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0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00
|
[分享]SiS760小測(圖小多)
嘿嘿...小弟又來囉~~~
繼上次的755之後,這次換成760啦~~~ 而且還是有LFB(Local Frame Buffer)的唷... 配備: CPU:AMD K8 3200+ MB: SiS760 RAM:Winbond 512MB(Double Side) CH-5 HD:Maxtor 40G 不囉唆,看圖吧... 首先來個未超頻前的3DMarks2001和Sandra2004 ![]() ![]() 順便來個scope的量測吧... ps.量測點為Clock gen的output,所以波形有點醜~~~ [SATA] ![]() [CPU] ![]() [AGP] ![]() 接下來小超到220...並且調整記憶體參數... ps.記憶體參數最佳化時,Sandra2004不太能跑,所以小弟小超至225... ![]() ![]() 嗯嗯,重點來了...又是scope的圖... 證明760可以跑非同步,也就是所謂的定頻唷~~~ [CPU] 220 ![]() [AGP] ![]() [SATA] ![]() 其他的地方基本上760和755是一樣的...小弟就省略囉... 謝謝收看啦~~~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12,393
|
關於Local Frame Buffer 技術
![]() LFB全名為“Local Frame Buffer”,目前只有SiS將其應用在Athlon 64平臺的整合型主機板設計中。從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在AMD Athlon 64平臺整合型晶片中採用UMA分享系統記憶體方式跟採用LFB技術的差異。左圖是使用UMA的方式,繪圖核心必須要通過處理器,才能存取要分享的記憶體空間;至於右圖所示的LFB形式,則是提供繪圖核心獨立的記憶體以及獨立的控制功能,不需要去分享系統記憶體,讓兩邊各司其職,有效提升3D性能。LFB的做法是將64MB DDR繪圖記憶體內建在主機板上,採用LFB設計的主機板並不需要將AGP插槽捨棄,對於主機板日後的升級,仍有相當的空間。通過專業硬體網站實際的測試,採用LFB架構的3D性能,比採用UMA型式的性能高出一倍。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臺屬釣魚台群島小強控股公司
文章: 454
|
引用:
Intel i810 SiS Socket 7 時代就這樣玩了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0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00
|
嗯嗯~~~不過其實雖然有這樣的技術~~~
但畢竟小弟覺得實用性尚可~~~ 雖然效能上有增加...可是cost太高... 很少廠商願意這麼做... 所以小弟覺得這搞不好是宣示性的意味比較大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