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市濟南路一段
文章: 34
|
![]() 最近從AMAZON.com買到這部片子
A BRIDGE TOO FAR 上一次看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由於故事背景的市場花園作戰內容過於複雜 三個空降師加一個空降旅 分在三個不同的地點作戰 還加上一個英軍地面部隊的第三十軍 看得我一頭霧水 連最後的結局都看的莫名其妙 一直到後來把這段歷史搞清楚了 才發現在國內完全找不到這部電影 連公版的都沒有 最近在AMAZON買到 重新看一次 絕得還是很值得一看 許多精典的片段 例如市場花園作戰開始數千架飛機起飛的一段 美軍第一O一空降師五O二團第二營杜亨上士在恩和芬單手駕駛吉普車從德軍陣中殺回美軍陣線 英軍第一空降師第一旅第二營營長傅洛斯特(安東尼.霍普金斯飾)在安恆大橋橋頭浴血力拒黨衛第九裝甲師裝甲偵察營的攻擊 還有第一空降師師長烏夸特(史恩.康納萊飾)被德軍困在荷蘭民家閣樓上 以及美軍八十二空降師五O二團第三營營長柯克(勞勃瑞福飾)率傘兵於白晝以小艇敵前強渡大河的那一段 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雖然是1977年的電影 但是還是很值得收藏 還有 片中的武器也有很大的看頭 英軍三十軍近衛師的螢火蟲很多 還有德軍的各型裝甲車輛 不過豹式戰車是西德陸軍的豹一式戰車改的 還是頗像的 全片完全符合史實與軍事考據 在此推薦給還沒有看過 或是剛看完BOB對二戰傘兵作戰有興趣的朋友 尤其是看完全片之後 覺得”奪橋遺恨”這個片名實在是翻的很好 至少比”諾曼第大空降”更能抓住全片的精髓所在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幽靜的台北小居
文章: 33
|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部很有名的二戰著作:A bridge too far(同片名)改編而來,可以找到麥田的中譯本,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但是翻譯的挺差,原文本英文不太難(除了一些術語),Amazon也買的到。
這本書講的就是BOB中提到的市場花園作戰從構思到失敗的過程(奪橋遺恨我也覺得翻的很有味道)。Bridge指的是安恆大橋,是一座跨越萊茵河的主要橋樑,也是當時整個市場花園作戰的重心所在。當初市場花園作戰是一次大膽的陸空聯合作戰,「市場」是空降作戰部份的代號,而花園是英軍裝甲師部分的作戰代號,而整個計畫事先以三個空降師(美軍82空降師、101空降師以及英軍第一空降師和一個波蘭空降旅約三萬五千人的傘兵以奇襲方式佔領荷蘭境內一連串橋樑,打開並把持地面作戰部隊的通路,讓地面部隊直區德國境內,以期在當年冬季來臨前結束戰爭,可惜因為一連串的估計失誤,導致最終的失敗,以及英軍空降師幾乎完全被殲滅(尤其是派往佔領安恆大橋的傅洛斯特營)。正個過程及其慘烈。 無論如何,大家可以對這場二戰中最大的空降作戰多做一些瞭解,推!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
奪橋遺恨是我最最最最最喜歡的戰爭片 真是好好好好好.............
![]() ![]() 主要的是它描寫戰爭沒有醜化敵人寫的都是歷史潮流上的 能人..... 轉貼我的舊文 奪橋遺恨: ![]() Starring: Sean Connery, Ryan O'Neal, et al. Director: Richard Attenborough Widescreen Anamorphic - 2.35:1 Available Audio Tracks: English (Dolby Digital 2.0 Stereo), French (Dolby Digital 1.0) 戰爭片多是勝方如何 吹噓贏的巧思謀慮-我認為是戰後掰的--而本片是首部描述一場失敗的戰役.... 諾曼地登陸前一年 英統帥蒙哥馬力 所主導的市場計畫聯軍反攻德軍由歐戰線入柏林 失敗後 蒙還不認錯...好笑的是 本片是由英國繼甘地後集資拍的自省片 所以我喜歡的要命。 我過去的戰爭影片介紹 奪橋有關的討論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文章: 466
|
的確好看;片中一堆性格演員,個個鮮明出色......戰爭場面固然無今日逼真,但裡頭演化的情節擷取得十分****迭起/引人入勝;也就是說編導是最高明的story-teller,令觀眾看時目不轉睛,看完後則餘韻綿延不絕.....
''市場花園''的確如bee兄所說,是由英元帥蒙哥馬利主導;這是艾森豪折衝於英美盟軍抗衡中的兩難處境例證之一.......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
個人認為A bridge too far此片的成功,原著者Cornelius Ryan功不可沒。
在中譯本黃文範的序言中,就提到這是他三部歐洲戰役報導文學著作中,訪問當事人最多,用力最深的一部!(另外兩部則是The Longest Day《最長的一日》(同名電影的原著),與The Last Battle(似乎尚未改編成電影)) 至於BEE兄提到此片並未刻意醜化敵人與甘地之後的自省片,個人倒覺得當時英國影片這種風氣醞釀有段時間,此片只是延續這股風潮。 像之前在府上觀賞的"The Hill"《軍令如山》這種反應軍中管教問題的電影,早在1965年就問世。 ![]() 在空戰片來說,1964年的"633 Squadron"《633轟炸中隊》對德國人的形象描述就有些醜化(尤其是那個女蓋世太保), ![]() 但到了1969年的"Battle of Britain"《不列顛之役》,對德國人形象就有正面的描述,甚至還聘請當年參戰的德國飛行員擔任顧問。雖然這是一部描寫英國戰勝的戰役經過電影。 ![]() 此外,像1970年的"waterloo"《滑鐵盧戰役》雖然是描述威靈頓如何徹底擊潰拿破崙東山再起的勝利,但結尾卻是以遍地死傷枕極的畫面呈現,幾乎沒有任何勝利者的喜悅出現! ![]() 同樣以英國失敗的戰役為背景的,最近看了1968年的"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也有異曲同工之趣。 此片以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英國輕騎兵為背景。片中刻畫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惑於「日不落國」帝國榮光下的狂妄自大。戰場上的主帥則沉浸在昔日勝利中(英軍制服與拿破崙戰爭時代幾乎無大差異),幾近顢頇、無能、輕敵,終至將輕騎兵送入死地全軍覆滅的結局。 有機會可以對照做一比較。 ![]()
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終反對戰爭,除非為了和平的緣故--格蘭特***** Miss July: I'm the girl. Why do I have to carry everything? Steven: I support Women's Lib. don't you? 台灣新文化紀念館 96.10.18~96.12.25 ![]() ![]() ![]() ![]() 台北市寧夏路89號大同分局3樓 此文章於 2002-11-28 05:45 PM 被 Ed. 編輯.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un 2000 您的住址: 家裡
文章: 3,506
|
從各位的介紹中讓我對這片很感興趣,
尤其是最近才剛看完 BOB, 不過錢也花得太凶了... 最近也無力在買新片... 對了,Ed. 兄收藏的戰爭片一定不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