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一個龜速駕駛人 造成80公里塞車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91034)
|
---|
一個龜速駕駛人 造成80公里塞車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5/78/23bcl.html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駕駛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沒有車禍,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塞車,現在英國研究人員找到這種「幽靈塞車」的原因。他們發現,塞車的主要原因莫過於緊急煞車、任意變換車道與大卡車相互超車。這份研究顯示,一個差勁的駕駛人製造的「交通海嘯」可能影響80公里遠的交通。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工程數學系博士威爾森與其數學家同僚,以英國最忙碌、長16公里的M42高速公路為例,進行開車行為分析。威爾森說,結果發現,在正常情形下,變換車道、猛踩煞車等行為都可能造成交通上的「超完美風暴」,進而導致「交通渾沌」。 威爾森利用M42的資料,建立交通流量的數學攻勢,他發現變換車道等小行為,能造成周邊車輛稍微減速,這個速度上的小差別,在每部跟在原車後的車需減更多速度的情形下被擴大。 該過程造成「走走停停波」,牽涉其中的車子被迫無法以該有的速度行進。他說︰「走走停停波是由個別車輛的極小行為所造成,在某些情形下達到臨界點,致使微不足道的小行為導致殃及數百部車、車陣綿延數公里長的大變化。」他指出︰「這種幽靈塞車的空前紀錄為80公里長,。」 ======================================================== 個人的開車經驗是 北二高南下過了樹林收費站之後最常發生這種現象 我的判斷是: 1. 過三鶯交流道後道路開始上坡, 很多駕駛人不敢踩油門導致車速降低, 加上要往國二閘道, 很多駕駛在這邊開始遲疑, 車速就相對降低 2. 過了國二匝道, 前面有兩段假隧道, 通常駕駛人在這邊就自動減速, 導致後方車輛速度變低 通常過了大溪交流道, 就會慢慢變正常, 如果每個駕駛人都可以把車速維持在100公里左右, 應該塞車狀況就會減少很多吧 |
引用:
我覺得不光是這原因, 很多人開慣自排車,根本不知道怎麼在這種長坡上維持速度。 |
引用:
難得有一篇"英國"報導感覺不是胡說八道 :laugh: 不過有時候老車上坡 油門大踩速度還是上不去 :stupefy: 車陣裡總是有這種車,倒不一定是不敢踩 (以前家裡老車就是這樣,我只好切到外線免得擋住大家 :jolin: )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吧~~ |
不知道類似像全民公敵那種自動駕駛高速公路有沒有用
然後強制上高速公路只能用自動駕駛模式 不過應該很難做啦... 我只是很討厭塞在高速公路,如果可以自動駕駛我就可以好好睡覺的話,那真好 :laugh: |
有時候高速公路大塞車
你會發現塞車原因是高速公路的路邊有個大向日葵花園或是有人放煙火 然後有人減速看那些東西 後面就塞車了變成停車場 :stupefy: |
引用:
這個應該不難吧 自動駕駛難是難在機械不容易判斷突發狀況 更難判斷如何面對突發狀況做反應 但是在強迫全部車輛都需使用自動駕駛的前提條件下 應該就容易控制許多了 畢竟開高速公路也是蠻機械化的 如果全部車輛都能統一管理的話 就像cFos speed 這種管理封包軟體差不多吧? 分個優先順序 該快的快 想慢的慢 其他的就死命往前開而已 記得D頻道有類似的介紹 後車要跟好前車已經不是問題 這樣的機器已經有大學弄出來了 難是難在要判斷路況 還有一個最難的.. 普及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
引用:
其實我也覺得遲早做得出來 但是人的因素應該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說一定有人問說如果有突發狀況能不能及時改為手動,像你問的 而且一定會對產業有影響,比如說,卡車司機就會問這個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就業... |
引用:
最好還是越少人為介入越好吧我想 但是要交由機器判斷前方不明物體要不要輾過.. 還蠻難的 突發狀況實在太多.. 只能說 人腦太好用 :laugh: 引用:
這個考量還真民生.. 不要這麼快把我拉回現實面阿~ 不要~ 不~ :cry: |
前面貨車掉了一床棉被會不會自動撞上去 :rolleyes:
|
引用:
賓士早就有了類似的設備, 而且好久了..... 就是開定速時, 前方有車輛時會自動減速, 這也算是後車會好好著前車吧... 問題是前車如果開 80 , 後面一推也是 80 :laugh: :laugh: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06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