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之前看到的文章,與 shukae 大貼的「
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圖文解說」,引用一段~
引用:
功率因數為1有什麼好處?我們可以從使用者和電力公司兩方面來探討;首先在一個115VAC的電源插孔,一般可供給15A的電流給負載,在這種條件下一個沒有功率因素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電路的電源供應器(一般PF=0.6)其有效電流會從15A減至9A而已。舉例而言,一個電源插孔可同時供給4台具有PFC電路的電腦(280W)使用,但只能給兩部不含PFC電路的電腦使用。而對於電力公司而言,虛功(Reactive Power, Q)和失真功率(distortion Power, D)是因為諧波電流造成的,多餘的功率損耗將減低電源網路的效率,而且電力公司必須使用較粗的電纜來傳輸電力;此外,諧波電流會造成電力污染,讓電力公司的電力控制較困難。以台灣的電費計算法是以實功消耗為主,具有PFC功能的電源供應器是無法節省電費的,但是可以讓電源線的電流負載降低,使該電源線可以提供額外的電流給其他電器使用
|
小弟將 PF 假設為 1,是因為不知道要不要真的計算這個?? (說真的,以前學校學的都是直流,對交流的東西真的不太懂... 見笑了... @@") 假如不計算,單純以轉換效能來看,則量出來的數據 "比較" 合理。如果連這個都乘進去,的確有您說的詭異狀況。
前文提到的延長線內建電流表,小弟有一條... 之前買來後用的結果,就是覺得很誇張,怎會這樣低...

所以,之後弄來一個數位三用電表 (有 AC/DC 電流檔,有些簡單的沒有 AC 電流檔),量測的結果卻和之前那個延長線的吻合 (指總電流,因為那個延長線內建 "指針" 電流表無法看出微小差異,只有大略值)... 目前手邊也沒有精準的儀器可以驗證。
目前看到的測試,好像都是將 PSU 操到額定極限,然後去量他的效能等等參數。不過依照經驗,如果是在比較寬鬆的運作狀況,或許表現會比較好? (看很多電有關的 IC 規格都類似,曲線大略為中間高兩邊低) 所以這也是小弟 (猜) 訂 75% (算偏高) 的原因 (雖然小弟寫亂猜,不過的確小弟是在沒有量測機器下猜的,也謝謝大大您提供那兩個連結,蠻有幫助的

)
所以,倒是覺得如果有廠商、硬體網站,已經有相關設備,若可以在每次測試不同系統時,順便看看系統的耗電程度~~~ (廠商可能會不願意吧? 因為太透明會 bad for business?) 但類似大廠出貨的整套 PC,絕對有量過相關的數據,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
其實,只要有個參考基準,也不用準確到小數第幾位。起碼大家心裡自然會比較好,也不會每次有問題,第一個就是「不夠力」帶過,好像 PSU 不夠力是他的原罪...
小弟相信,不同 PSU 在相同狀況下的耗電應該有所差異 (設計不同、自然有差)。而假設其他都能符合要求,但有的比較耗電、有的比較省電,對小弟這種長時間開機的使用者來說,一台省電、安靜、可以達到要求的 PSU,絕對會比號稱 1000W、十風扇、無段變速、鑲金框銀的 PSU 好用。而且,效率高,發熱自然低;而發熱低,就不用花一堆風扇去散熱...
所以,雖然以上數據可能顯的有點誇張,不過這的確是小弟量出來的數值 (而且由硬碟、光碟機數目不同、耗電不同的比較上也有一致性)。也真的希望有人如果有類似、相關的實際數據可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