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效能極限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8)
- - 有p4雙通道和k8單通道真的有差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370307)
|
---|
引用:
有時候是因為轉檔或壓縮選用的方式,資料前後相依性很高 所以較高的時脈會明顯佔便宜,一般處理器的設計也是如此 但是像是顯示卡的GPU,他的複雜度也非常高,電晶體也非常多 可是他不先強調那麼高時脈,反而先把運算單元作多 就是因為他要同時處理那麼多的pixel,而沒有相依性 所以把他的處理作的寬,效果就可以達到了 而他的data throughout,通常還比處理器要高得多 |
引用:
那就讓K8跑3.4G來看看效能有多嚇人吧 一定是宇宙無敵超級CPU |
引用:
事實上這樣也沒有什麼比較意義,不同的架構有不同的優劣 K8跑到3.4ghz會很快,問題是他的設計上本來就不如P4跑得高 90nm+SOI+Low-K+...的K8會跑多快,大家才會很有興趣 因為目前90nm的Prescott表現不如預期,大家等看K8吧 Intel同樣90nm的Dothan就相當成功,不但熱量低 Die Size更是小,2mb L2的Dothan不到1mb L2的K8一半大 這也是說良率相仿的話,Dothan的成本應該只有K8的一半 這結論當然有點籠統,但是也可以知道Dothan有機會相當成功 即使目前Dothan-或稱第二代Centrino賣的並不好 不過那是因為平台尚未成熟,之前NB廠也囤太多Banias了 所以Dothan的核心導入桌上平台,事實上是有可能的 |
引用:
來個雙通道1066FSB的Dothan吧,不過浮點運算應該還是會輸K8啦。 而且看起來Dothan的時脈要拉到跟K8一樣,好像還要加把勁,目前Dothan才準備出2.13G(770),K8已經準備出2.6GHz了(FX55)。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現在的Dothan還是for NB啦,希望for DT的版本能夠急速拉高外頻與時脈,反正桌上型有巨型散熱器與500W+的POWER可以伺候它。 |
引用:
Dothan導入桌上的話,靠system bus跟memory bus的提高 即使在時脈相同的狀況,效能應該都可以明顯提升不少 他還有一個優勢,就是die size非常的小 導入桌上的話,L2快取他可以再減小,一個1mb快取的Dothan die size恐怕不到一個1mb快取130nm的K8的1/3大吧 amd應該盡快導入90nm,減少產品的成本差異 不過K8的良率本季已經大幅提昇,應該可以大量供貨了 目前倒是x86 server上有些變化,windows下面還好 但是Linux下,新的compiler下,Opteron比Xeon快很多 這對Server廠商來說,是不容易交代的 |
引用:
我也沒認為P4轉檔無敵 想說的也只是FX-53 vs P4EE 3.4G (167.6-165.6)/167.6 * 100% = 1.2%這樣的差距說是大勝實在有點誇張 To 33totoro33 我說架構不同,不要只比較時脈是因為這已經被說到爛了 K8是管線效率好,但是跑不了像P4那麼高的時脈 P4是管線效率差,所以才有可能、也需要跑高時脈來彌補 並沒有說同等級的不能拿來比 我兩種CPU都用過,所以我可以跟你講,兩種都是非常好且快的CPU 在現階段實際使用軟體時根本感覺不出兩者的差別 不過我個人在硬體討論上比較不能接受讓我感覺特別偏向某一方的言論 看到不免要回一下 |
引用:
如果你把 L3 和 L1 相提並論,那就大錯特錯了。 AMD 系列之所以能以低時脈打 Intel 的高時脈,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 L1 cache 遠比 P4 大,不然你以為時脈低效能高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 Intel 的 Pentium M 在沒有改變太多架構的情況下,把 L1 加大(雖然 L2 也加大了,但我們在 P4 EE, P4 E 上看到 L2, L3 的增大對效能的增加並不是說非常顯著),也馬上在低時脈顯現強大的效能。 有關 L1, L2(or L3) 之間的差別,在此我不想再累述,有興趣的可以用 google 找找相關資料。大家都在談時脈和 L2, L3 的大小,卻忽略了 L1 比起 L2, L3 還重要多了! |
引用:
你這裡講怪怪的,管線效率和 compiler 有很大的關係吧。也就是指令順序對管線的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一個最佳化過的 compiler 和沒有最佳化的效能可以差好幾倍。你把軟體層次的東西拿來比硬體,似乎不太恰當。 現在的 CPU 架構(Intel & AMD), L1 是 designed in core, 接在 pipeline 之後,對 L1 的 access 有極低的 latency, 因此 access time 也遠比 L2, L3 來得快得多。這也是 L1 大小對效能影響極大的原因。當然 designed in core 的 L1 愈大,會使得時脈提升愈不易。 |
引用:
我指的是pipeline的stage數 Intel藉由加大stage數來提高時脈 Northwood是20、Prescott是30 K8是多少我忘了 |
引用:
Athlon 64: 12 Athlon XP: 10 Dothan: 12 Banias: 10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7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