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35
|
![]() 影片動態呈現機身外型、效能、溫度、續航力,能更快速了解本文全貌:
https://youtu.be/07H0ZKL8jD8 這幾年隨著先進製程的進步,讓電腦內CPU與GPU規格提升加快,溫度與功耗比起前幾代的設計也有著明顯的改進。 新科技所帶來的助益對於行動裝置更為顯著,例如在類似的溫度與功耗能放入更多核心CPU或更高效能GPU,或同規格下比起先前產品線在溫度與續航表現更好。 本篇主角為MSI所推出的18吋旗艦級筆記型電腦,型號為Titan 18 HX AI,內建最新頂級的硬體配置與該品牌最高階的用料與設計。 最高等級可搭載Intel Core Ultra 9 285HX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Laptop GPU。 ![]() 在A面以龍形RGB燈號搭配黑色系為主;整機金屬材質部分以半固態射出鎂鋁合金技術而成,此外還有Dragon Edition特仕版提供更豐富的A面質感。 ![]() B、C面外觀一覽,尺寸寬x長x高為404 x 307.5 x 24-32.05 mm,重量3.6kg,實際測量重量約為3623克。 ![]() B面採用18吋Mini LED霧面螢幕、IPS-Level 16:10解析度3840 x 2400、更新率120Hz、最高亮度1000nits、出廠前色彩校正、DisplayHDR 1000、100% DCI-P3廣色域。 上方Webcam解析度為IR FHD(30fps@1080p),內建鏡頭蓋開關,支援HDR、3D Noise Reduction+降噪功能,實際使用有不錯的畫質表現。 第一次在戶外有太陽的光線環境,筆電螢幕以最高亮度拍攝,雖用黑色系桌布,但憑藉著1000nits也能有蠻不錯的畫面辨識度。 ![]() C面配置上方鍵盤為SteelSeries RGB背光與德國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超薄機械式鍵盤,能提供比薄膜式更精準與更好的敲擊手感。 左右兩測為喇叭孔位,來自Dynaudio音效技術,內建4x 2W Audio Speaker與2x 2W Audio Woofer,支援Nahimic 3音效強化軟體。 下方為Mystic Light無邊界RGB觸控板與手托放置處,觸控區域在開機後以燈號顯示,無左右鍵設計讓外觀呈現一體成型。 ![]() 機身右側IO:Audio Combo Jack (Mic-in/Headphone-out)、2 x Thunderbolt 5 (DisplayPort/ Power Delivery 3.1)、USB 3.2 Gen2 Type-A、電源燈號、機身散熱孔。 Thunderbolt 5最高可達120Gbps比Thunderbolt 4高3倍,也比USB 3.2 Gen2高12倍。 ![]() 機身左側IO:SD Card Reader、2 x USB 3.2 Gen2 Type-A、機身散熱孔、Kensington Lock。 ![]() 機身後方IO: 左右兩旁為機身散熱孔搭配藍色爪痕點綴,左起為電源輸入(最高400W)、HDMI 2.1(8K @ 60Hz / 4K @ 120Hz)、RJ45網路孔(2.5GgE)。 ![]() 標榜雙色系設計,後方延伸IO與D面採用銀色為主。 ![]() 拆開D面內部一覽,上方為散熱系統,搭載左右雙風扇、4個出風口、均溫板散熱、3D結構, 組成MSI OverBoost Ultra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最高提供CPU 95W與GPU 175W,同時滿載時最高可達270W效能,加上PCIe Gen 5 SSD專屬散熱導管。 並支援Wi-Fi 7、藍芽5.4與4-Cell 99.9 Whrs最大容量電池。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35
|
專屬軟體MSI Center,首先是硬體監控頁面提供主要硬體GPU、CPU當下使用率狀態,右側下方提供SSD使用率、風扇轉速、乙太網路、無線網路等資訊。
![]() 使用情境提供微星AI智慧引擎、極致效能、平衡、節能靜音;下方顯卡模式切換分為獨立顯卡模式、MSHybrid顯示模式(預設值)、內建顯卡模式。 ![]() Nahimic音效軟體畫面,音訊內提供多種效果可以選擇,下方等化器可調整語音清晰度、低音增強、高音增加器,自由度相當高。 左方有其他更細部的音效設定,例如麥克風或是兩個耳機同時收聽相同內容的共享音訊。 ![]() 喇叭聆聽感屬於主觀的部分,以電競筆電內建喇叭為基準來比較: 喇叭調整到最大音量時,音量非常大,4顆單體不會有喇叭音量太小的問題。 高頻 – 沒有出現過於尖銳的音調,細節出色, 中頻 – 整體清晰度很高,人聲飽滿嘹亮, 低頻 – 低頻表現清晰,不會太過混濁,重低音鼓聲震撼力與飽和度偏低, 中高頻表現很出色,低頻鼓聲清晰,整體音質偏亮但重低音感略低,對於在遊戲、看影片或是聽歌皆能勝任,若追求更好的重低音表現建議可外接喇叭。 外觀之後接著是Intel Core Ultra 200HX新架構規格與實測部分: 本款MSI Titan 18 HX AI搭載Intel Core Ultra 9 285HX,採用混合核心架構, 8P + 16E Cores共24核心與24執行緒,Thread Director導入全新排程優化設計,讓核心切換與效能運用更有效提升。 P-core Max Turbo最高5.5GHz、E-core Max Turbo最高4.6GHz,快取記憶體36 MB,基礎功率55W、最低35W與渦輪功率上限160W。 CPU-Z: 285HX 24核24執行緒=>Single Thread 869、Multi Thread 17745.3; CPU-Z新版功能可以單獨測P-Core與E-Core效能: 285HX P-Cores 8核8執行緒=>Single Thread 854.5、Multi Thread 6516; 285HX E-Cores 16核16執行緒=>Single Thread 746.8、Multi Thread 11803.3;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36867 pts; CPU (Single Core) => 2178 pts; CINEBENCH R24: CPU (Multi Core) => 2057 pts; CPU (Single Core) => 132 pts; ![]() Intel Core Ultra 200系列E-Core效能明顯比以往進步許多,先前架構E-Core大約僅有P-Core的50%效能; 新一代E-Core時脈較P-Core約低19%,卻還有88%左右的效能,E-Core效能若在同時脈時可能不輸P-Core,即便拿掉HT超執行緒技術,也能讓全核效能再提升。 P-Core與AMD Ryzen 9000系列在同時脈下效能差不多,也就是IPC表現在伯仲之間,不過較以往平台沒有較明顯提升是較為可惜之處。 由於導入TSMC 3nm先進製程,讓筆電CPU擁有接近桌機版285K的高時脈與同樣24核心,連效能差異也不大,這點也是以往筆電架構很難達到的規格。 Geekbench 6: Single-Core Score => 3088; Multi-Core Score => 20914 ![]() CrossMark: 總分2322 / 生產力2059 / 創造力2776 / 反應1949 ![]() PCMARK 10 => 7559 ![]() SPECworkstation最新版本4.0加入AI/ML測試項目。 此工作站測試軟體涵蓋範圍相當廣泛,是一款項目五花八門,同時可測穩定度的便利軟體。 缺點是全部項目跑完測試會依硬體效能不同,可能需要耗費數個小時。 ![]() DDR5 6400 32GBx2效能測試: ADIA64 Memory Read – 99337 MB/s;Write – 88883 MB/s。 ![]() 內建NVMe SSD PCIe Gen5 X1與PCIe Gen4 X2 SSD,共2TB x3組RAID 0為系統碟做效能測試。 CrystalDiskMark: SEQ1M Q8T1 Read – 14520.53 MB/s,Write – 9439.6 MB/s; ATTO Disk Benchmark: Read最高約13.22 GB/s,Write最高約9.13 GB/s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35
|
GPU搭載目前最高階nVIDIA RTX 5090 Laptop GPU 24GB GDDR7,內建10496 CUDA核心,支援DLSS 4與Max-Q技術。
Boost Clock時脈1597-2160MHz,功率為90-150W。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score => 11919 ![]() 以下測試解析度皆用3840X2400,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DLSS4關閉35.80 FPS、開啟Ultra Performance與 Frame Generation 4X => 270.28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654 %。 ![]()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HIGH 開啟DLSS – 19236 ![]() HITMAN 3 刺客任務3,畫質設定最高: 開啟DLSS 超高效能 => Overall Score 131.2 FPS; ![]()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畫質設定極端: DLSS Ultra Performance => 平均幀數172 ![]() 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目前少數支援DLSS 4技術的遊戲,畫質與光線追蹤皆設定Ultra、DLSS Ultra Performance – Multi Frame Generation 4X => Average FPS 228.49、Number of Frames 14674 ![]() Black Myth: Wukong黑神話:悟空,設定為影視級與光線追蹤超高: 開啟TSR與幀數產生器 => 平均幀率115 ![]() F1 24,Detail Preset設定Ultra High並開啟DLSS Ultra Performance與NVIDIA DLSS FG on: Total Frames 10333、Minimum FPS 167、Average FPS 173、Maximum FPS 182 ![]() Monster Hunter Wilds 魔物獵人 荒野,開啟畫格生成與光線追蹤高 – 4K畫質高、DLSS畫質平衡 => 平均幀數 101.17 FPS,分數17512 ![]() Diablo IV 暗黑破壞神IV,7/2第九賽季開啟後同時支援DLSS 4。 開啟DLSS超高效能、畫格生成4X與品質設定光線追蹤超高 => 321 FPS; ![]() 光線追蹤部分,由於RTX 50系列GPU採用第4代核心,讓新一代GPU比起以往系列在開啟光線追蹤的效能提升不少,擁有更高的應用程度。 以上數款遊戲在4K解析度都能順暢開最高特效,大都能擁有不錯的幀數,搭上DLSS會有更好的表現,如果能支援到DLSS 4,像是2077、Diablo IV會有更大幅度的幀數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35
|
AI推論效能測試,由於RTX 50系列導入第五代Tensor核心,讓AI TOPS達1824,這部分甚至比上一代桌機版4090的1321 AI TOPS還高上許多。
Geekbench AI Score,ONNX+GPU => Single Precision 30998 / Half Precision 53144 / Quantized 23823 ![]()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nVIDIA TensorRT – 5090 Laptop – Integer = > 4012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Stable Diffusion 1.5 (INT8) – 5090 Laptop => 40322 ![]() 燒機溫度測試: 室內溫度約29度,5090 Laptop進行FurMark 4K全速燒機: 約半小時後最高77度,極限模式下GPU達到175.67W,風扇轉速約4300轉。 ![]() FurMark 4K運行5090 Laptop全速模式,紅外線下C面外殼最高溫度出現在鍵盤中心偏右,溫度約53.4度,變壓器約40度,觸控板右方區域約34度。 ![]() 後方IO旁出風口溫度最高為55.1度,右方出風口為50.1度。 ![]() 距離C面約10公分處測量噪音值約53.9dB,略偏中高頻。 ![]() 續航力測試:Center S使用情境設定AI智慧引擎與Windows11電源模式為平衡: 螢幕亮度30%、音量10%、關閉燈效、全程開啟Wi-Fi與藍芽搭配UL Procyon Battery Life續航力測試,前面時間GPU為內建顯卡模式,後面括號為MSHybrid顯示模式。 Video Playback(電量100%):5h 13min (2h 58min); ![]() Office Productivity(電量100%):4h 16min (2h 38min); ![]() Idle(電量100%):5h 38min (3h 14min); ![]() 以高階旗艦級的硬體配置來看,續航力大多取決GPU設定模式,MSHybrid顯示模式平均使用大約2.5~3小時,因為內建5090筆電版性能怪獸,這樣的表現還算是可以接受。 若改用內建顯卡模式則有4~5小時左右的水準,對於外出攜帶不接電時,用於文書影片網頁瀏覽都還算不錯。 如果用更低耗電的設定,例如電源選項改省電、使用情境改節能靜音、降低亮度、都能追求更久的續航力表現,不過以上設定較符合個人可能會用到的狀態。 本篇MSI Titan 18 HX AI實測效能與數據表格: ![]() 總結Titan 18 HX AI A2XWJG 具有特色與優勢的部份: 1. 機身主要鎂鋁合金材質搭配IO區域與D面呈現特別的雙色外觀。 2. 追求筆電平台極致性能,採用Intel Core Ultra 9 285HX接近桌機版285K效能與nVIDIA最高等級5090筆電版,不論是遊戲、生產力、AI等方面表現都符合桌機替代者的定位。 3. 搭配IPS等級3840x2400 Mini LED螢幕,更新率120Hz、最高亮度1000nits、出廠前色彩校正、DisplayHDR 1000,是目前市面上18吋筆電中最佳顯示面板之一。 4. 機械鍵盤Cherry MX低軸讓按鍵敲擊感更為扎實有回饋感。 5. MSI OverBoost Ultra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導入均溫板散熱、3D結構,提供最高270W散熱設計,。 6. 記憶體使用DDR5 32GBx2,支援最高96GB;4個M.2 NVMe 插槽,配置3個SSD Raid0,擴充容量與效能表現極佳。 7. 內建極少見的雙Thunderbolt 5接孔,與完整IO配置,非常適合外接大螢幕顯示器進行遊戲或專業工作流程。 未來能夠再加強與改進的部份: 1. 觸控板左右鍵沒有實體邊界,外觀看起來更簡潔,但左右鍵需要時間來適應位置與較大力道才會有回饋感,建議外接滑鼠會較順手。 2. 喇叭低頻表現還有進步空間。 3. 若在安靜環境下風扇全速噪音偏中高頻,建議搭配喇叭或耳機使用較佳。 4. 希望提供OLED面板等更多不同螢幕的選擇。 5. Webcam鏡頭規格FHD(30fps@1080p),若用2K以上更高畫質的配置會更好。 6. 電池續航力在內建顯示模式才有較長的續航力,若在遊戲或高負載的使用環境只能插電使用。 ![]() MSI Titan 18 HX AI是一台針對極致效能需求而生的旗艦級筆電,把桌機級的效能塞進筆電裡; 18吋Mini LED 4K螢幕、Cherry機械鍵盤、DDR5 64GB、6TB Raid 0大容量高速SSD,同時也提供筆電最佳的遊戲體驗、AI推論效能與創作效率。 以上優勢隨之帶來的機身重量偏高、續航時間較短,也是這類型高效能行動桌機替代者的劣勢,比較適合偶爾外地出差攜帶或多定點進行遊戲與工作站的需求。 雖然Titan 18 HX AI屬於金字塔頂端的價位,消費市場也相對小上許多,但還是想提供給目前對最高階筆電有興趣的網友做參考。 同時MSI也推出多種搭載RTX 50的電競筆電,例如Raider、略輕的Vector、輕薄Stealth等系列,效能與價格定位在中高階市場,價位相比Titan較低,應會更受到大眾市場所青睞。 以上是windwithme風的實測與使用感想,我們下篇文章見😊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