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2
文章: 53
|
sata的獨立頻寬能保證所有裝置同時以最高速運行嗎?
請問:
我是指sata雖然標榜獨立頻寬,不會像兩個ide裝置在同一條排線上運作時互相影響。但是,這是否代表sata的裝置能夠同時並且以最高的速度運行?或者說,負責處理資料的晶片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負擔所有的sata裝置同時最高速運行呢? thank you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0 您的住址: 地球
文章: 1,370
|
這連SCSI都做不到了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2
文章: 53
|
你可能會錯義了,我並非指sata i或ii的150與300m的頻寬。而是硬碟本身的存取速度50~100MB/s。數個硬碟同時運作,那麼資料量可能就變成了(50~100)*硬碟數目。例如我有6個sata硬碟,假如cpu夠強,那麼是否可以同時進行6顆硬碟的重組或檢查,而所費時間就與單硬碟進行一樣?
此文章於 2007-08-21 05:52 PM 被 john1341 編輯.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4 您的住址: 亞洲.台灣.台北
文章: 2,054
|
引用:
對阿 問題在 負責處理資料的晶片 是否有能力 及 是否有足夠的頻寬 不在於 sata 裝置 ! 就像 SiS 的 南橋 , 在 IDE 時代 , channel A copy channel B 就是比較 好一點 so , 看 各家 SATA 南橋 的能力阿 還有頻寬 , 以前 南橋 與 北橋 是靠 PCI bus , 後來 Intel 先改 架構 叫 Hub http://en.wikipedia.org/wiki/I/O_Controller_Hub MCH+ICH 後來 VIA 的 V-Link SiS 的 MultiIO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4 您的住址: 亞洲.台灣.台北
文章: 2,054
|
引用:
瓶頸在 所經過的路 只要有地方慢 就會拖累全部 並非只有CPU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2
文章: 53
|
我會有此疑問,原因在於:主機板通常只會標示有幾個sata插座與使用的晶片組;且sata又特別標榜獨立頻寬。這使我以為頻寬(速度)的問題就因此解決了;然而就現況看,****性質似乎大於實際的利益,倒是線材變細了才是最大的好處。
但各位大大的回答,使我再一次確認我想過的問題:就是sata獨立頻寬只解決了I/O路徑上的一個末端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北橋南僑(或其他晶片)的性能高低才是真正影響速率的因素。 儲存設備中最慢(以HD代表)的是HD,而CPU就要停下來等HD,這使得系統的效率大為降低,而這問題有記憶體去改善。但當數顆HD同時運作時,CPU就沒有餘力去等待了,就是CPU的使用率會隨著I/O的增加而增加。如此一來,如何物盡其用,我是說如何使硬碟的數目同時運作而減少CPU等待的時間就要靠優秀的晶片組了。 數顆硬碟同時運作可能是組一組多顆的RAID或同時進行個別硬碟上的單獨工作,例如同時重組,或一顆燒錄,一顆壓縮檔案,一顆解壓獲,另兩顆搬移資料等等同時進行。 第一次使我想到這問題的情況是:我有一台具有2個SATA I裝置的MSI主機板(KM4M-V),晶片組是VIA 400A+8237,CPU BARTON 2500+,RAM 2G。由於我電腦中有4顆硬碟,兩個SATA,兩個IDE分別接在不同IDE插座,所以我同時進行了兩組資料的搬移(A->B,C->D)(ABCD沒有明確的標識誰為SATA或IDE),原本我以為獨立接線能夠使我擁有同樣的速度如同只進行一組資料搬移時。但是很明顯地,速度因為同時的兩組搬移而變慢了,就如同在一顆硬碟上進行兩個不同的動作。 此文章於 2007-08-21 07:11 PM 被 john1341 編輯.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引用:
不完全是南北橋性能會影響.. 你忽略了兩個問題.. 其一:[儲存媒體上存在 file system] 除了在建立 file system 時(format 或是 燒錄光碟 等動作).. 其他時候再對儲存媒體進行存取的時候.. 都必須先行取得 file system 的資訊..才能逕行動作.. 因此就算是資料對烤.. 系統還是要先將來源及目標媒體的資訊讀入記憶體.. 待cpu有空進行判讀後..才能決定資料如何進行複製.. 因此檔案系統的優劣特性及離散程度.. 以及路徑上層層的延遲都會影響到效率.. 其二:[普通的媒體控制器欠缺足夠的Buffer] 凡儲存媒體都有一定的延遲在(一般情況下 光碟>硬碟>>flash).. 且讀取的速度大於寫入的速度..讀取的延遲小於寫入的延遲.. 因此在媒體間執行資料複製時..極容易發生資料讀取後來不及寫入的情況.. 而一般的南橋內建的磁碟控制器並沒有搭配大型的 buffer 來暫存這些資料.. 因此作業系統會安排使用主記憶體來暫存這一部份的資料.. 盡量減少一直重複要求讀取的動作.. 所以資料無法單純的由媒體讀出後直接過南橋寫入目標的媒體.. 還是必須經過主記憶體過水一下.. 雖然有 DMA 幫忙..但相關的決策還是要 CPU 插手.. 中間層層的延遲還是會影響到效率 參考一下吧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3
文章: 252
|
說道SATA 獨立頻寬
我的使用經驗是 P35>=965>945>915 最近常常更換大容量硬碟 所以有機會整顆資料一定另一顆 使用4顆資料碟 其中兩顆空的 這樣一對一 兩兩對傳 都有30以上 資料順暢的話 雙雙都可以到60以上 有時可以到7X(30是單顆重組最高值) 當然 CPU 以及主機板的晶片組都要夠力 記憶體也要夠大 我都是兩G以上 我因為懶 所以只用過INTEL 的 (全部都有開RAID) 其他的晶片組沒試過 此文章於 2007-08-21 09:51 PM 被 testbytest 編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