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60
					
				 | 
				
				全球獨家測試Gigabyte i-RAM
		
	 | |||||||
|  2005-06-30, 01:49 PM
			
			
	#1 |   | 
|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829
					
				 | 呵呵...看完好想要 小弟突發奇想 那這樣一來就真的可以實現用兩台以上主機 一台純粹把POWER插在隨便依張主機板上把RAMDISK插滿PCI...純粹供電 然後另外用SATA線接到另外一張裝了PCI-X SATA RAID卡的電腦上 降子做出來的RAID應該超級可怕吧      
				__________________ 最終奧義 ''伸縮自在的愛''................  | ||
|  2005-06-30, 02:03 PM
			
			
	#2 |   | 
|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4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537
					
				 | 速度都卡在SATA150的傳輸上..... 若開發專用界面或許可以更快 | 
|  2005-06-30, 02:08 PM
			
			
	#3 |   | 
|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4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537
					
				 | 引用: 
 記憶體組出來的RAID不是就是128bit記憶體雙通道模式?! | |
|  2005-06-30, 02:19 PM
			
			
	#4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香港 
					文章: 1,441
					
				 | 引用: 
 若銷量好的技嘉一定會推SATAII的版本 誰會有錢不賺? 此文章於 2005-06-30 02:21 PM 被 熱鬥小狐 編輯. | |
|  2005-06-30, 02:20 PM
			
			
	#5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講到淹水你會想到哪裡? 
					文章: 1,829
					
				 | 看完後,簡而言之這只是一個硬體的「虛擬磁碟」裝置,不過比一般的軟體虛擬磁碟還多了不斷電功能。 記憶體雖然很快,但是以前記憶體是很貴的,拿記憶體儲存資料是很昂貴的,虛擬磁碟只能少量玩,但現在記憶體越來越便宜,當然可以玩出一些以前不能玩的效果。 不過要像這篇測試一樣裝上4GB記憶體,算一算也要花不少錢,這還是有錢人才能玩的玩具。 | 
|  2005-06-30, 02:26 PM
			
			
	#6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4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446
					
				 | 不知道~有ECC REG的RAM 接上去以後跟一般的記憶體在使用上會不會有差別?? "售價方面大約為 80-100美金" 這樣算一算~就算只接4條512創見的RAM~差不多要花個一萬左右.. 不是很便宜呢 
				__________________ ゆコクゲサ期待ウサ.. ゆコパ勘違ゆウサ... ゆコろヘろ希望メ持コソゾビバギ... クろヘ..ゆコネザパ... 優ウゆ女ソ子ゾ嫌ゆク | 
|  2005-06-30, 02:49 PM
			
			
	#7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3 您的住址: PCDVD 
					文章: 461
					
				 | 不知道可不可以組成raid0*4...期待測試報告出現... | 
|  2005-06-30, 03:20 PM
			
			
	#8 |   | 
|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亞太淫運中心 
					文章: 587
					
				 | 用這個組 raid 0 x n 應該只對容量增加有明顯幫助 | 
|  2005-06-30, 04:31 PM
			
			
	#9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2 
					文章: 199
					
				 | 這產品感覺對動物機粉有用 只把要分享及正在抓的檔案放在ramdisk上 不僅read write傳輸速度會加快 更減低硬碟經常性讀取的耗損 簡直就是為bt機設計的 之前在computex展有說可以支援到單支4g共16g的大容量 爽度瞬間提升四倍@@ | 
|  2005-06-30, 05:42 PM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