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10
文章: 716
|
引用:
確實要看後續發展.....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1
文章: 15
|
引用:
戊戌新政光緒那派理政手腕根本不行 別忘光緒當時只是一個16歲的青年、這個年紀的少年會有成熟的政治思維嗎? 特別他還非常害怕太后、反應他的個性似乎不是非常剛強 而底下的班底雖有著強烈的改革精神 但他們幾乎沒有當過官、也沒有施政經驗 改革上過於激進、引起上下一遍恐慌 連光緒的老師翁同龢都表明不滿 103天下達的變法諭旨就高達300多條 無所是官制、人事選拔、廢科舉、去冗員、農工商業、法律、軍事、財政 幾乎齊頭遍地開花 但這三百條上諭幾乎沒有相互的支持關係(中國百年現代化的六次政治選擇) 完全沒有基本的章法 廢科舉關係整個帝國命脈百萬士紳的參政利益 裁冗兵一下野即變流民、各省督撫豈敢隨便裁撤 對此完全沒有對應的配套措施 你覺得這種變法素質能爭取到多少國人支持 連當時西方人評議也是非常差:過於急進(英國貝斯福爵士)、不切實際(字林西報) 相對宋代王安石變法比較為例、宋神宗與王安石推行一項政事 花了兩年局部試驗、五年才推行全國,兩者相差多遠 所謂的引蛇出洞之語、完全倒果為因 新政之始、沒有慈禧支持根本無從開始是真 如光緒下達廢除八股取士、守舊大臣卻以違反祖制請太后裁決 結果是光緒勝利 但康有為這些維新派從頭到尾沒有對慈禧太后有任何善意表示 盡管慈禧還未對新政做出任何阻撓行為,卻一直對光緒進言必除太后而後快 光緒三度召見袁世凱和接見伊藤博文、加上康有為「劫後」的主張 都不斷加深了慈禧的不信任感和兩宮的危機 這方面腦子比較清醒的只有翁同龢 不斷希望新政是由兩宮合作、皇帝力弱需太后領頭 才能避險這種危機 戊戌政變後慈禧一系列詔書都是指責康有為結黨營私 卻沒有指責新政不對、並且不淮妄議時政 最後、光緒手下那些班底……根本不具政治能量 所謂引蛇出洞、似乎連當蛇的資格都沒有 ![]() 慈禧如果本來就打算滅這票人的話、哪需要繞這麼一大圈 此文章於 2011-12-24 10:09 PM 被 iDemon.2 編輯.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247
|
話都是人在說的,那一個變法的人不會被批評「太過急進」的?我倒很想知道。
縱觀史上變法成功的,唯有商鞅一人,仍不免車裂於市,可見變法之難。 事後來責難,未免太過輕易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真是礙眼…還是讓版面乾淨點吧!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1
文章: 15
|
引用:
「事後責難」明明是你的向來習慣、不管是張居正還是袁崇煥問題 你什麼時候理會參考過當代人的價值、觀點和想法 我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一向會參考當代人的意見 見太后則慄、是當世人寫下 難道你要解釋說這是光緒帝明英神武的證明嗎? 就算慈禧本人也從未誇過光緒有政治才幹 康有為不斷上書皇帝對太后動手、難道慈禧要等到人家殺上門了、才不叫引蛇出洞 當慈禧眼睛瞎了嗎? 連光緒左右手的帝師翁同龢都對激進的變法方式深表不滿了 外加康有為一堆脫序言論、你認為其它大臣感想會如何? 廢科舉整個山西都在示威抗議 你說這些終身都在讀四書五經博取功名的人感想會是支持嗎? 新政103日、政令300餘條、平均一日三則 放眼古今中外、哪種政治制度才能搞定這種政令速度 英國貝斯福爵士當時在中國考查、字林西報是英人在上海辦理的報紙 英國公使在政變後20天交給英國外交大臣文件、批評康有為等人根本是在搞破壞 你要說這是事後責難嗎? ![]() 此文章於 2011-12-24 11:27 PM 被 iDemon.2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9
文章: 560
|
和平落幕~看來有很多人失望啦~哈哈
尤其那幾個看到"中國"就戰鬥力暴增的 (可是遇到美日就很會龜......)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8
文章: 354
|
引用:
美日的龜孫子們向來不需要主人發工資,就會自己叼根骨頭來站崗。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247
|
我看見一個很有趣的字眼:當代人的意見(評價)
我個人從未堅持認定,後世的人看法一定比當時高明。不過呢,我也很難認同「當代人的意見」至高無上(?) 茲舉一例: …貝爾申請到電話的專利之後,其實並不怎麼高興!因為當時每一個人都認為貝爾發明的電話看起來真的很像是玩具!所以沒有人想要投資貝爾。 這時貝爾的腦海中突然想起了一個「異想天開界」達人:馬克吐溫先生。貝爾認為馬克吐溫應該會想要投資電話這個產品。因為馬兄是美國非常知名的作家,除了有料、有趣又友善的特色之外,他也是家喻戶曉的烏龍投資家。 馬克吐溫投資過海底電報、四字印刷機(只能印出四個字的印刷機)、蒸汽滑車、蒸汽電機以及一堆與「蒸汽」有關的發明(註:聽起來馬兄似乎對「蒸汽」情有獨鍾!所以我們乾脆封他為「蒸汽男孩」好了!),結果都是以慘賠收場、讓馬克吐溫的讀者朋友簡直是失望透頂! 當貝爾帶著電話樣品出現在馬克吐溫的面前時,情勢就似乎要改觀了!馬克吐溫終於可以洗刷「烏龍投資家」的污名、在讀者朋友面前揚眉吐氣了! 不料喜歡異想天開的馬克吐溫卻認為貝爾才是真正的異想天開!因為他覺得電話跟玩具沒啥兩樣、左看右看都沒有前途!所以馬克吐溫毅然拒絕了貝爾的投資,但是稟持著「有料、有趣又友善」的作家天性,馬克吐溫仍然借了一些錢給貝爾當生活費。 於是貝爾又帶了他的「玩具電話」去找當年全球最大通訊公司:西方聯盟投資。而且這回貝爾吃了秤鉈、鐵了心,他打算用十萬美元的代價來賣斷電話的專利權,因為他這輩子永遠不想再看到「電話」這個傷心玩意。 不過西方聯盟公司跟馬克吐溫的看法一樣,他們也覺得電話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爛玩具、所以拒絕投資半毛錢!於是釀成世界商業史上最慘痛的錯誤評估。… 資料來源:http://www.1001yeah.com.tw/article/050313.html 科學史上這種例子其實蠻多,理科的朋友可能還可另舉多例。 也許我有「事後責難」的向來習慣吧?不過我這邊呢,倒覺得某位學識豐富的朋友,也頗有「為當權者辯護」的御用文人習性,不知道是不是眼花看錯了……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真是礙眼…還是讓版面乾淨點吧!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11
文章: 5
|
引用:
因為您是來自大陸,廣州報告(拿掉州報)會根據來源選擇適合您的 ![]() 我正經的回了一個問題 ![]() ![]() ![]() 此文章於 2011-12-26 12:33 AM 被 當事人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1
文章: 15
|
引用:
一個歷史事件的成功失敗的決定點,只取決的是當時社會的時勢環境評價 而不是現在事物早已經過數百年你我的目光 如果你對一個歷史事件不去研究當時的人群 絕對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不管現代評價有多高 袁崇煥若絕對無錯、怎麼會當時整個北京連百姓都欲殺之而後快 張居正若絕對無錯、怎麼連自己學生這種最堅定的政治同盟都會反咬 無論你對他們的評價有多高、包含百日維新 他們就是毫無疑義的失敗了…不然你又能怎麼樣 拚命為他們的失敗找不應該失敗的理由、又有什麼義意 講到御用文人觀點 你很明顯就帶有清朝寫明朝、民國寫清朝標準御用文人的洗腦產品 還好意思提呀 別忘現在是民國、不是清朝 此文章於 2011-12-26 07:26 AM 被 iDemon.2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1
文章: 15
|
另外對於歷史事件、當然要研究當時對事件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想法
而這些人物很難不是當權者 看袁崇煥之死怎麼可能不去研究崇楨想法 研究清未變法怎麼可以不去研究慈禧思維 怎麼樣的原因促成這些人做出那些決定、才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