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05
文章: 86
|
除了測試PO/PIF值以外,黏劑是否也會影响品質?
各位網友們,常看見利用軟體去測一些數值來當做dvd空片品質的好壞和保存時間,但我有個問題是:現今的dvd空片是由兩片塑膠片合製成一片,其中的黏劑好壞會不會也是影响dvd保存期限的因素呢?萬一有天它一分為二時,是不是表示這片dvd燒錄片完蛋了呢?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454
|
"剝皮CD-R"
引用:
我相信DVD片"剝離"機會不大,但是不無可能 ! (個人燒錄DVD片一年多,暫時還沒碰過DVD剝離的例子 ! ![]() 不過,我確實親身碰過"剝皮CD-R"的情況 前幾年曾用過國內某大電腦集團轉投資光碟片廠的白金CD-R片 燒完沒過一兩年,有次我竟然發現某一片有資料的CD-R 印LOGO及註記那一面竟然從基板上完完整整剝落下來 ! (真是太神奇 ! 也太令我震驚了 ! ![]() ![]() ![]() 裡面的資料當然是救不回來了,這個品牌的片子當然也被我列為永遠的拒絕往來戶 了! 此文章於 2005-04-12 10:18 PM 被 ideatango 編輯.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別找了! 不在這...
文章: 1,071
|
引用:
以前精碟有一版CD-R白金片印刷面會從邊緣開始剝落,我是受害者 ![]() 還好大部份是燒給別人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800
|
我想DVD應該不太可能會兩片剝離
![]() 就算剝離了 我想也許還是可用(我也沒遇過...純粹是推測) 但就算可用最好還是把裡面的資料備份出來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3
文章: 5,290
|
DVD剝離的狀況,我有遇過呀,但那都是很便宜的空片
說實在這跟PIPO值有什麼關係,不懂。 你買空片,會當場嘗試能不能剝離嗎?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4 您的住址: 高雄建國路2段
文章: 306
|
引用:
沒有嚐試過請勿亂下斷語 您可試試看把DVD片從側面撞擊地面,比較差的馬上剝離,就算是很好的片子大力點一樣會開 而且剝離處跟您保證一定讀不到任何資料 若不信您可做實驗試試
__________________
向錢衝向後爆,身強體壯,尿尿不會抖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3,375
|
DVD片其實很容易因撞擊而損毀,上次小朋友從手上滑落,垂直高度大概不到50公分而已
CD-R反而比較不會因撞擊而損毀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5
文章: 6
|
之前買了捷元的片子DVD+R 8X(中環作的)
不小心讓它從桌子中摔下來 結果在外圈就有部份剝離,部份資料就讀不出來了 所以就趕快把其他的片子當人情片燒給他們 自己連留都不敢留 DVD片真的是很脆弱的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6
|
引用:
CD-R僅利用一個基板就可以成形, 而DVD是兩片Bonding而成(Dummy和Active) 而CD-R利用lacquer保護銀層下的資料層,但製程中的洗邊不良、 Sputter的Mask外擴(或濺鍍不良等)以及Lacquer的coating位置不良等等, 都是造成表面剝落(Peel off)原因。 有興趣的人,可以用膠帶貼在片子上,用力的去撕撕看.... 而DVD一樣有lacquer保護的設計,但是也可以不用上lacquer於Active side上面,因為有Dummy和Bonding glue的保護,但如果是Mask外擴的問題,就很容易發生由結合的部位剝離的問題,但對品質好的碟片來說, 這都是生產過程中會卡的品質之一。之前曾把半成品的碟片垂直往天花板丟, 並重重地掉在地上,並不會破壞到資料面(側面落地),所以可以放心的使用。 但如果很刻意的去破壞,當然也是會受損的。 ![]() 回到主題,如果碟片是在製程中沾膠,是很容易發生AACC的問題(影響到FE), 而且 電氣特性的After,尤其是PI Sum 8 值會很高,影響品質很嚴重... 很多測TE/FE的 圖形在 外圈飆高 , 沾膠是一個原因... 此文章於 2005-04-13 12:33 PM 被 Bobbydigital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454
|
引用:
很深入的說明 ! 感謝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