建議使用 Smart Deinterlacer Filter, 請參考下列網址文章 http://nickyguides.digital-digest.c...erlace-test.htm 檔案請至下面抓取 http://sauron.mordor.net/dgraft/smart.html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551
|
Forced FILM OFF?你指的是None還是Forced FILM?還是這是新版本的選項?
至於IVTC只要原始訊原確定是24fps拍攝的,就可以做,若不是做起來才可能出問題,除非確定不是24fps拍攝的東西,或者格式太畸形,不然我一定作IVTC,不過不管做出來的東西效果如何,影音不同步我還沒碰過,字幕不同步也沒碰過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的中央偏左
文章: 865
|
引用:
Attack-Max兄說的Forced FILM OFF應該是關閉Forced FILM選項的意思吧 他的意思應該還是說 Interlaced, HYBRID及DVD2AVI預視時,FILM跑不到95%的 最好是丟給其它軟體作IVTC得好,DVD2AVI此時內建的IVTC效果不彰 還有DVD2AVI v1.85的Forced FILM是將影片作24FPS化 而非23.976FPS化,是以易有影音不同步的情形發生 我用v1.85時就經常遇到 所以還是用舊版DVD2AVI v1.76的好 v1.85應該非原作者改版的,而且也不過是多了內建Lame轉(VBR)MP3的功能而已 此文章於 2002-04-06 06:40 PM 被 wide 編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