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一個笨笨的想法(對k8)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560519)

sunkaung 2005-11-18 10:37 AM

小弟認為..隨便說人家是小白的..才是真的小白..
若覺得這個問題不錯.也知道答案..就回答..
若覺得這個問題沒意義..大可跳過不要回答 ..
為何就是有人不正面回答但只會放炮說人家是小白咧?怪怪..
我想這種人才是要挑筆戰的吧!

至於K8與P4 1.8G著差異.
1.P4 1.8G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貴的離譜阿.現在有這個價格是因為已經出了好幾年了.
等著1,2年過..我相信K8 3000+也是跌到不行吧..
2.支援的指令兩著就相差多了..
3.K8 3000+ 1.8G 是代表運作能力與P4的3G相仿..要比較的話..應該與P4 3G比才對!

這是小弟的小意見>"<..

ginhwa 2005-11-18 11:30 AM

引用:
作者eriklu23
時脈=效能?
不是已經被推翻很久了嗎...
CPU架構影響比較大吧!!


同一架構的CPU
時脈越高的效能還是越高
時脈不是絕對的效能
而是相對的效能

jasonyang 2005-11-18 12:37 PM

引用:
作者ianme
51什麼時候有這麼重大的改進.....是增進時脈吧....本來很多就是一個週期,但是要下的命令又不是一個週期就可以完成,改進12倍這個扯了一點。

還有時脈本來就等於效能,但是不同的架構就難以比較,Intel走的是將管線多階化來提高時脈的路線,AMD則是加強原本P3架構,對每一節點作強化。這個就好比Intel他運算能力強了一點,跑10000MB/s,可是他平均工作效率是50%,然後AMD是8000MB/s,因為將Memory Controller內建的關係,等待資料時間大幅減少,變成平均效率80%,所以這樣比起來Intel產品必需拿出叫高時脈才能平衡,不過高時脈對P4本來就是特色,所以說誰優誰劣這是各有千秋,當然實際上不可能這麼簡單,不過我這樣說明不知道能否讓你明白了解。


最早的 8051 最少要 12 cycle 一個指令,現今還是有許多產品是 12-cycle 的,但是有許多廠商把 RISC 的 pipeline 觀念導入,有些 8051 是 1-cycyle、4-cycle 等等,性能當然就增加 12 倍。

時脈等於效能不是一定的,如果你有超過頻,一定知道,即使是同一顆處理器,高外頻與低倍頻,性能往往會勝過低外頻與高倍頻,即使工作頻率低了一點。在幾乎所有條件被限制下,同樣時脈才有機會與效能成正比,更遑論不同的 cpu,所以才會有 SPEC benchmark 的出現。

基本上 k8 性能強,是因為與 p3/pm/powerpc 等大部分處理器一樣,走高 ipc 路線,p4 走低 ipc(就是低效率),以高時脈來換取性能。
至於為什麼 IPC 會有高低,與 ALU/AGU/FPU 設計、pipeline stage、superscaler(pipeline 數量,out-of-order/in-order 設計)、cache(架構,size,latency,bandwidth)、TLB、分支預測演算法、uop 與 decoder 設計、microcode, embedded memory controller 等等有關。

P4 的性能差,主因在為了高時脈,使用太深的管線,因為分支預測錯誤而大大損失效能,在簡單的運算可能有很高性能,但是一但扯到資料相依性或演算法較複雜,分隻預測錯誤發生機率高,做白工而性能大降,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 benchmark,像是 SANDRA 測出性能很強,可是大部分真實程式慘敗給 k8/pm 的主因。

龍之介 2005-11-18 01:14 PM

以後的CPU講求的應該是低溫度與耗電量,
我覺得效能與時脈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
因為使用的感覺差異不大,反倒是晶片組I/O設計良莠比較重要
所以不用那麼在意這些問題,唯一要在意的是價錢
K8什麼時候有K7時期的低價?趕快降價比較重要

fsaa3dfx 2005-11-18 01:16 PM

引用:
作者hollowaysxp
時脈不等於效能是AMD倡導的。

所以AMD現在可以維持低溫就時脈不高。
反之INTEL認為時脈快...效能也快。所以一高時脈溫度也高。


------------------------
不是倡導不倡導的問題

是架構問題

Intel 這幾年 時脈會這麼高 都是採用Netburst架構所導致

P4 Northwood 有不錯的成績 而 P4 Prescott 也讓Intel 敗陣

最初還看不出有什麼特別 但是到後期發展 時脈愈高 問題就會出來了

Netburst 架構最終處理器 Tejas曾經一度高達4~5G

可惜熱功耗 太高 導致失敗 也無法推出 也讓Intel 陷入窘境

那麼燙 時脈高 浪費電 消耗瓦數大的處理器 誰要用啊...

反觀AMD K8架構 將原本內建於北橋晶片的記憶體控制器部份

轉移到處理器身上,這樣一來記憶體的規格便建立在使用的處理器上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縮短記憶體傳輸的時間來增些許的效能

時脈也不用刻意拉高 ... 用個PR值 就可以與Intel 相抗衡 甚至還超越Intel

這也導致Intel 最終放棄Netburst架構 決定06年開始 採用全新架構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有興趣可以爬一下文 有非常多相關文章

NetBurst 葫蘆裡賣甚麼藥?

AMD明言Intel CPU新架構仍難威脅K8

AMD64

will0227 2005-11-18 01:37 PM

[QUOTE=jasonyang]
恕刪
像是 SANDRA 測出性能很強,可是大部分真實程式慘敗給 k8/pm 的主因。
QUOTE]
我覺得P4在Sandra及PC mark系列得高分完全是因為優化的問題,連賽羊都可以得到很高得分數,實在是偏袒,優化的太誇張了,根本失去測試的意義,所以現在只要有Sandra和PC mark的測試我全部跳過不看,看看實測遊戲還比較有用....
再次強調這是我覺得啦... :laugh:

harold0507 2005-11-18 01:45 PM

引用:
作者redsky
這樣的比喻暗示Intel一定比較爛,有些人同意,有些人不同意。所以並不算好比喻。

Intel跟AMD只是使用不同概念來設計他的CPU,很難說哪一種一定比較好。只能說有一種會比較被市場接受。

真的要比喻的話應該比喻成Intel = 跑車,AMD = 卡車。雖然Intel跑車時速比較高(時脈高)可是他一次的載貨量有限(一個instruction可能需要好幾個clcok),但是相同時間他可以跑比較多次。相對來說,AMD卡車時速慢,但是一件事一次就可以做完(一個instruction只需要一個clock)。

所以真的要比較的話,時脈真的不能當作標準,相反的,應該以相同的工作量之下,哪一個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來完成。

一定會有人(不爽)問我說說Intel是跑車太捧他了,那我會說... 因為他比較貴阿... XD



這個比喻真的讓我有點了解了 :p

看來以後買cpu不能只看時脈了 :jolin:

以前看cpu都是看時脈跟L2快取(報價單就只有寫這樣啊)

跟本就不曉得他其中的架構

只會盲目的跟進(新的就是好)

謝謝各位的解答 :ase

dragon-cat 2005-11-18 02:29 PM

同樣是1.8G P4 1.8G也沒便宜到哪裡去
現在4000出頭可買到K8 1.8G但當年用4000出頭根本買不到P4 1.8G:D:D:D

ianme 2005-11-18 03:50 PM

引用:
作者jasonyang
最早的 8051 最少要 12 cycle 一個指令,現今還是有許多產品是 12-cycle 的,但是有許多廠商把 RISC 的 pipeline 觀念導入,有些 8051 是 1-cycyle、4-cycle 等等,性能當然就增加 12 倍。

時脈等於效能不是一定的,如果你有超過頻,一定知道,即使是同一顆處理器,高外頻與低倍頻,性能往往會勝過低外頻與高倍頻,即使工作頻率低了一點。在幾乎所有條件被限制下,同樣時脈才有機會與效能成正比,更遑論不同的 cpu,所以才會有 SPEC benchmark 的出現。

基本上 k8 性能強,是因為與 p3/pm/powerpc 等大部分處理器一樣,走高 ipc 路線,p4 走低 ipc(就是低效率),以高時脈來換取性能。
至於為什麼 IPC 會有高低,與 ALU/AGU/FPU 設計、pipeline stage、superscaler(pipeline 數量,out-of-order/in-order 設計)、cache(架構,size,latency,bandwidth)、TLB、分支預測演算法、uop 與 decoder 設計、micr...


你確定P4走低效率路線....,還有時脈等於效能,就好比我說雞蛋你跟我說鴨蛋...還扯上外頻...我無言。講時脈就是指內頻,哪有人還要把它拆開來說的?

K8只不過就從P3架構去加強每一點,製程進步這樣而已,設計??你能拿出怎樣的設計,大家都是這樣設計,不是全軟全硬那不然就是各來一部份。不要拿出一堆好像很專業的東西,superscaler是什麼你清楚嗎?不就是再度將單一個單元用pipeline而已。pipeline數量??

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P4分支預測常常錯誤,還有Sisoftsandra裡面,P4並沒有佔到多少優勢,很多時候測出來都比較低,同一級產品底下。NetBurst架構底下,並不是效率不彰的問題,是在於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級指令就結束了,這跟效率不彰不能完全混為一談。至於預測錯誤我認為Intel在這上面下了長足苦工,光看L1設計就可見一般。

ianme 2005-11-18 03:54 PM

引用:
作者redsky
這樣的比喻暗示Intel一定比較爛,有些人同意,有些人不同意。所以並不算好比喻。

Intel跟AMD只是使用不同概念來設計他的CPU,很難說哪一種一定比較好。只能說有一種會比較被市場接受。

真的要比喻的話應該比喻成Intel = 跑車,AMD = 卡車。雖然Intel跑車時速比較高(時脈高)可是他一次的載貨量有限(一個instruction可能需要好幾個clcok),但是相同時間他可以跑比較多次。相對來說,AMD卡車時速慢,但是一件事一次就可以做完(一個instruction只需要一個clock)。

所以真的要比較的話,時脈真的不能當作標準,相反的,應該以相同的工作量之下,哪一個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來完成。

一定會有人(不爽)問我說說Intel是跑車太捧他了,那我會說... 因為他比較貴阿... XD


這個比喻很洽當,這就是MIPs跟Weighted mean的問題,高時脈不一定創造較多的MIPs,平均使用長度也是一個考量。這個問題不能用好壞來論定。簡單說要實際尬看看才知道。且針對應用範圍,還有價錢等等這些才是考量因素,當然個人爽度那也是一定要的。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9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