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數位攝影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32)
- - 請問數位相機的相素,和沖洗出來的品質有關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60735)
|
---|
引用:
一般CCD每個像素只擷取一種顏色資訊 1600x1200的CCD R.B解析度只有800x600 G則是800x600x2 用這些資訊去湊成1600x1200的全彩圖 細節當然比不上R.B 1136x852 + G 1136x852x2的4MP CCD (不考慮CCD以外的其他因素) 以上不適用於Foveon's X3 sensor SIGMA SD9(3MP)的細節表現跟6MP的相機有拼... |
沖洗機也有差,qd21 vs frontier(fdi)
fdi穩贏的..... 我覺的畫素不是絕對因素,因我掃底片也才2MP多一點,洗出來的4*6照片dc拍的4mp得靠邊站.... 鏡頭好壞才是重點:) |
誰有看過SIGMA SD-9沖洗出來的照片?
在電腦上看的不算. |
引用:
您解釋的這些就叫做"機器處理的能力",還是"變數"!而您舉出的SIGMA SD9更印證了變數會影響結果..... 換個例子說明,300DPI就是300DPI,不會因為您是用1000DPI去模擬的,您的300DPI就比別的強!....事實上,高畫素經過計算來模擬低畫素的過程,反而有"失真"的可能,例如用3X3的9個小方格,您很容易把中心方格定出來,但如果是4x4的16個小方格,中心方格要不放大就是偏移....結果就是失真....這也是為什麼用高解析的電腦螢幕來看電視的時候,卻沒有比用低解析電視機來得清楚的原因! |
我想表達的是:
一般2MP CCD並無法擷取完整1600x1200全彩影像 各Channel不足的部分是以內插方式產生 因此雖然同樣輸出1600x1200 2MP相機的資訊量還是少於更高像素的相機 好比VCD與DVD即使同樣以1024x768播放 還是可以明顯分辨DVD的畫質較佳 SIGMA SD9之所以例外 是因為它使用了與以往CCD不同的技術 單一像素即可擷取3種顏色(不用內插) 它輸出雖然僅3.43MP 實際上的資訊量卻相當於一般CCD的10.3MP 這也是影像特別銳利的原因 |
引用:
別急啦!我沒有反駁您的敘述:p ,事實上我們說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而已....是有些數位照相機無法擷取完整1600x1200全彩影像而用內插方式產生,但也未必是全部....但我要說的重點是在,影像並不完全決定在畫素,只要空氣好,光線足,反差又不太大的情況,用一台V8拍出來的畫面會好過拍攝環境惡劣下高級攝影機得到的畫面......在Video是這樣,在PHOTO更是如此....為什麼電影工業在好萊塢發展,而不是在人文薈萃藝術重心的紐約,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環境也只是其中一環,其他如前所說的鏡頭,光圈....乃至於拍攝者的工夫,都決定畫面好壞! |
引用:
所以說,如果你是使用高畫素(4MP以上)的相機,但是要洗成小張的相片(4x6),就需要設定畫素,使其不超過4x6,300dpi的範圍,不然的話即使你是使用高畫素的原始檔送印但是經過計算後模擬(併點)的低畫素相片,反而會有失真的可能,jeanny的意思是這樣子嗎?? |
CCD的像素是固定的
即使設定較低的解析度 內部仍是擷取最大解析度後 再處理成您要的解析度 |
轉載一篇dciew網友k.k2001 的文章:
數位輸出機器光學解析度-----一英吋300dpi-----一英吋500dpi 規格(實際尺寸英吋)---------至少需要像素 2"*3"(2.5*3.5)-------------750*1050=79萬----1250*1750=218萬 3"*5"(3.5*5)--------------1050*1500=157萬---1750*2500=437萬 4"*6"(4*6)----------------1200*1800=216萬---2000*3000=600萬 5*7-----------------------1500*2100=315萬 6*8-----------------------1800*2400=432萬 8*10----------------------2400*3000=720萬 10*12---------------------3000*3600=1080萬(約135mm/100度的畫質) 銀幕或網頁要用為: 300*400=12萬 400*600=24萬 600*800=48萬 1024*768=78萬 1200*1024=122萬 1600*1200=192萬 1920*1440=276萬 2000*1500=300萬 打個比方 如是整個畫面只拍大大一個人臉,以150dpi印放相片也感覺不會粗,因為如此單一主題是看整個畫面而不是看局部 (4*6-150dpi為54萬) 如是團体照是10個人以上就真的有問題了,因為放4*6吋的相片以150dpi不足夠相片細部的完全表現(完全表現約為300dpi)造成模糊狀或鋸齒狀,而10人團体照一般人常會靠近看相片以看清礎照片上每個人的臉,如此就算200dpi也真不夠用了(4*6-200dpi為96萬畫素) 至於為何熱昇華和相紙印放以300dpi左右為主,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眼力對圖片的細部感覺大約300dpi以上就看不大出點了, 不過和傳統相片比較還是差一點,數位輸出能有2301HRCRT的500dpi加上FRONTIER雷射色彩在加上QD21的強大功能就更完美了 如是整個畫面只拍大大一個人臉,300萬畫素放個40吋相片也感覺不會粗,因為如此單一主題是看大都是遠看整個畫面而較少近看局部 如是團体照100個人以上就真的有問題了,因為放12吋以上的相片600萬畫素CCD不足夠造成相片細部模糊狀或鋸齒狀,而100人團体照一般人常會靠近看相片以看清礎照片上每個人的臉,如此600萬CCD就真不夠用了 一般相片和圖檔比例不相等大多沖洗都有可能會切掉部分景物 大多加洗時可要求全圖洗出不成比例留白就ok |
引用:
用畫面來解釋好了: 這是用PHOTOSHOP導覽器的縮放功能模擬出來的,在同一個視窗解析(1024x768)下縮放的結果... 原尺寸 ![]() 縮小至75%,可以發現鰭片有奇怪的鋸齒狀...這是因為在縮小的運算造成的... ![]() 縮小至66%,鰭片換成另一種鋸齒狀..... ![]() 縮小至50%,剛好可以除盡,因此鰭片形狀幾乎回到原狀,又比較清晰了.... ![]() 弄成49%...奇怪的十字斑出現 ! ![]() 也許上面的方式未必完全符合數位相機增減解析的計算方式,但請參考之!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4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