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分享]有用、想用SATA的人都進來看一下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594770)

巧克力酥片 2006-02-25 09:25 AM

引用:
作者adelies
傳輸介面快可讓每筆資料的傳輸越快傳完。光看頻寬,很容易忽略這點。

也就是說,目前的SATA及SATA II還是對效能有所幫助就是了 :confused:

eric625 2006-02-25 09:49 AM

小弟主機版是845晶片,當初也是想買sata2 hd,搭配sata or sata2介面卡,
不過看到一張卡大概可以買到一張低階主機板就放棄了。
目前看起來除非全部使用新架構才可以看出差異外,
其它的解決方案只是隔靴搔癢。
不過說真的,若真的要用raid才可以發揮效用,
除了版上的玩家,一般人可能興趣不大~
況且現階段小弟覺得只要是用P4等級的系統差異並不會太大!


引用:
作者巧克力酥片
也就是說,目前的SATA及SATA II還是對效能有所幫助就是了 :confused:

哞哞 Sonic Ron 2006-02-25 11:30 AM

引用:
作者adelies
傳輸介面快可讓每筆資料的傳輸越快傳完。光看頻寬,很容易忽略這點。

錯誤不正確,哞稍作糾正。

較快的傳輸介面並不會讓每筆資料越快傳完,如下舉例:

650MB的檔案由A磁碟傳送到B磁碟,傳輸介面為300MB/s,A磁碟讀取速度為70MB/s,B磁碟寫入速度為50MB/s,此時總傳輸時間是以B磁碟為主要決定因素,故其傳輸時間約需13秒。

換個生活化的方式舉例,一台March汽車極速可跑時速150公里,在限速40公里的市區內只可跑時速40公里,到了限速110公里的國道上可上時速110公里,到了限速150公里的公路上可跑時速150公里,但換到無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其最快速度仍舊是時速150公里。

那麼較高的傳輸速率介面有何用處?其主要就在於多台裝置同步運行時不會因為過低的限制而影響了傳輸效率(如Raid 0),如電腦上有兩顆平均傳輸速度達80MB/s的硬碟同時運行,若此時使用的介面為ATA-100,其最大傳輸效能就會侷限在ATA-100上,介面速度一直推陳出新使其保持倍數於裝置速度的原因,除了促進銷售外,主要就在於將多裝置同步運作時的限制降到最低以達到最高效能。

若為單顆磁碟的系統上,由PATA-100換成SATA並因此不會變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將PATA硬碟接上SATA轉接器做交叉測試),大多數的人會感覺換了SATA硬碟後效能變好的原因主要是在於新硬碟的效能增加之故,如梭魚4(外圈約40MB/s、內圈約20MB/s)換成梭魚9(NCQ指令下,外圈約78MB/s、內圈約40MB/s)的差異。唯一的特例是PATA與支援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的SATA-II下,即使是相同廠牌、型號,但不同介面的硬碟機,是會因為NCQ指令之故,而使其支援NCQ者會有些許的效能提升,但這與介面速度並無關係。

lksbgfhgdxcfghs 2006-02-25 12:00 PM

瓶頸應該是出現在硬碟讀寫頭的速度
目前要突破這個速度
不管是IDE 或SATA 都需要RAID0
否則就直接換 iRAM

konami456 2006-02-25 12:57 PM

..................................刪

zoological_jun 2006-03-10 05:20 AM

用了都用了!反正介面新規格主導権永遠是大廠在搞的!消費者要不要用就是看個人!基本上可以說是被牽著鼻子走!

konami456 2006-03-10 10:44 AM

現在硬碟速度主要是卡在自身的物理限制(時速最高只能飆到70公里的老爺車)
就算介面規格開再大(速限100甚或3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還是只能跑出老爺車的速度

這幾年硬碟速度提升只能靠轉速(再來萬轉以上溫度和價格..)和提升單碟磁區密度
所以要看得出IDE和SATA的速度差別,可能得等到磁碟技術進步到磁區密度加倍吧

fred7324 2006-03-10 11:03 AM

算了 至少排線比較細小 對於 主機內的散熱有多少幫助 只差那100~200 算施捨給那些愛錢的吧
((PS:我有在玩散熱改裝啦))

adelies 2006-03-10 12:30 PM

引用:
作者哞哞 Sonic Ron
錯誤不正確,哞稍作糾正。

較快的傳輸介面並不會讓每筆資料越快傳完,如下舉例:

650MB的檔案由A磁碟傳送到B磁碟,傳輸介面為300MB/s,A磁碟讀取速度為70MB/s,B磁碟寫入速度為50MB/s,此時總傳輸時間是以B磁碟為主要決定因素,故其傳輸時間約需13秒。

換個生活化的方式舉例,一台March汽車極速可跑時速150公里,在限速40公里的市區內只可跑時速40公里,到了限速110公里的國道上可上時速110公里,到了限速150公里的公路上可跑時速150公里,但換到無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其最快速度仍舊是時速150公里。

那麼較高的傳輸速率介面有何用處?其主要就在於多台裝置同步運行時不會因為過低的限制而影響了傳輸效率(如Raid 0),如電腦上有兩顆平均傳輸速度達80MB/s的硬碟同時運行,若此時使用的介面為ATA-100,其最大傳輸效能就會侷限在ATA-100上,介面速度一直推陳出新使其保持倍數於裝置速度的原因,除了...

您又掉入頻寬的數據了。

"每筆資料" 代表的是連性性的一串資料,全部的總資料會被拆為一筆筆來傳。各筆 "之間" 可能因為來源資料量沒有那樣密集而有空閒的時間,但每筆資料的確可由傳輸速度的快慢而決定其所花的傳輸時間。

f1HANS 2006-03-15 02:14 PM

我還裝兩顆呢.................怎麼辦呢?.........
認了.................!@#$%^&*()_+|}{poiuytrewq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30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