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電腦硬體討論群組 > 效能極限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NONO72324
Advance Member
 
NONO72324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395
雖說super pi是年代久遠的測試軟體,但實際表現出來的效果還是可以提供參考
至少我還沒看過跑pi很強的cpu再去跑game或者是影音多媒體方面卻是慘兮兮的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
我就是我!!
舊 2007-11-14, 01:13 PM #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ONO72324離線中  
zeusforce
*停權中*
 
zeusforc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04
您的住址: Taiwan
文章: 279
某些測試常常都只有super PI
如果不釐清一下應該很多人會陷入泥沼吧
特別是AMD一向跑的不好....
 
舊 2007-11-15, 09:07 PM #1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zeusforce離線中  
Raziel
Elite Member
 
Razie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6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8,344
對於檢測運算效能,只要找個heavy task 下去讓CPU跑, 結果都多少能有參考的作用.

但是對於CPU新的功能, 例如新增的指令集, 這就沒辦法從Super-PI去看出來.

多核心的能力,也不能在老舊的super-pi看到效果.參考的價值還是有,只是越來越有限.

目前看到super-pi的場合都是在極限超頻拼時脈,只能證明系統不會被瞬殺而已.

實際上那些跑進10秒極速殿堂的神兵,也無法在那種環境下拿來日常運作玩電動轉檔上網打報告.

與其說是測試工具,倒更像是跑分的玩具. (不過,這跟整點浮點運算主題無關就是了)

對於客觀/先進的測試評比,還需要更周延的測試方式與工具.
舊 2007-11-16, 01:32 PM #1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aziel離線中  
michael200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1
文章: 616
Super Pi 雖老,可是大家都用習慣了,當作最基本的性能比較並不為過。

何況站上大多是一般業餘 User,總不可能像某些專業測試網站或雜誌一樣,每一種測試軟體都跑一遍那麼費事吧?

至於某些超頻魔人所跑出的極端成績,參考一下即可,應該也沒人以為可以完全仿效吧!
舊 2007-11-16, 08:13 PM #1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ichael2000離線中  
lobben
Senior Member
 
lobbe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6
文章: 1,384
這麼想知道的話寫信問作者阿
不過前面有大大解釋原理了
另外從P4 vs K8各項成績對比也可以看得出來
舊 2007-11-16, 08:56 PM #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obben離線中  
gtr32ae101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3
文章: 919
PD 2.8G 1M*2跑PI要50秒.跟同期AMD比效能是輸一屁股.唯一的優點是撥HD影片確完全OK的.

如果要玩數字遊戲的話.可以考慮自己寫一個玩.浮點'整數整數隨便測.人高興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
退賽100%-而電腦是完全不被判罰的鬼遊戲.

小車隊倒光光.新人車手榨乾後.FIA賽事不如全面退出體育頻道.
舊 2007-11-17, 11:41 P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tr32ae101離線中  
笑a
Major Member
 
笑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5
文章: 101
PI的確是不能作為A和I效能評比的指標

但我到覺得PI可以作為2家各自效能增長的指標

例如每顆CPU超頻前後 或者 世代交替的增長 來當作一個最基本的參考

要不然K10跑PI跑的比K8慢..我想其他也不用測了吧

我是認為大部分使用者都是拿來2家混著比..

根本就是亂七八糟用..根本就搞錯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
CPU: Ryzen 3800x oc 4.4g
MB: x470 Taichi
RAM: XPG spectrix d60g 3800 c17
VGA卡: PowerColor 5700XT
硬碟: Samsung sm961
螢幕: Panasonic 55"fx800 + Dell 2709
POWER: Leadex 750W
音效: Blaster X AE-5
機殼: Cool Master H500p
散熱: Bykski 分體水冷
鍵盤滑鼠: Corsair K95 + Corsair SCIMITAR PRO
喇叭:Mission LX-2 + ALIENTEK D8 + Yamaha PRO 500
舊 2007-11-18, 06:24 AM #1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笑a離線中  
Raziel
Elite Member
 
Razie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6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8,344
補充樓上說的.

嚴格說來.....PI要快,除了更有效的CPU架構能帶來進步,基本上是拼時脈(記憶體參數也有點幫助).
未來的趨勢是多核心, "總運算力"這件事在PI上是看不到的. 對CPU"強"的新定義已跟不上.

跑13秒的四核再怎樣也比跑12.5秒的雙核要能輸出更多運算資源.

從早期的幾十秒,到目前的破十秒內,PI數據也無法給用戶直覺的參考.

60秒 vs 55秒的效能差距, 與15秒 vs 10秒之間的效能差距, 兩者可是天差地遠.

沒有辦法判斷"PI進步多少秒=總效能提升多少" 只能粗分的比出 "誰的單線程比較快" 而已.

現在破十秒之後,相信不算短的時間大家的天花板是9.x秒, 縮到以0.0x秒作為差距的比較.

要進到8字頭,我看還是等原生四核Nehalem甚至32nm的CPU看看有沒有一絲絲希望.

說這些是要突顯:未來更高效能的主機板/零組件設定的誤差值可能都要小過PI的測試值誤差.

有那麼一天,大家在比說我的PI 8.021秒比你的8.121秒效能好很多唷....我大概會感到無言

作為隨手可得的免費工具,要求是不能太多沒錯,要對應出秒數與效能/運算力的關係,PI未來會越來越難.
舊 2007-11-18, 02:40 P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aziel離線中  
qwert789524
Major Member
 
qwert789524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4
您的住址: 桃園
文章: 106
同意樓上說的
假設1GHz時脈的CPU跑60秒整
55秒需要1.09GHz
10秒需要6GHz
5秒需要12GHz
進入10秒以後要進步1秒真的很困難 在相同的架構下 時脈需要倍數的成長
以後改測32M好了
這樣爽度比較高
舊 2007-11-18, 03:33 PM #1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qwert789524離線中  
0948217712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1,908
引用:
作者Raziel
補充樓上說的.

嚴格說來.....PI要快,除了更有效的CPU架構能帶來進步,基本上是拼時脈(記憶體參數也有點幫助).
未來的趨勢是多核心, "總運算力"這件事在PI上是看不到的. 對CPU"強"的新定義已跟不上.

跑13秒的四核再怎樣也比跑12.5秒的雙核要能輸出更多運算資源.

從早期的幾十秒,到目前的破十秒內,PI數據也無法給用戶直覺的參考.

60秒 vs 55秒的效能差距, 與15秒 vs 10秒之間的效能差距, 兩者可是天差地遠.

沒有辦法判斷"PI進步多少秒=總效能提升多少" 只能粗分的比出 "誰的單線程比較快" 而已.

現在破十秒之後,相信不算短的時間大家的天花板是9.x秒, 縮到以0.0x秒作為差距的比較.

要進到8字頭,我看還是等原生四核Nehalem甚至32nm的CPU看看有沒有一絲絲希望.

說這些是要突顯:未來更高效能的主機板/零組件設定的誤差值可能都要小過PI的測試值...



單線的 SuperPI 還是有意義的, why, 因為目前的程式除了少數的 game 外,有誰能跑多線並"自動分配" CPU 資援,在 AP 非多工設計與Windows 對多工程式也沒有特別設計演算法,多 CPU 的用途只是讓使用者在用 BT, 轉檔與上網等文書多方位同時工作的正常使用習慣下,讓多核心能"將 loading 分別負責"(不知道 Windows 有沒有寫這個重要功能還是使用者要進入工作管理員"手動"分配).

所以目前90%是AP單工的情況下(繪圖計算除外),單線的效能還是很有參考價值,但我覺得 HD 效能我更是重視.畢竟它最慢,電腦給人慢的感覺 HD 至少佔 50%的責任,頻寬是另外的 30%,其它 20...., game 要特效全開的人性自覺性問題吧.

舊 2007-11-18, 08:29 PM #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0948217712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38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