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ld2chang
日本時代大學真的不是一般人讀的起的,倒不是考不進去,而是沒錢,我大小舅公都是唸日本大學畢業(1個醫科1個商科),舅公祖可是富甲一方(田地百甲),不然哪供的起,所以小弟也不相信標題寫的,至少問過大小舅公他們都說不可能
|
又在騙:
人家葉清耀連父親都沒有,靠自己半工半讀都可以拿到法學碩士了
--------------------------
葉清耀,東勢中嵙人。光緒6年(1880)9月16生,父早逝,由母陳桃扶養成人。幼聰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因家境清寒,公學校畢業後,輟學隨長兄葉烈製樟腦油,兼記帳。後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鄉任教於東勢公學校。轉任法院通譯官、書記官。不久辭職赴日,入明治大學法科。半工半讀。畢業後,因日人不准臺胞辯護士考試,清耀請願獲准,並順利通過考試,成為臺胞第一位辯護士。
返臺後,於大正10年(1921)在臺北開業律師,在臺中設分所。不久,以中部業務反盛,遂移至臺中。曾任臺中州議會議員。任內審查預算,抗議日人子弟小學和臺胞子弟公學校預算之不成比例。清耀博才雄辯,據理平冤。當時轟動一時的「豐原三角仔」事件,對方雖自日本禮聘花井博士來臺,卻無法勝訴,即是一例。
畢生鑽研法律,吸收新知,昭和7年(1932)以《刑法同意論》獲法學博士,成為臺胞第一位法學博士。東勢鄉親特在公會堂(今東勢中山堂)慶祝,名書法家劉曉亦題「望重天朝」匾致贈。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以中嵙吊橋年久失修,乃獨資改建水泥大橋,以嘉惠行旅。完工之日,地方人士感其善行,並祝賀其二度司法大試奪魁,將該橋命名為「雙魁橋」。至今往來東勢中 嵙之行旅,猶受其惠。
昭和11年(1936)前後,深感臺胞倍受日人欺凌,乃與楊肇嘉、葉榮鐘等人,創組臺灣自治聯盟,倡議地方自治,主張由臺胞自選各州州長、議員、地方首長及代表。為進一步了解自治制度,3人同赴朝鮮考查,終因舟車勞頓,病倒漢城,經其子接回療養。昭和18年(1943)8月1日因肝疾而終。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