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音樂軟體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dannyjackson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46
國樂示範發燒碟《秋思幻想曲》







【附加說明】:

發燒名盤FIM中樂經典《秋思幻想曲》,被「國際音響工作師協會」選定為2003年研討會主題示範錄音,並由錄製這輯中國民樂的兩位美國錄音師介紹如何在錄音室裡同時收錄極佳的立體聲和多聲道音響效果。也被18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音響專業人士,認為是前無古人的最佳現場表現製作。中國民樂演奏家與先進錄音科技的完美結合,獲得一致認可的世界性成功。

《秋思幻想曲》兩位參加演錄的民樂高手,一位是當代譽滿樂壇的傑出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協二胡學會理事長宋飛女士;另外一位是被譽為「嶺南箏派最具實力的繼承人」、現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同時任中國古箏專業委員會理事及加拿大中樂精英集團藝術總監的李煒先生。 兩位民樂高手技巧高超,極高的藝術水平,他們的演奏無容挑剔。這款唱片除了演繹出色外,錄音更加是「示範級」音碟,該碟採用的是當今最先進的XRCD24方式錄製,即母帶以24bit超級模擬方式(Super analog)取樣。

從唱片的圖文資料介紹,在錄製的時候,採用了多話筒全範圍收錄,將樂器的直接音以及泛音都一次過收錄。與以往先錄音後調混響不同,而是通過話筒一次過的調校和收錄,現場直接錄音母帶,不加後期製作,以最真實的方式表現樂器的聲音。

以錄製古箏樂曲為例,古箏面前擺放了一大堆話筒,除中置聲道、低音聲道話筒以外,左右聲道還分成了遠、近3對話筒,這樣共計有8個話筒來收錄一座古箏的聲音,將現場效果精準地捕捉。同樣地,在錄製胡琴獨奏,或者古箏、胡琴等樂器合奏的時候,同樣採用了這種「原汁原味、一氣呵成」的方式錄製。

《秋思幻想曲》的錄音既體現了數碼錄音的精細完整,又突出了模擬錄音的淳美厚重。不但在層次和解析度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而且聲音的細節得到了盡可能完整的保留,音色極其飽滿和溫暖。

箏樂的聲音質感異常綿密結實,高音清越錚亮,殘音繞樑,如飄渺煙波,餘味無盡。音弦的每一下顫動,都真實地再現聆聽者的面前。胡琴那種聲線纏綿,絲絲入扣,無論色質和延伸度等都同樣出色。而在合奏曲方面,高胡、古箏、鋼琴、笛子低音提琴與打擊樂器鮮活豐沛的配合,音色優美精準,實現很好的平衡感。一隻好的唱片不單是用耳朵細聽,更加需要用心去體會,這款《秋思幻想曲》正是!

李煒 古箏
李煒是當今古箏界年輕一代最為突出和影響的著名古箏演奏家及作曲家之一,被譽為[嶺南箏派最有實力繼承人]。他1961年生於中國廣州汕頭,十二歲接受潮州派楊廣泉先生的啟蒙,十四歲考入廣州音樂學院,接受了十年的古箏專業系統教育,師承箏樂大師陳安華教授,並得到北派一代宗師趙玉齊先生的真傳和賞識,取得大學本科文學學士學位。

李煒先生十八歲起就以一曲自作自彈的箏獨奏「草原的春天」開始了箏曲的創作,他廣泛吸取全國各箏派之精華,勤學苦練,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演奏技術高超,韻味濃郁,剛柔兼備,具有創新精神。
李煒先生曾獲[全國廣東音樂比賽]一等獎;「羊城音樂花會器樂比賽」表演獎;他創作的箏弦奏曲《崖山魂》獲[全國專業民族器樂大獎賽]優秀作品和優秀演奏雙獎;箏弦奏曲《敦煌想像》獲[第五屆羊城音樂花會新作品比賽]三等獎;改編的箏獨奏《禪院鐘聲》獲[第三屆全國專業民族樂器作品比賽]優秀獎;箏獨奏《蹄歎》獲[首屆廣東音樂新作品比賽]二等獎;箏獨奏《戲夢》獲[95廣東國際藝術節]表演一等獎和作曲二等獎。他的其他主要作品有現代派雙箏獨奏《霸王別姬》和箏獨奏《山歌》、《昭君出塞》、《雲舞天山》、《秋思》、《花淚》、《江雪》等。
李煒先生在[中國藝術節]、[日本地球音樂節]、[香港國際青年藝術節]等作過精彩表演;1989年應邀在新加坡人民大會堂成功的2舉行了古箏獨奏音樂會;1995年應澳門文化司暑邀請,由澳門中樂團弦奏,成功地演出了李煒先生自作自彈的兩首大型古箏協奏曲;1997年應香港風雅藝術中心邀請,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成功地舉行了李煒古箏獨奏音樂會。
李煒先生出版了[古箏十大名曲]等近100輯獨奏CD錄音帶;並為香港電影[霸王別姬]等二十六部電影電視劇配錄古箏獨奏;他開創了運用古箏演奏流行音樂的先河,被譽為「柔情箏王」。二十年來,李煒先生除致力於古箏演奏和創作外,還致力於古箏的普及教育和理論研究、樂器改革。他曾任華南師範大學和星海音樂學院古箏客席教授,曾任由中國民族器樂協會主辦的定期[港台古箏師資培訓班]首席導師。為古箏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是一位集演奏、作曲、教育、理論於一身的古箏優秀專業人才。他現任中國古箏專業委員會理事,現已定居溫哥華,並開辦古箏學院,致力於古箏的教育和創作演奏,客席兼教於UBO音樂學校。前三年間在溫哥華成功策劃組織了《江河水》、《平湖秋月》和《高山流水》三台音樂會,並為美國FIM唱片公司組織錄製出版了《江河水》和《平湖秋月》CD,《江河水》被評為2001年度「十佳唱片之最佳」,李煒先生獲「最傑出演奏獎」。

宋飛 胡琴
中國當代譽滿樂壇的傑出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宋飛女士,先後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附中、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和中國音樂學院文化部民族器樂研究班。她自幼隨其父、著名二胡教育家、作曲家宋國生教授學習二胡,又得到吉桂珍、安如礪、劉明源、陳重、李詳霆、張子謙、王范地等名師的指教,學成了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墜胡和古胡、琵琶等多種民族樂器。
宋飛女士曾獲[全國少年兒童民族器樂獨奏比賽]專業組銀獎;[北京二胡全國邀請賽]二等獎及指定曲目《聽松》最佳演奏獎;[首屆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青年二胡專業組第一名;[中國音樂學院]大獎等。
宋飛女士先後應邀出訪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地區,並在美國卡納基、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大廳等世界著名音樂廳演奏。95年在宋飛獨奏音樂會中成功將琵琶名曲《大浪淘沙》移編成二胡獨奏,今年四月在香港舉行的[宋飛絃索十三弄音樂會]中,以單人演奏十三種樂器並首次登台獨奏琵琶名曲《塞上曲》,廣為好評。她多年來曾在全國各地成功舉行二胡獨奏音樂會,1996年發起組建了[華韻九芳]小樂團,為推廣國樂作貢獻。她也與多個專業樂團合作演奏二胡協奏曲,並在全國許多電視屏幕上亮相。她出版了多張個人獨奏專集。
宋飛女士曾任中央民族樂團獨奏演員,北京愛樂女樂團獨奏演員,今年擔任中央文化部國家級[中國藝術大賽民族器樂獨奏]評判和[龍音杯中國二胡專業國際比賽]評判。她現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音協二胡學會理事長、北京中華傳統樂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副秘書長、二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學院二胡專業導師。
宋飛女士的胡琴藝術集各家各派之精華,傳統和現代的審美結合,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心弦融通,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新一代胡琴藝術才女。

黃俊肇 鋼琴
黃俊肇自幼在香港跟隨演藝學院潘德老師學習鋼琴,1995年移居溫哥華後,跟隨Deward Parker老師繼續學琴。1999年夏天,曾被挑選參加由 Rena Sharon 教授主持的青年音樂家訓練營。2000年,參加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之ARCT 考試,獲取鋼琴演奏級及教師文憑,而教師文憑的得分為全國最高,榮獲獎學金及金牌一面。現就讀卑詩大學,師承Dr.Robert Silverman,主修鋼琴演奏,他亦隨 Rena Sharon 教授學習鋼琴伴奏。目前,他為卑詩大學歌劇團擔任琴師,除學習鋼琴外,他跟隨名大提琴家戈武習琴至今已八年。他曾多次在鋼琴比賽中獲取獎學金。2001年,參加由Gateway Theatre舉辦之太平洋鋼琴比賽,成績優異,然後獲選在優勝者表演晚會演出。近期在卑詩大學舉辦之協奏曲表演選拔賽中勝出,在2003年4月聯同卑詩大學管絃樂團假卑詩大學陳氏演藝中心舉行演奏會。
     
      
舊 2005-06-19, 06:01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nnyjackson離線中  
dannyjackson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46
【音樂曲目】:

1.秋思幻想曲 李煒編曲及古箏演奏
此曲根據古曲《妝台秋思》的旋律和意境而作。
在[武林逸韻]一書中有《傍妝台》一曲,為浙江陳牧夫所傳西板四十九中之一,收錄在華秋頻的琵琶譜卷中。後李芳圓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把五首情緒相近的小曲聯綴而成《塞上曲》,其中一曲即為《傍妝台》,並改名為《妝台秋思》,[武林]既今之杭州,[武林逸韻]既杭州地區一帶流行的民間樂曲。《妝台秋思》後也成為廣東奧地流行的民間樂曲。
李煒先生把此曲改編成為另一高雅境界。他刻意去描繪在落葉飛花的深秋時節,年少的公主觸景生情,幻想著歡樂和釋放的純真心態。
樂曲以較傳統樸實的手法,發揮南派古箏細柔輕點的演奏特色,把這首著名的古曲意境擴編加工,別有一番古典抒情幻想曲的風格。
李煒先生說:「我彈此曲時,就像在欣賞一本美麗的童話連環書。」在他的樂譜中這樣的文字描繪:
一位天真純潔、好奇羞怯的年少公主,
倚靠窗邊妝台,望著落葉飛花,
微微涼風,吱吱走鳥,
時而對鏡粉妝,時而對鏡漫舞,
自我欣賞,自我吟唱,
盼望著自由愛情釋放,
一聲破門而出,
公主放蕩,與天擁抱,與花共醉……
終歸,那是一場夢!
秋之心,愛之情,
人生難得一回陶醉,
世間難得一度自我。
李煒先生所創出的音樂意境是柔情清雅,運氣細膩,音色甜美,樸實淳情,但又卻能表現出年少的起伏心情與憧憬自由的渴望。誠然是難得佳作。

2.空山鳥語 劉天華作曲 宋飛二胡
樂曲描寫深山幽谷中群鳥縱鳴,生氣盎然的景象。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運用專業技巧加以發展,構成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3.二泉映月 華彥鈞(阿炳)曲 宋飛二胡 李煒古箏既與伴奏
音樂以深沉憂傷的情感抒發了作者孤獨淒苦的內心世界,琴聲蘊含著憧憬,憂憤和對光明的企盼。

4.葡萄熟了 周偉曲 宋飛改革胡琴 黃俊肇鋼琴伴奏
樂曲旋律有濃郁的新疆民族風格。曲調優美流暢,熱情親切,描寫了葡萄成熟的收穫季節,新疆人民喜悅歡樂和載歌載舞的慶豐收情景。

5.陽關三疊 古曲 李煒改編及古箏獨奏
[陽關]為地域名稱,[三疊]為唱走三次之意。
《陽關三疊》是一首著名的唐詩古琴吟唱曲,它以王維絕詩《送元二使安西》的「送別」意境,表達了對離別知友的留戀,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更抒發了友人之間「酒」的豪情和祝願。本錄音中由李煒先生現場即與改編彈奏的同名箏曲,就像在三分醉意的琴語中,以韻寄托著對故人的思念和昔日的回憶。
在樂曲開始的泛音之後,演奏者別出心裁地運用鉛筆橡膠擊奏,達到弦音柔軟而有力的空擴深沉效果,增加音色的變化和對比,使聽者感到達古而神秘的氣息。

6.花非花 黃自曲 三重奏:宋飛二胡 李煒古箏 黃俊肇編曲及鋼琴
這是中國近代偉大作曲家黃自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之詞而作的。意境超逸,甚合其名。

7.柳青娘 潮洲傳統箏曲 李煒古箏
《柳青娘》是一首潮洲音樂流傳樂曲之一,屬「曲牌」音樂,潮洲藝人稱之為「弦詩母」,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輕三六調」和「活三五調」死種。本輯錄奏是是「重三六調」三十板的「頭板」
(慢板)。以故潮州音樂祖師爺楊廣泉先生認為「它是所有」重三六調「中最經典的一段,更是潮州箏抓音行韻的代表,必修之道」。
傳說「柳青娘」是古代民間以歌舞為生和才貌出眾的女藝人統稱,以「柳青娘」為名的「曲牌」或「段子」所表達的樂意都與她們有關。
本箏曲表現了「柳青娘」的憂泣淒歎和清柔賢美。

8.彩雲追月 任光曲 李煒、黃俊肇編配 宋飛高胡 李煒古箏
呂畇初笛子 黃俊肇鋼琴 朱麗華大提琴 Jonathan Bernard, 李麗君擊樂
這是一首深受樂迷喜愛的中國民族流行音樂,與1937年任廣所作,幾十年來經歷了中西樂各種各樣的改編形式演奏,可謂中國音樂近代作品的代表之一。
在本輯錄奏中,為了豐富節日的色彩,特邀李煒先生組編和黃俊肇先生配器,以七人組合形式,試圖給聽眾帶來新的感受。樂曲優美的緩慢旋律,描繪雲月追逐,相互視映的大自然浪漫旋律景象。

9.漢宮秋月 山東傳統箏曲 李煒古箏
《漢宮秋月》是一首[大八板禮]的著名山東傳統箏曲,與其同名異曲的有琵琶二胡兩首,它是北派傳統箏演奏特點的代表之一。
李煒先生曾深得已故山東箏一代宗師趙玉齊教授的真傳和賞識,本輯錄奏的是基於趙氏的傳授版本,稍有與致處理。樂曲以純樸古雅的風格,表現了古代宮女秋月思念的淒涼,祈盼和憤慨的心情。

10.江河水 東北民間音樂 宋飛二胡
這曲表達百姓對苛政壓迫的辛酸感受,那哀傷的二胡琴音,正是人民苦痛及無助的心聲,使聽者惻然。
宋飛藝高術精,在音樂主體中,加插她借鑒「變管」的語氣演奏,並在樂曲前後加上她以二胡奏出的寒冷風聲,使這首音曲,更形淒切,那種憂怒無助之意境,更為活現。

11.野蜂飛舞 Rimsky Kosakov 宋飛二胡 黃俊肇鋼琴伴奏
此曲是蘇聯著名作曲家Kosakov之作。原出於他寫的沙王之故事歌劇(1899-1900)中之間奏曲。此劇是敘述一個皇子,變了野蜂,追刺害他的壞人,此曲常被改編為各種樂器演奏。在這裡宋飛改為二胡獨奏。趣味盎然
 
舊 2005-06-19, 06:02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nnyjackson離線中  
dannyjackson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46
JVC公司為了讓一般消費者在聆聽CD唱片時,能夠最貼近原始錄音的風貌,盡量讓聲音還原至最接近母帶,並確保音質的純淨度,藉著最先進的K2(20Bit128倍超取樣)製作劃時代的xr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發燒友勢必人手一張,是一款不得不推薦給發燒友做為評鑑音響的理想碟

XRCD來龍去脈

我們要對一位與 CD 奮鬥許久的音響界前輩-馬浚,致上敬意。馬浚原本在香港經營金弦洋行,專賣一些 Hi-End 音響器材,移居國外後繼續以金弦為品牌,搜羅世界上頂尖發燒錄音,以最好的技術進行數字化,分享給發燒朋友們。最早他發行 LP 與 24K金CD,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星打擊樂團演奏的「卡門幻想曲」,這原是美國Moss唱片在1982年的模擬錄音,金弦不但請到 Doug Sax 負責重刻,還以180克厚膠發行 LP,同時也有24K的金 CD。此舉一炮而紅,馬浚開始找尋更多的發燒錄音,而24K金CD也在太平洋兩岸掀起一陣熱潮。
1992年音響界傳奇人物Keith Johnson與 RR唱片、太平洋音響軟件公司合作,推出了HDCD的編碼技術,這項技術在1995年的AES年會與拉斯維加斯WCES展覽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眾人一致叫好。HDCD宣稱可將分辨率提高到20位水平,並有效改善CD的失真,有一期Billboard雜誌以顯著的標題寫道:「HDCD技術將成為數字錄音的標準格式」。沒想到HDCD遭到日本廠商抵制,最後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下場。金弦適時的推出一些HDCD軟件,甚至成為極少數死忠支持HDCD的發燒唱片公司之一。後來金弦改名為FIM(First Impression Music),馬浚希望大家一聽鍾情,依然以HDCD技術加上24K金CD作為主打招牌。有幾張超級HDCD,還用上了24 Bit/88.2KHz的新處理器,並出版了Audiophile Reference的CD,還是值得買來試試看。可惜有HDCD譯碼器的唱盤越來越少,不,應該說CD唱盤越來越少了,馬浚也無法繼續苦撐,但他在後CD時代,找到了另一個新希望:XRCD。

完美的16位(1.2)

由於HDCD必須要對應的譯碼器才能克盡全功,對越來越多DVD唱機的用家來說,不一定能聽出好處。很早已前Denon的工程師就說過,有完美的16位,何必要20位?你知道很多專業器材,或者如Revox、Studer等音響產品,都還在用16位芯片嗎?XRCD可以說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設備,在任何一部唱機上都能表現出CD的最高音響效果來。JVC開發的K2接口,包括了Mastering設備、製造工續、硬件與理論等多方面成果,目前只在Victor的音響上可以見到K2接口的運用。多年前Victor有一套旗艦的轉盤/數類轉換器,都用上了K2接口,有位音響迷自己從日本攜帶回來(售價貴到極點),據他說效果非筆墨所能形容。「新視聽」的主編陸怡昶也試用過裝有K2接口的DVD唱機,他印象深刻,直說那是數字科技的一大突破。至於是什麼突破,很抱歉,我也說不上來。

JVC官方的說法,過去唱片製作人拿到Sony的UMATIC 1630母帶(由3/4吋專業錄像機改良而來),或者較新的PMCD、DDP數字母帶,都會擔憂製成CD以後,到底損失了多少訊號。筆者也有類似的經驗,在錄音室聽到原始錄音母帶,與市面上發售的CD比較,簡直會懷疑自己的耳朵,或以為那是不同人的歌唱。但利用JVC的K2技術,製作人可以放心的睡大頭覺,最後CD成品與母帶的聲音幾乎難以分辨。K2接口仍然利用20位的A/D轉換器,並非買不起24位設備,但從24位降頻為16位,中間的損失怎不叫人膽顫心驚?K2所用的20位,128倍超取樣A/D轉換,動態範圍可達108dB,總諧波失真-96dB,有效頻寬範圍內頻率誤差小於0.05dB。

數字訊號經過K2接口,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時基誤差。很有趣的現象,在CD時代大家斤斤計較Jitter,到了DVD時代,時基誤差對於高位訊號影響更大,但反而大家都不關心了。事實上唯有真正降低時基誤差,才能得到正確無誤的數字訊號,這也是K2接口的最大果效。在數字化過程中,JVC把訊號儲存在Sony的PCM-9000 MO光盤上,最後一連串的K2編碼,以及K2刻盤、壓片,全由JVC位於橫濱的工廠內進行,中間絕不假手他人。透過SDIF-2傳輸(Sony開發的數字傳輸技術,JVC認為比工業標準的AES/EBU更好),以及爾後的每個環節,JVC在時鐘位准與電源淨化上都下了很多功夫,確保數字訊號不受任何干擾。

由於這是JVC獨家技術,日本壓片成本又高,所以不論是JVC自己出版的XRCD,或是FIM的重刻發燒盤,價格都很昂貴。例如號稱是「爵士當鋪」完整版的兩張XRCD(XRCD 012、013),Master過程邀請到Prophone原廠(Proprius老闆的兒子另外成立以爵士樂為主的唱片公司)與日本三盲鼠的名錄音師Takeshi Tee Fujii助陣,售價要一千多台幣,我在香港看到時猶豫了好久,差點買不下去。這麼貴的XRCD到底有沒有效呢?我仍然找了幾張原版來比較,包括「Esther」(原版Atr CD001,XRCD01,有意還是巧合?),細川玲子Ayako Hosokawa精選集(原版TBM CD3008,XRCD011),日本三盲鼠精選集(金弦GSCD006,XRCD018),「當鋪爵士」(原版Proprius PRCD7778,XRCD012),「絲竹管弦」(原版Saydisc CD-SDL368,XRCD019)。

透明度與高頻延伸絕佳

在完全一樣的音響系統上,XRCD很明顯在透明度、高頻的圓滑延伸、立體感與珠圓玉潤的質感等方面,要勝過原版的CD。好透明的聲音,好乾淨的背景,絲毫不帶火氣與毛邊的樂器與人聲,這是首次聽XRCD者共同的印象。的確,相形之下,原來的CD都像有一層薄霧遮掩在聆聽者與演奏者之間,XRCD如同一陣風吹散了輕煙,眼前一片通清明朗。此外,音樂的背景變得更加安靜深沉,以細川玲子「惡水上的大橋」這首歌為例,前面有一組弦樂四重奏,歌唱者站在中間,原版的聲音比較暖調豐腴,弦樂共鳴感多一點,但換成XRCD後才發現,原版的樂器分離度不夠好,樂器形體感不夠清晰,背景的細微騷動也減損了定位的浮凸效果。

有了好的透明度,安靜的背景,錄音中原本的細節自然而然跑了出來。1976年一個冬夜在斯德哥爾摩爵士俱樂部中進行的現場錄音,很傳神的捕捉到香煙裊繞,酒氣瀰漫的氣氛,「爵士當鋪」因此多年來百聽不厭。在XRCD版上,現場的空間感更加明顯,樂手在舞台上的表情彷彿可見,台下聽眾啜飲咖啡或品酩小酒的細碎聲響,情不自禁的吆喝聲,還有侍者來回穿梭的走動著,這一切「實況」在XRCD版上都回來了。LP時代考倒很多人的「Esther」,原始錄音1972年在慕尼黑一家錄音室完成,慕尼黑愛樂的伴奏粗獷有力,旋律優美,1989年發行的CD依舊是音響迷的試金石。XRCD版給人的驚異是弦樂變得甜美滑溜,光澤亮麗漂亮,嗓音的磁性還是那麼迷人,所有稜角卻被修整得平順無比,好像用頂級的真空管器材一樣,三度空間感妙極了。

XRCD製作流程


三盲鼠的精選集中,我們則發現XRCD的低音更加凝聚乾淨,線條清楚快速,尤其是低音貝斯與鼓聲最明顯,鋼琴的音粒結實泛著光彩,弱音與強音間的動態對比幅度大,在轟隆樂音中依舊如絲綢般細緻平滑。低音漂亮,XRCD的高音同樣精彩!「絲竹管弦」這張CD原來是香港菁英獨奏團1981年的模擬錄音,國樂器有些聲音響亮(如鼓、琵琶),有些聲勢單薄(如古琴、箏、揚琴),動態對比本來就很大,加上樂器多偏向高音域,很難表現得好。XRCD版比原版更加清甜飄逸,一部份選自「大浪淘沙」的英國錄音立體感強烈,選自「夜曲」的香港錄音場面平淡一些,這些差距清楚可辨,還加上很寧靜祥和的氣氛與起落迅捷的節奏,非常精彩。

走馬說靚碟從 XRCD 到 XRCD2 日本JVC公司開發的 XRCD(EXTENDED RESOLUTION CD)這一先進的數碼製作唱片科技,在CD製作的各個環節都以獨創的主時鐘系統對時基進行控制,使CD製版的抖晃失真係數以及玻璃母模的組誤差係數有大幅降低,製版精度大幅提高,從而使CD製作中的保真度有了更好的保證。XRCD製品的一個大好處是重播時不需要使用特別的解碼器,即使在普通的CD唱機中播放也能獲得極好的重播效果,重播音樂的保真度、動態、立體感、清晰度和樂器的結像力、分離度等硬指標都是傳統CD製品所不及的。
 
1998年底,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更加完美的數碼音響科技的JVC又在音頻信號處理和唱片製造技術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發展的產物就是第二代XRCD技術,即XRCD2。XRCD2是在XRCD基礎上作了更好的改進。XRCD2製品重播時也不需要另外配置專門的解碼器,用普通的16比特CD唱機播放即可,但它能真正淋漓盡致地運用16比特CD機的動態與分析力,獲得最好的重播效果。XRCD2除了進一步加強主時鐘系統對時基的控制外,還在工作電源的淨化上下足了功夫。

以XRCD和XRCD2技術生產CD唱片成本很高,相應地有關CD產品的市售價格也就比較昂貴,比如在日本本土,XRCD2唱片零售定價為3885日元/張,而在我國國內,北京、上海、長沙等地的XRCD唱片市場零售價約為一般進口原版CD唱片價格的兩倍以上,如果是XRCD2唱片,價格還會更高一點,簡直是令人咋舌!如果"發燒"程度不是極高的話,遇到如此昂貴的唱片,恐怕誰都會敬謝不敏的。話雖如此,仍然有那麼一些發燒唱片廠家看準了XRCD和XRCD2的市場,不惜工本地向JVC申請它們的使用權,也有那麼一些唱片發燒友和CD藏家甘願花大價錢來虔心羅致陸續上市的每一張XRCD和XRCD2唱片,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凡是XRCD唱片,必屬無上天碟"!

簡介XRCD唱片優化技術?最近很多發燒友都問到市面上越來越多的XRCD是什麼?到底與普通CD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那麼貴?究竟是否如21HIFI介紹的那樣靚聲呢?現在就為大家解釋下什麼叫XRCD。

XRCD使用JVC獨家開發的K2超級數字編碼器,進行模擬/數碼的轉換,這個20bit,128倍超取樣的模疑/數碼的轉換器,可提供108dB的動態範圍,±0.05dB的平直響曲線,並極大的消除了低電頻信號的諧波失真。

由日本JVC所研發的之K2雷射定位錄音技術,是一種傳奇性的方法,對於消除雜音及任何可能在CD唱盤之雷射光學讀取器的差異,都予以消除。這樣的技術使得原音得以忠實呈現。這個產品已經由JVC以K2超級模擬母帶系統,重新製作母帶。
舊 2005-06-19, 06:04 A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nnyjackson離線中  
dannyjackson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46
經K2超級數字編碼器編碼的20bit數碼信號送入SONY PCM-9000光盤錄音機中,20bit的信號在加工過後再轉成16bit,K2數碼系統在20bit轉成16bit時,保留了低電頻信號的完整性,也保證了真正16bit錄音的範圍。

16bit數碼信號經過EFM(8-14調製)編碼被送至JVC另一個K2雷射刻錄系統,這個刻錄系統與K2超級數字編碼器系統一樣,為使XRCD的數碼傳輸更為穩定精準,製作XRCD的所有設備均經過獨立隔離濾波的電源供應器,減少系統運行時不純淨的交流電對數碼的雜波干擾。

由於XRCD全部按照16bit/44.1KHz的CD標準製作,所以不需特殊的CD唱盤或譯碼器就能明顯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優越性。

日本JVC大廠 2003年最新技術--XRCD24編碼技術(由XRCD進化到XRCD20,目前又有這XRCD24)最先採用的是由FIM馬老闆在和喇叭花唱片公司老闆所合開的LIM所發行的喇叭花重刻專輯中所使用,其突破24Bit的母帶處理技術,讓XRCD24邁入最高聲音再生境界,並宣稱聲音超越LP(注:這不一定,死忠的LP迷一定不同意^_^),這首四張在發燒友界和古典愛好者都屬於收藏級的專輯(老RCA唱片公司時代),目前已進口。

XRCD24 相容所有CD player(簡單的說就是要讓任何CD唱盤能發揮出24位元的動態解析能),也是世界首次使用24Bit直接母帶保持最高音質,製作過程徹底排除外部影響因素,保留純淨音源,全程製作生產過程專人嚴格管理,可謂是CD制式規格最終極的聲音表現。

SACD及DVD-Audio制式已面世數年,各大硬件廠家也相繼推出相關的機種。可惜的是,許多大型軟件(唱片)公司不是無動衷就是反應遲鈍,有些不長進的更趁機翻箱倒櫃,找出半世紀前的母帶,印製SACD。這類SACD光碟雖然是鹹魚翻生,卻以生猛海鮮的價格出售,實在令人不齒。要真正發揮SACD的優勢,當然得採用DSD的方式錄音,才能夠將SACD的威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翻制舊母帶,只能當成音樂歷史文獻。由於SACD及DVD-Audio軟件的腳步緩慢,因此CD仍是人們欣賞音樂的主要媒介。


CD是二十多年前的產物,由於當時數碼技術的局限,其規格當然不能與SACD及DVD-Audio相提並論。為了提高CD的表現,音響工程師費盡心思,從材料至數碼處理等多方面著手,先後推出了金CD,HDCD,XRCD,XRCD2等。其中,以XRCD2的表現最佳,價格也最貴,但卻最受歡迎。原因很簡單,沒有好的音源,多昂貴的音響系統亦屬徒然。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以為XRCD2已是CD的極限,不料JVC推出了XRCD24,將CD推向新的高峰!


據JVC的資料顯示,XRCD24的音色極像黑膠碟,但卻沒有黑膠碟的缺點,如:雜音等。它的音質通透,音樂感、動態、高低頻的延伸均勝過黑膠碟!因此,XRCD24又以「超級模擬音響」(Super Analog Sound)自居。


開創XRCD的兩位JVC工程師的姓氏,都是以K字母行頭。因此,亦被稱為K2雙雄。他們先創了K2 XRCD,後來又將XRCD雙重處理,成為XRCD2。經過三年嘔心瀝血的研究後,推出了K2 24bit母帶處理技術,轟動全球!


據JVC透露,XRCD24以先進的科技,將24bit的數碼訊源灌入16bit內,令16-bit的PCM音響變為真正的24bit的音效。雖然許多專家都認為不可能,但JVC卻以科學的方法證明了這個事實。XRCD24的最大的優點是,它可以在任何CD機上播放;不像SACD光碟,必需得在SACD機上才能夠播放。


母帶的處理,是XRCD24的精華所在及科技突破!一般激光唱機,如:CD機、SACD機及DVD機等,都是以石英(Crystal)為激光的發射提供數碼時基,在製作光碟時,亦是如此。石英的優點是便宜,缺點是不穩定。它會產生數碼抖擺,引起失真,劣化音質。JVC進一步指出,由於石英的抖擺與不穩定,若以它控制激光束射向月球的一個目標,其誤差可以達到十萬哩!若改用「銣」(Rubidium)的話,則保證準確命中目標!因此,衛星發射、洲際飛彈等,都一定採用「銣」;而XRCD24在制模的過程中,亦同樣採用了「銣」。據JVC表示,其結果是音效得到了驚人的改善!因此,JVC驕傲地宣稱,XRCD24比任何制式更準確了十萬倍!


XRCD24如此神乎其技,又豈能不試?


最近,著名發燒唱片公司FIM以LIM作為牌子,推出了XRCD24光碟——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資深的發燒友相信還記得,這是發燒錄音公司Sheffield Lab在一九八零年所錄製的。當年我由於剛到社會上工作,實在無法負擔如此「昂貴」的黑膠唱片,只能隔著玻璃櫥窗望碟止渴。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手上拿著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的XRCD24光碟,百感交集。回首當年,一個月只能買一、兩張唱片,因此每張唱片都聽到滾瓜爛熟;如今擁有的唱片多了,聽唱片的時間卻反而少了。


一得必有一失,自古皆然!


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共收錄了九首曲,總播放時間只有三十分鐘,實在沒有良心!但平心靜氣地想想,很多時候,一張六十分鐘的CD,好聽或常聽的也往往只有那一、兩首歌。於是,心裡就平衡得多。


這張CD所收錄的歌曲雖然不多,但好聽的也不少,如:Amanda,The Rose,Love Letter,The Portrait,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等。


我最喜歡的是The Portrait,內容描述的是母女情。歌手Amanda McBroom的演繹絲絲入扣,感人肺腑,相信會觸動許多傷心的魂。此外,Love Letter在一分四十五秒開始的薩克管演奏,音色如訴如泣,銷魂蝕骨!


這張XRCD24的聲音圓滑、柔和,舒適,高頻又不失光澤及細節,具有濃濃的黑膠唱片色彩。尤其是Dusk裡的鈴聲,劃破長空,晶瑩剔透,充滿了金屬的質感,非常真實。就憑這幾下鈴響,相信很多朋友已忍不住高喊:夥計埋單!

如果你一向喜歡XRCD,那XRCD24則肯定是你的最愛!
舊 2005-06-19, 06:05 A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nnyjackson離線中  
topia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70
很不錯的介紹喔!
這一張應該很貴吧?
舊 2005-06-26, 07:51 A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opia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29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