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台灣沒核電沒差,其實化石燃料佔快9成,看一下國外的評論
台灣走的是化石家園,而非綠色家園。
Taiwan bucks Asia's clean power drive with record gas burn
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10 月 31 日(路透社)—今年,台灣的公用事業公司將天然氣發電量提升至新高,這與區域和全球在能源結構中增加清潔能源的趨勢背道而馳。
能源智庫 Ember 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台灣超過 87% 的電力供應來自化石燃料,這是亞洲第八大經濟體有史以來化石燃料佔比最高的一次。
台灣的化石燃料發電份額也遠超亞洲約 62% 的平均水平和全球 57% 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台灣在能源轉型勢頭方面在主要經濟體中脫穎而出——儘管轉型勢頭不足。
台灣的地形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農業。
由於原料儲量匱乏,台灣必須進口超過 90% 的能源產品,包括幾乎所有燃燒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
這座小小多山多人的島嶼也不適合建造大規模再生能源發電廠,儘管在某些地區,屋頂太陽能係統的普及速度正在迅速增長。
去年,再生能源在公用事業規模發電中的比例約為11%。由於今年投入營運的離岸風電項目,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會攀升至15%左右。
台灣在 2000 年代初期曾有高達 25% 的電力來自核反應堆,但由於政治壓力和公眾對安全的普遍擔憂,於 5 月關閉了最後一座核電廠。
馬鞍山核電廠的關閉,加上再生能源發電量仍然有限,意味著電力公司在大部分發電方面仍然嚴重依賴化石燃料。
公用事業公司提高天然氣發電量以抵消煤炭發電量的下降
雖然今年化石燃料發電總量創下新高,但燃煤電廠的發電量自 2019 年以來穩步下降,今年迄今已降至至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民眾對改善空氣品質的呼聲促使一些老舊電廠關閉。今年迄今為止,燃煤發電量首次低於總發電量的40%。
為了彌補燃煤發電量減少以及核電產能關閉造成的損失,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公用事業公司穩步增加了天然氣發電量。
Ember 的數據顯示,1 月至 8 月期間,燃氣發電廠的發電量為 89.2 太瓦時。
這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12%,比 2019 年成長了 52%。今年迄今為止,燃氣發電廠的發電量佔比已達到創紀錄的 47%。
台灣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在同類國家和地區中增幅最大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天然氣發電需求,台灣在 2019 年至 2024 年期間將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提高了 35%,是同期五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地區中增幅最大的。
大宗商品情報公司 Kpler 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攀升至創紀錄的 1,800 萬噸。
這一總數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7%,遠超過中國和日本。中國和日本是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但今年迄今,這兩個國家的進口量都出現萎縮。
台灣在截至 8 月的三個月內進口了 660 萬噸液化天然氣,創下歷史新高,這在液化天然氣進口市場中是一個亮點,因為在此期間幾乎所有其他主要進口國都減少了進口。
由於夏季高耗能製冷系統的使用量增加,7 月和 8 月通常是台灣燃氣發電需求的高峰期,因此未來幾週液化天然氣進口可能會放緩。
但鑑於台灣在冬季供暖季節高度依賴天然氣發電,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似乎仍將是液化天然氣的主要買家之一。
台灣對化石燃料的持續需求——無論是進口還是作為國內電力網絡的基礎——使得台灣在能源轉型方面顯得格外落後,而其他地區則普遍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風電場的持續建設應會在適當時候穩步提升再生能源的供應量。然而,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台灣仍將高度依賴化石燃料,並且是天然氣出口國的重要客戶。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urn-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