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clee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1,676
引用:
作者越前屋兵介
今生沒妻子,不是前世沒人欠你恩,是前世欠你恩的人今世不報前世恩,或是你沒接受他報的恩

你如何得知?

用猜的嗎?

不確定的事,你相信就好
     
      
舊 2021-05-08, 03:19 P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clee離線中  
人肉插騷包
New Member
 
人肉插騷包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8
您的住址: 頂太瘋
文章: 9
就標題來說

對於無知無覺得人來說 這一點用處都沒有

對於後知後覺以上的人來說 這就跟不吃飯會餓一樣 是廢話
 
舊 2021-05-08, 03:32 P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人肉插騷包離線中  
okx
Power Member
 
okx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04
您的住址: 永 禾口
文章: 620
引用:
作者小吳
釋迦牟尼佛 : “我沒有說過這幾句話。”

==============================以下文長~僅供參考~或只看變體字附近==========================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
引用: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若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無疑惑者,當知是人於現身中,決定獲得四種辯才,
所謂捷疾辯才、廣大辯才、甚深辯才、無盡辯才,於諸眾生心常護念,隨所修行欲毀壞者,皆能覺悟令無毀壞。」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汝於斯義能善分別,如布施者獲大財富,持禁戒者決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經典者,現得辯才必無虛妄。
如日光出能除諸暝,亦如菩薩坐菩提座成等正覺決定無疑,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現得辯才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現身中欲求辯才,當於此經心生信樂,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勿生疑惑。」

爾時無垢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佛涅槃後於此法門心無疑惑,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我當攝受加其辯才。」

爾時天魔波旬愁憂苦惱悲涕流淚來詣佛所,而白佛言:「
如來昔證無上菩提,我於爾時已懷憂惱。復於今者說此法門,倍生大苦如中毒箭。
若諸眾生聞是經典,決定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虛。
如來、應、正等覺能令一切諸苦眾生咸得安樂,願垂哀愍與大慈悲,不於此經加威護念,令我安隱憂苦皆除。」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勿懷憂惱。我於此法不作加護,諸眾生等亦不涅槃。」
天魔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踊躍憂惱悉除,即於佛前忽然不現。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前白佛言:「如來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於此法不作加護?」

佛言:「文殊師利!以無加護加護此法,是故為彼說如是言。
以一切法平等實際,皆歸真如同於法界,離諸言說不二相故,無有加護。
以我如是誠實之言無有虛妄,能令此經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阿難言:「此經名為『普入不思議法門』,若能受持如是經典,則為受持八萬四千法門等無差別。

何以故?我於此經善通達已,方能為彼諸眾生等演說八萬四千法門。是故阿難!汝於此法當善護持,讀誦流通無令忘失。」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 卷7
引用:
...爾時,虛空藏菩薩告眾菩薩言:「諸仁者頗能宣說超越諸魔之法門耶?各隨所樂說之。」
時彼會中有菩薩名曰山王,作如是言:「若有求離魔之境界,是墮魔界。
若知一切境界皆是佛界無有魔界,是人則名隨佛境界。
入佛境者尚不見有佛之境界,況餘境界。菩薩由此超越魔道,是故名為超魔法門。」

寶吉祥菩薩曰:「心緣慮者為魔境界,若復於法無所緣慮,知一切法皆無所得,則獲無阿賴耶。彼何有魔之所為作?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手菩薩曰:「若有執著則墮魔境,若不取著則無諍競,與一與二不共心俱,何況諸魔。若菩薩證此不俱法門,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勇菩薩曰:「若墮空有是為有諍,以有諍故,則住魔境。
若不墮空有,隨順相識而無所轉,住無相際,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思惟菩薩曰:「如來說一切妄想煩惱,如光影如影像,不轉非不轉,不來、不去、不住內外,若如是知者,
則於分別煩惱不起,於分別煩惱不滅,則斷遍計,超於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藏菩薩曰:「若有染不染則有愛憎;以有愛憎則墮魔行;若離憎愛名住平等;
若住平等則於諸法種種相離;離諸相故平等思惟,得是平等名超魔境。是名菩薩超魔法門。」

離寶菩薩曰:「起於我者則為魔業。若我清淨何有魔為?所以者何?
由我淨故煩惱清淨,煩惱淨故一切法清淨,由一切法淨故虛空清淨,住是虛空清淨法者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法王菩薩曰:「譬如大王得灌頂已,有大營從無所怖畏,得灌頂菩薩亦復如是,以眾法寶而為眷屬,於一切魔無有怖畏。
所以者何?彼灌頂位,滿足一切無量佛法法寶眷屬,能持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若菩薩住如是心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山相擊王菩薩曰:「譬如有孔隙處風入其中,搖動於物有往來相。菩薩亦爾,若心有間隙心則搖動,以搖動故魔則得便;
是故菩薩守護於心不令間隙。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以相圓滿故則空性圓滿;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喜見菩薩曰:「於諸見中,見佛、見法是為最勝。此中見佛者不以色見,不以受、想、行、識見。
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是真見佛。
見法者,於一切法離於作意,不見文字、不生貪著,是真見法。
以見佛、見法得成就故,能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帝網菩薩曰:「起念思惟名為魔業,菩薩於彼因緣,若有動念思惟,不如理作意,皆是魔作。
若不動、不念,不起思惟、不生於觸,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功德王光明菩薩曰:「若有對治則為魔業,若無對治即為法界,一切諸法皆順法界,若入法界則無魔界。
所以者何?離於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無有少異,菩薩解此則入一道超於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香象菩薩曰:「無力者魔得其便,有力者魔不得便。無力者謂於三解脫門聞生驚怖,有力者於三解脫門聞不驚怖。何以故?
若證解脫則不驚怖,通達此者不生驚怖,善修行者亦不驚怖,無驚怖故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慈氏菩薩曰:「猶如大海同一醎味,佛法智海同一法味,亦復如是。
若佛、若法,悉皆平等空無相願,不生不起一相平等一味平等;
若菩薩了知一味相者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虛空藏菩薩曰:「仁者!譬如虛空超過一切所有境界,亦無眼、耳、鼻、舌、身、意。菩薩如是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猶如虛空,
等身、口、意入智光明,若得智光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曰:「仁者!汝等所說悉是魔境。何以故?
施設文字皆為魔業,乃至佛語猶為魔業。無有言說,離諸文字,魔無能為。
若無施設即無我見及文字見,以無我故,則於諸法無有損益,如是入者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

維摩詰所說經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下文引 玅境長老釋:
引用:
這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沒有見、也沒有不見的,「是為入不二法門」。
辛二、諸菩薩問文殊說不二法門(分二科) 壬一、結前生後以為問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一共是分三段,頭一段是「維摩居士問、諸菩薩說不二法門」,這一大科說完 了;
現在是第二科。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每一位都說不二法門完了,這是結束前文。
「問文殊師利」,諸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我們都說完了, 請您老人家也說,怎麼叫做不二法門?
這第二科,這是諸菩薩問。下面「文殊菩薩 隨問以為答」。

壬二、隨問以為答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 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回答這個問題:如我的看法、我個人的意見。這佛菩薩說話有三個不同:
一個是隨順你的意思說話,佛菩薩有這種能力;
第二個,佛菩薩按照自己的意思說話,不隨順你的意思,那麼這是第二;
第三,佛菩薩也能夠隨順你、又能隨順 自己說話,所以有這三種不同。

現在這上面,「如我意者」,就是我不隨順你們的意思;我個人的意思,隨自意來說明這個道理。
意思就是:你們各位說的不二法門都好,都說的是不二法門,但是我的意思不同!

「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寂滅相,寂滅相裡面沒有文字的,沒有文字就不能言、也不能說, 也不能示、也不能識,離諸問答,這是入不二法門。

這樣子解釋。 我們先解釋「言、說、示、識」。
這個「言」,就是你說話的時候也有文字,有 能詮顯第一義諦的文字,有文字,那麼叫做言。

這個「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 個言它能詮顯不二法門,就叫做說。
能詮顯的叫做「言」,而這個言能詮顯第一義諦,就叫做「說」。
這麼講,這是一個言、一個說。這兩方面,這個「言」和「說」, 都指能說法的人,叫做言、說。

這個「示」和「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法的人用這樣的法語來開導眾生, 那麼叫做「示」。
這個「識」,就是對方悟解了,對方領解了、明白了你這個道理, 這叫做「識」。

現在文殊菩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第一義諦是沒有文字的,沒有文字就是不能言說;
你也不能聽,也不能示給你、告訴你,不能;不能用文字來告訴你, 你也沒有辦法假藉文字去明白這件事,沒辦法的。

所以,「於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有這文字的時候,你可以問,對方也可以回答,有問有答;
現在沒有文字,不能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這就是入不二法門,這樣說。

那麼這和前面那些菩薩不同的地方,就是前面的三十一位菩薩(文殊菩薩是第三十二,維摩居士是第三十三),
那三十一位菩薩,是由「二」入「不二」,由二入不二,用言說表達這個勝義諦,然後你要經過修行,入不二法門。
那這就是,他沒有說這個不二法門離言說相,沒有這句話,可少數有幾位菩薩也提到這件事,不過大概就是這樣講。

現在文殊菩薩說,就是直接就悟入第一義諦。這個地方有一點差別,什麼事情呢?
就是沒有入聖位的人,就是在凡夫的時候,你來到佛法裡面來, 就是要有一個方便(前方便),
要有前方便你去學習,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你就是要由「二」入於「不二」,要這樣子,就由「有所得」而入於「無所得」,
就是這樣境界,那麼這是由「凡」而「聖」,是這樣意思。

若是完全沒有前方便,「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這是什麼?
這是已經入聖道的菩薩。已經入聖道的菩薩,他這個正念一提起來,就入於第一義諦,就這樣子向前進;
他不假藉語言文字的,這是離言說相的,不假藉這個事情。

這可見我們沒得聖道的人,如果你只是修奢摩他,這是不能得聖道,你不能得聖道的。
我們沒得聖道的人、這個有所得的心很強的人,我們心裡面學習奢摩他的定的時候,定裡面沒有慧、沒有智慧;
只是定,定裡沒有智慧;你要另外學習毘缽舍那,這時候才有智慧。
若是已經得入不二法門的聖人,他 心裡面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定也有慧,那和凡夫不同,和凡夫可不一樣了。

所以文殊菩薩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麼這看出來,前三十一位菩薩都是言說,都是有言、有說, 有示、有識,以此為方便,入不二法門,都是這樣。

現在文殊菩薩把這個方便取消了,就直接就是不二法門!
那麼這也和前面有點不同。這是第二段,下面第三段。

辛三、維摩默然無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 二法門?」

這是第三科: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入不二法門。
那麼先文殊菩薩問,後邊維摩居士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我們這是一共三十二位菩薩,每一位菩薩都自己宣說了他入不二法門的經過。

「仁者當說」:最後,「仁者當說」,你應該說了。「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怎麼樣才是菩薩證入第一義諦的法門呢?這樣子問。

下面第二科:維摩居士回答: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這時候維摩詰居士「默然」不說話,就是這樣子。
文殊菩薩由諸菩薩問的時候, 文殊菩薩是有說話,有說話的;
但是現在維摩詰居士,得到了文殊菩薩的問的時候, 他不支聲,「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前面三十二位菩薩,都是用言語去講這個不二法門;
現在維摩居士默然無言, 當然這時候文殊菩薩應該也就是明白這個意思,文殊菩薩也可以不支聲,但是文殊菩薩還是說話了,那就是要表示一下,給這個鈍根人告訴他,維摩居士默然無言就是入不二法門。
是這個意思。

「善哉!善哉!」是特別地讚歎又讚歎維摩居士的殊勝。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三十一菩薩有文字語言;乃至文殊菩薩以言遣言入不二法門;
最後沒有文字語言,完全沒有聲音。這樣子,「是真入不二法門」,這是真入不二法門。
這表示是什麼意思呢?是用無分別智能夠證入勝義諦。
用這個語言文字去入不二法門,實在是個方便!
我們凡夫若是學習不二法門,先要有語言文字,而後加以學習,成就了無分別智,然後證入不二法門;
語言文字,然後成就無分別智、證入第一義諦,這樣的次第。
這樣說呢,你能成就無分別智,你要假藉語言文字為前方便──沒有這個語言文字的時候,你還不能夠得無分別智;
不能得無分別智,你就 不能證入不二法門。
所以這是兩個階級:語言文字的學習,然後成就無分別智、證 入第一義諦。

如果你有語言文字了,你不學習無分別智,這個語言文字它不能證入第一義 諦,它不能,是不能的。
但是我們沒有入聖道的人,需要有個前方便,就是語言文字,然後學習無分別智成功了、證入第一義諦。
所以這個語言文字,和無分別智來對比的時候,真實地證入第一義諦是無分別智,而不是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和第一義諦隔了一層,就是稍微疏遠了一點;這個無分別智證入第一義諦是特別親近的。
所以這個語言文字,和無分別智來說,這無分別智證入第一義諦,是真入不二法門。
所以,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但是若是我們凡夫,語言文字還是很重要!你沒有語言文字,你沒有辦法成就 無分別智,所以語言文字對我們來說,它也是有功勞,它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但是 它不能直接證入第一義諦,它不能,要通過無分別智,這樣意思。
所以文殊菩薩說: 言說不能夠證入第一義諦,要「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才能入不 二法門

那麼維摩居士正好,沒有這些言說、沒有這些語言文字,默然無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是這樣意思。

這是分這麼三個形相:三十一位菩薩算一類,就是用語言文字來表示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而沒有說不二法門是沒有語言文字,沒有這麼說;

文殊菩薩是說, 入不二法門是「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的,但是還是有言,還有言說言於不二 法門;

現在維摩居士無言、無說,無言於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有點差別。

庚三、聞品得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這一品,「聞品得益」。一共三十三位菩薩說不二法門,當時法會大眾裡面,有五千位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就是聽這麼多的菩薩說不二法門,他們就證入不二 法門了。

什麼叫做「皆入不二法門」?就是得無生法忍!
就是成就無分別智、證入 第一義諦了,叫無生法忍。

這是初歡喜地得無生法忍,也可以這麼說。
當然若說是第八地菩薩任運地成就無生法忍,這也應該包括在內,就是法會大眾有五千位菩薩由凡而聖、入無生法忍;
其中有的菩薩是已經得入無生法忍了,但是他是第七地, 現在由第七地入第八地,那麼也叫做得無生法忍。
現在這裡統而言之,「說是入不二法門品」的時候,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說法這件事,前面三十一位菩薩都是言說;
文殊菩薩也是說這樣子入真不二法門,還是用言說;

維摩詰居士無言說入不二法門。這裡面的情形,我們讀《中觀論》 的時候,「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
為眾生說這是世 俗諦、這是勝義諦;都可以言說,世俗諦也可以言說,勝義諦也是可以言說的。
但是我們若讀《顯揚聖教論》,《顯揚聖教論》它那上說二諦的時候,世俗諦是有語言 文字的,心裡面可以思惟分別的,是可以言說;
勝義諦是離言說,就不可以說了, 這是一種說法。

第三個說法,世俗諦和勝義諦都不可以言說:
我們讀《瑜伽師地論》, 它那上說(唯識宗的說法),遍計執是有言說的,依他起和勝義諦(圓成實)沒有言說;

依他起是世俗諦,圓成實性是勝義諦,這二諦都不可以言說。這是有這三種說法:
一個是二諦都可以言說;
一個都不可以言說;
一個世俗諦可以言說、勝義諦 不可以言說,這三種不同,有三種不同的。

現在這裡,若按維摩居士這個,就是完 全是離言說相的。

這是把〈入不二法門品〉講完了。
這個〈入不二法門品〉,我們若是讀這個文,應該是明白了修止觀是怎麼回事情。

修止觀是怎麼回事?就是由世俗諦到第一義諦去,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人日常生活都是在世俗諦裡活動、就是有所得的境界裡活動,修止觀的時候幹什麼呢?
就 是破這個有所得!你這個有所得的執著,也就是所謂虛妄分別,破了這個,就入第一義諦了,就是入不二法門了,是這樣子。

我曾經說過很多遍,就是我們認為:「我心裡面有了貪心了、有了瞋心了,啊, 我心裡不清淨、有煩惱了」,
是的,你這樣子反省自己是對的,但是這還不是一個 根本的,就是我們心裡面沒有起貪心、沒有起瞋心,心裡面好像沒有什麼事,
這也是在煩惱裡邊,你是在有所得的境界裡面活動嘛。
我們修止觀,從世俗諦到第一義 諦去,破這個有所得,當然是要破我們的貪心和瞋心,
但是主要的是破你不貪不瞋 的時候那個有所得,也要破掉,也是要破的。

你破掉了那個有所得,你才是聖人!
說是平常我用功修行,我能使令這個心也不貪、也不瞋,當然很好,你已經算是有一點進步,但是還不是聖人;
你要破除沒有貪沒有瞋、而還是有所得的那個分別心 要去掉才可以,才可以的。


玅境長老主講 維摩詰經禪三十五 01 - YouTube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講記 後輯(唯識義) - 玅境長老 | 七葉佛教書舍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底下說信的相貌和得到的好處。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過去曾在無量千萬佛所栽培過善根的人,聽聞這樣的章句,乃至能一念生淨信的功德是很大很大的,更何況能生多念淨信了。
所以「一念生淨信」是說學習般若法門生了歡喜心,從歡喜心發生清淨的信心,通達一切法是緣起而又是畢竟空,
這就名為「淨信」,也就是無所得的信心。
相對有所得來說,無所得是淨信,所以有所得的信心,不能稱之為淨信。
能通達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而還有因有果,由無相因得無相果而又無所得,能度化眾生而無所度,修六度萬行而又無所修;
能相信這不可思議的法門,這樣就是一念淨信。

從最少的一念淨信來說,有什麼好處呢?「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因為這個人對於般若法門有信樂心、歡喜心,能為佛所護念。

經論上說:信為欲依--若真實有信心一定會有意願成就這件事。
譬如:相信做生意會發財,所以才做生意,如果認為不能發財,那就不做了。
所以,信很重要。這個人能夠聞思修般若法門,真實有這樣的信,他是決定得無上菩提的,就不是平常人了!
第一樣功德就是為諸佛如來「悉知悉見」,就是佛關心他、護念他了。
「知」是知此人的受想行識,「見」是見此人的行住坐臥身相往來,不論是拜佛、背《金剛經》、修止觀,佛完全都注意了,佛也會加持。
用我們的話說就是「為佛所關懷了」,佛若一關懷,這件事可就不可思議。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於般若法門生一念淨信的這個人,因為過去逢遇很多的佛,現在能夠持戒修福,能得佛護念;
他也一定能修行這無相的因,將來得無相的果,所以這個人有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的好處。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以下是廣釋淨信之義。
前面說生一念、多念的淨信,或長時期地修四念處、修般若無相的止觀,那麼內心的世界,究竟是什麼相貌呢?這底下解釋。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一念淨信也能得到佛的護念、能得如是無量福德?
因為相信般若法門的這個眾生具有這樣的聖德--心裡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因為修般若的緣起觀,觀察色受想行識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不可得,
不執著有我,知一切法都是因緣生起,因緣生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無我。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指「無我」;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指「無法」。前面無四相是「我空」,後兩句就是「法空」。

法空分兩句:一是無法相,第二是亦無非法相。

第一句「無法相」:色受想行識是法,若執著五蘊裡有個我,就成了「色、受、想、行、識、我」一共六個。
相信般若法門的人,能修我空觀,通達色受想行識裡並沒有我,成就我空;
又能進一步觀察色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寂、因緣有的;
因緣有就是虛誑、畢竟空,所以法相也不可得,這就是法空。

第二句「亦無非法相」:非法就是空相,無非法相就是空空,表示空也不可得。
不取我、不取法、也不取空,「我空、法空、空空」這是三空;
人空的空不可得,法空的空也不可得,心裡無所住,這是聖人的境界。

這可見一念淨信能達到這個程度!
不過這裡說得有點含蓄,應該包括從資糧位、加行位,乃至到聖位。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前邊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一個正確的淨信般若波羅蜜者的相貌。
這底下從相反方面說。

「何以故」:為什麼要無我相呢?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一般流轉生死的眾生,若取著在一切法之外有一真實性、主宰的東西,那就是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若執著有我,就會有貪、瞋各式各樣煩惱,生死大患就是從這裡開始,這個人是要流轉生死的。
所以現在相信般若波羅蜜的人,是順於涅槃,也就是逆生死流,所以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前面無人相就好了,法相為什麼也要空呢?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是還取著有真實的色受想行識的相、有一切法相,也就一定會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若有法執,我執也會隨逐;
因為在法上執著有真實性,那就是有「我」,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
若著法相,就是著我、人、眾生、壽者,那麼不著法相就是空相,空相不應該再空了嘛!為什麼也要無非法相呢?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執著空是真實的,那也還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
只要有所取著,就不能離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就是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不能夠了脫生死、轉凡成聖。

這樣說,法執和我執是畫等號了,有我執當然有法執,有法執也會有我執。
這和其它經論上說「聲聞緣覺斷我執而不斷法執,菩薩斷我執也斷法執」的說法,有一點差別。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是結勸我們要如法不要有執著,要無取、無所著。

「是故不應取法」:
我們學習般若法門的人,不要取著色受想行識等一切法。

「不應取非法」:
觀一切法空以後,對於空也不取著,應該要無分別住。
若有所取著,還是不能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能遠離也就不能解脫,所以不要取法,不要取非法。
因為法都應該棄捨了,何況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這裡就不提:不取著我、人、眾生、壽者。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底下引證,引《阿含經》的譬喻為證。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因為這樣的道理,佛在《阿含經》上常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諸比丘啊!
你們要知道,我所說的這些三十七道品、四念處的佛法,就像筏的譬喻一樣。
譬如有人為賊所追逐,害怕而逃跑,遇到河就用竹子組成筏,過河到彼岸後,就把筏棄捨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度生死河要用三十七道品的筏,等到過了煩惱生死河,到了涅槃彼岸時,這教法也要棄捨,何況不是三十七道品的非法,不合道理之行更應該棄捨。

法,是指佛所說修多羅、毘奈耶等教法;
非法,是指五逆十惡等惡事。佛說的教法是順於真理之跡,能隨順涅槃、第一義諦。
舊時代的道路是泥土路,走在上面會留下痕跡,順著足跡就能找到那個人。
佛說的教法蘊含佛所證悟的真理,從這教法上就可以找到佛所證悟的真理,所以是「跡」,
這是隨順佛所證悟的佛果之跡、聖道之跡。
等得到聖道後,還要把這教法棄捨,教法是隨順真理之跡尚且要棄捨,
何況是背真之行的非法,違背真理的事情更應該棄捨,其實在沒有學習佛法前,就應該棄捨了。

前面說在五蘊上執著有我,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也不可得;
這樣,可以說「我」是非法,「色受想行識」是法,法捨、非法也捨了。
這裡指教法也一樣要棄捨。
我們必須遵循佛的教法去學習,得到聞思的智慧後,還是要依教法修止觀,等得到無分別智時,是離一切名言相。
所有的教法都是名字,名字就是思議、分別;
所以無分別智成就的時候,教法就不存在,也就是棄捨了。
若能隨順教法學習,能得到無分別智,所以教法的功勞很大、功德很多;
但得到無分別智時還是要把它棄捨,何況其它非法罪過的事情呢!

學習佛法的次第是:
先以善捨惡,學習善法,棄捨一切惡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到最後善惡兩捨,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維摩詰經》上說:「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是指棄捨善、不善,入於無相際而得無生法忍;
和這裡的意思是相通的:
第一步,以善捨惡;
第二步,善惡兩捨,悟入聖道。

現在說「依法棄捨非法」,依學習一切法空,棄捨所有的「有」,我空、法也空;
而後「法、非法兩捨」,空有雙盡,有不取著,空也不取著,就得無生法忍了。

這是引《阿含經》中的佛語為證,說明言說法身的精要之義,指出言說法身的重要,
初開始非要遵循它不可,到最後又要棄捨,所以用筏來譬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戊二、欲得證得法身二 己一、欲得智相至得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曾經聽道源老法師說:《金剛經》很容易讀,但是不容易講,易讀而難講、易讀而難解。
我已經講過好多遍了,現在再講,我以為應該是容易,結果還是很難,感覺還是要用點心,的確是不容易講,當然這是我智慧不夠的關係。

現在這一段文是「欲得證得法身住處」,再進一步要成就證得法身。
前邊說菩薩欲得色身:因為感覺到佛陀的相好光明,非常殊勝,所以回向修學六波羅蜜的功德,願得佛相好光明的身相。
佛說:色身雖然相好光明,也都是虛妄、無常敗壞相,應該求佛的法身,那才是真實,所以有欲得法身住處。

法身有二種:智相至得法身、福相至得法身。也可開為如下三種:

第一、理性法身:即清淨法身,離妄的真理,就是諸法寂滅相的真如理性,名為法身。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一段,正好說明諸法寂滅相這樣的道理。

第二、智相法身:是指能證悟真如理性的無分別智慧,也就是所謂的報身。
若是清淨的理性,是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平等無差別境界,並非由修行所成就,是本來就有,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道理;
現在這智相法身智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清淨圓滿的智慧。這是要修行才能成就。

第三、福相法身:福德相也名之為法身,指我們受持讀誦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而成就的無量無邊福德。
比如在凡夫時,能夠發清淨的誠懇心學習金剛般若,也有清淨的動機為人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或者得無生法忍後乃至十地菩薩為人講解《金剛經》,因此而得的這些殊勝福德,可名之為福相法身。

在凡夫位聽聞《金剛經》,能這樣如理作意,隨順思惟,修學止觀,法隨法行;
或是自己學習,或為他人講解,所得的殊勝福德是能成就十地菩薩、無上菩提的一個因。
因為十地菩薩能分證清淨真如法身和智相法身,乃至到佛的境界究竟圓滿。
未入聖位的人,真如的清淨法身被無量無邊的惑業苦所隱伏,智相法身也沒成就,所以只能這樣學習佛法而得到無量的福德。
福德本身不可以名為法身,但以能為法身做因緣,故名為法身。這等於就是借光的意思。

這樣說,福相的法身最淺,進一步才是智相法身、清淨法身。
這一段文的要義是說明:
欲得智相法身也應該以第一義諦為住處,而這要有般若波羅蜜,才能夠成就。
佛為度化生死凡夫眾生而設權計,所現的是應化身。
佛教導初發心的菩薩不要求色身(佛的應化身),而要求佛的法身、智相身。
但是,要求智相身,還得先學習般若波羅蜜見第一義諦。

佛招呼須菩提!「於意云何」:
你的心裡怎樣想法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先問:佛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成就無上菩提了嗎?
再問:佛得無上菩提以後,就是轉法輪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說法了嗎?
這包含兩種智慧:
得無上菩提是自己修證因圓果滿,是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為一切眾生說法是指後得無分別智。或說是如理智與如量智,自利和利益一切眾生。
本來,佛得無上菩提及為一切眾生說法,這是事實,但是佛還從這兩方面問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聽到佛提出這兩個問題,心裡有多少不決定,所以說「如我解佛所說義」:
指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不可思議境界,不是我能夠真實了解的。
但是,阿羅漢可也覺悟無為的理性,不是平常人了,所以用所成就的智慧比量推論,來回答佛所提出的問題,
如我所理解的大概是這樣:「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定就是決定而不可改變。怎麼是決定、怎麼是不決定?
決定就是非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不決定。
譬如聲音,由各種不同的因緣和合而發出的聲音,這是因緣生法,若因緣不同發出來的聲音也不一樣。
例如:某甲發出的聲音和某乙、某丙都不一樣。這什麼原因?
就是發音的因緣、組織不一樣,所以發出的音聲就不同。
如果這音聲不是因緣發起的,音聲就決定是那樣子。
而發聲的生理組織若其中有一部分改變,那音聲就會改變,或者變好、或者變壞。
為什麼呢?因為聲音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本身不決定;
由因緣來決定這個所生法,因緣一變,所生法就要變。
若不由因緣發出的音聲,就決定是那樣,不能改變。
這是從因緣生法來理解定、不定的意思。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菩提是由佛三大阿僧祇劫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的因緣成就的,不是無因緣自然有,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身是不決定。

在《中觀論》上說:有自性、不是因緣所生的,就叫做定;若是因緣所生那就是不決定。

所以,佛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但是無上正等正覺是由因緣成就的,約自性空這一方面說,無有少法可得,沒有菩提可得;
而得與不得是相對的,所以沒有得,也沒有不得了,是這麼一個境界。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佛為一切眾生說法時,也是隨順因緣、應機說法;佛要為沒有業障又善根深厚的眾生說法,自然是和對業障重、沒善根的人說法不同,
不是對任何根機都決定說同樣的佛法。

佛所安立的一切法門: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乃至《金剛般若經》、《大品般若經》、《華嚴經》、
《阿含經》都是對應當時聽法眾生的根機而演說。
因為是由因緣而有,所以也是無有定法可說。
但是,無定之中,也還是隨順各式各樣的因緣說各式各樣的法,而不會差機說法--契理而不契機,或是契機而不契理了。

所以,雖然是沒有定法可說,但佛說的法都有道理,而非亂說。
比如說「這是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方所也是假立的,對西而說東,對南而說北,也是相對的,
雖然是不決定,但可不能指東話西、南說成北的亂說。
一切法都不決定,對善而說惡,對惡而說善,但還是不可以做惡,否則就可能到三惡道去。
這都是因緣生法,都不決定,所以沒有定法可說,但是也不是亂說的。

「何以故」:什麼原因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呢?

佛提出的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回答。
這底下,解釋前面無有定法可證可說的道理時,只解釋「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一句,前面「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說。

天親菩薩的意思:如果沒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會說法的,所以佛能為一切眾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
就是因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關係,所以解釋這個問題,也等於解釋前一個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為什麼無有定法可說呢?因為佛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是不可取著、不可宣說的。
「取」是約心,「說」是約口。只要是有相,心就能取相緣慮而有種種的分別、思惟;
有各式各樣的名,就可以根據名說話。
「不可取」:沒有相,心不能取。「不可說」:若沒有名字,口不能說。
這裡所說的名、相是指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可取、可說。
心裡在思惟佛所說的法,而佛所說的法都是因緣而有、都是沒有決定性的,所以對如來所說法,也不可以取著,說它有自性。
語言上不可以說有自性,證悟上也不可以說有自性。

「非法、非非法」這以下,是說怎麼叫做不可取、不可說呢?
「非法」:因為一切因緣生法都是自性空、無自性,所以是非法;
非法就是無法,在自性空上說,無有少法可得。
比如敲磬發出的聲音,在自性空上看,並沒有聲音可得,因為我們聽見的聲音是從因緣有,而不是自性有。
從這一方面思惟觀察,的確是無一切法可得,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

「非非法」:在自性空上看一切法都不可得了,這不可得的就是無為法的境界,這叫非法;
而對無為法也不可以取著它有自性,所以叫非非法。
這也就是二諦的意思,不可以執著一切的緣起法有自性,也不可以取著第一義諦有真實性,所以叫做非法、非非法。

前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是單獨說佛的境界。以下表示:
不但佛是這樣,所有學習佛法的佛教徒,若有所修證時都是一樣,所以是三乘聖人同入一法性。
如《法華經》說:「我等同入法性。」在《般若經》上是最明顯了。

「所以者何」:怎麼知道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有的賢人和聖人都是學習無為法成功了,才得聖道的;但得聖道的智慧有深淺的差別。

學習佛法沒得聖道之前的內凡位、外凡位,都可以稱之為賢,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
外凡,也就是指能發菩提心--或者聲聞菩提、或者緣覺菩提、或者無上菩提,這是非常殊勝的功德,可以名之為賢。
能進一步修學止觀,念念在道不懈怠,能精進地用功修行,調伏煩惱不懈怠,那當然更是賢,也就是內凡。
若是知道生死的確是苦,唯有聖道是大安樂境界,能斷惑證真,那就是聖人了。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是在自性空中無有生住異滅的一切法可得,所以名無為,就是寂滅相。

「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不管是什麼程度的佛教徒,初果也好,二果、三果乃至得無生法忍、到佛的境界,都是學習無為法才成就的!

在《維摩詰經.弟子品》羅"目+侯"羅尊者這一章提到,這一天毘舍離城的諸長者子來問尊者:
「出家的功德一定是超過轉輪王,所以你捨掉轉輪王位出家了,請你說一說出家有什麼好處呢?」羅"目+侯"羅尊者就為他們演說出家的種種功德。

維摩詰居士來了,說:「你說出家有很多的功德,說的不對!
出家是一點功德也沒有的!因為出家是為了得證無為法,在無為法裡,無有少法可得嘛!
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得無上菩提,都是無所得,那有功德可得呢?」

這個境界真是妙得很!
若是平常人,有功德我才出家,在無為法上沒有功德出家幹什麼呢?就不想出家了。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功德,是因為得到無為法以後,才真實嚐到出家的味道,這就是三乘同入一法性,見到無為法以後就有無量的戒定慧功德莊嚴。
但是,初地不如二地,二地不如三地,乃至等覺還不如佛,這還有種種差別。

《金剛經持驗記》上有一個故事。
在宋朝,佛印禪師和蘇東坡有來往。佛印禪師在蘇州虎丘寺講《金剛經》,講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偈子的時候,聽眾裡有一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朱進士,
他原來不相信佛教,那一天聽說是講經,就到這兒來了,聽到這四句偈,得大歡喜:
「哎呀!《金剛經》這麼妙!」於是乎自己發了願心,一定要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真實義。

此後,他就這樣天天地讀《金剛經》,並且也參考書籍學習。這一天吃完午飯,休息時作個夢:
他從住處走了兩哩路左右,到了街上的一個胡同,遇見一夥人。有一個像是有權力的青衣人押著五個人向前走,而他也跟著走。
後來,他們轉到一個胡同向裡走,進到一個掛著青布簾的人家裡,他也掀開布簾隨著進去。
進到廚房有一個桶,這五個人就飲桶裡面的湯,朱進士也要飲,青衣人說:「你是學習佛法的人不可以飲!」
一說,他就醒過來了。「哎呀!這是白天吃完午飯休息嘛,夢得這麼清楚。怎麼回事啊?」

他起來後,就順著夢的境界向前走,果然看到一家有青布簾。他敲敲門進去了,就問:
「你們廚房裡有什麼事情?」
主人說:「廚房裡有母狗生了六隻狗仔,有一隻死了,就剩五隻。」
他聽了這話心裡一驚:「哎呀!我如果不學習《金剛經》就投胎變成狗了!」
所以,他更誠懇地學習《金剛經》,天天讀誦、受持、思惟觀察。
到了八十九歲這一年,有一天把所有認識的法師和在家居士請來吃飯,向他們告假,
然後就看他登到後園的樹上說四句偈:「八十九年朱公,兩手劈破虛空,腳踏浮雲粉碎,立化菩提樹東。」這偈子有點意思!

「八十九年朱公」:這是指活了八十九歲的朱公。
「兩手劈破虛空」:劈破虛空就是非非法的意思,就是對於無為法、一切諸法空相不取著。
「腳踏浮雲粉碎」:浮雲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浮雲粉碎就是把一切如浮雲似的幻化境界也看開了,無為的空寂也不取著。
可見這個人得了聖道了!
「立化菩提樹東」:他就站在那裡化去。這話可能是菩提樹在西,而他在菩提樹的東邊化去了。

他說完這四句話以後,從樹上跳下來,站在那裡就走了。這個朱公真是不得了!
像我們老病來了有時候都糊塗了,而他臨死時還能上樹,從樹上跳下來,站在那裡就走了。
我相信他精進勇猛不懈怠地學習《金剛經》是到家了。

再講一個故事。
佛在世時,有一天在樹林裡說法,這時候有五百隻雁在虛空裡聽見佛的法音,生歡喜心,就從虛空裡落下來,落在樹林裡。
樹林正好有獵人設的網,雁一落在網裡,就被獵人殺死了。
但是,雁因為聽佛的法音,生了歡喜心,乘此善根就生到忉利天,變成身相莊嚴、放大光明的境界。
天上的人化生是無而忽有,生下來就像人間八歲小孩子的身量,很快就長成大人。
人間的人,生來以後糊糊塗塗地,這是什麼地方、從那裡來的都不知道。
天人知道自己過去生是做什麼的、從什麼地方來、有什麼功德會生到天上?
這些天人想:「我是聽佛說法的聲音生歡喜心,因此而來到天上的!」
他們心裡歡喜,用天眼一看,佛還在人間說法,所以在夜間來聽佛說法,而後得了初果須陀洹,作禮後就回天上了。

阿難尊者第二天來見佛,就問:「昨天夜間佛這裡放大光明,怎麼回事情呢?」
佛說:「有一天說法時,有五百隻雁,聞說法的法音生歡喜心,死後生到天上,所以拿著天華回來供佛報恩。
我又為他們說法,得初果須陀洹後,回天上去了。」
這時候阿難尊者讚歎佛:「哎呀!佛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不但能利益人還能利益禽獸,這些鳥聞佛說法得到這樣的果報;哎呀!佛的功德太大了。」

這故事我在其它地方還看到阿難尊者問:「這五百天人是什麼業會墮落為雁?
有什麼善根,現在又能得聖道?」

佛說:「在迦葉佛時代,有五百個富貴人家的女孩子,出家修學佛法成為比丘尼,但是不知道人生是苦,有時候放逸破戒,死了就墮落為雁。
迦葉佛時人壽是兩萬歲,釋迦佛時則是百歲,這麼長遠都在雁的世界生活。
現在遇見釋迦佛,聞法歡喜而能生到天上,然後再聞佛說法得聖道。
因為在迦葉佛時代,聽佛說法修行過四念處,栽培過善根,所以今生一聞法就得初果。」

這可以看出:放逸就要墮到三惡道;若精進用功栽培善根,能遇見佛就可以得聖道了。
不過話應該這樣說:
不管出家、在家,男人、女人,如果不相信佛法,不在佛法裡栽培善根,放逸了,也有因果,一樣要到三惡道的。
三惡道果報結束,可能又來到人間,雖然聽見佛說法,但未必得初果,為什麼?
因為以前沒有栽培善根!
若曾栽培善根,那罪業的因果結束後,善根就能發生作用;
罪的因果在,就還會障礙,不容易得解脫。
若是在佛法裡,同時栽培善根,而也有犯戒的過失;
一是栽培善根的無漏業,一是在世間造的罪業,這兩個業,誰先受果報呢?
罪業先受果報!所以先墮落為雁。這是什麼原因呢?

《瑜伽師地論》上解釋這個問題:就是造罪的時候,用的心力強,所以業力強大。
若你的用功修行是要人家打板了才上殿靜坐,用功的心力只有六十度,放逸時有九十度、一百度,則業力強者先牽。
有人功德力大,雖然有罪,但是功德先受報;
如果懈怠,雖然也栽培了善根,因為力量不大,那就先去受苦。
從這些事情上思惟觀察,我們自己要警覺了!常常地閱讀經論,用這個角度看世間上的歷史,都是一樣的道理。
遇見了不同經論的啟發,能發道心,以前做不到的現在就能做到了,所以應該多讀經論。

說說我個人的事情。
我是農村的人,家裡種田,這是很平常的境界,沒有什麼放不下的。
但是我讀中國歷史,常常感覺到在世間上作官,實在沒有意思--國王歡喜誰,官就給誰做,即使你有本事,他不高興就是不睬你;
說功勞很大,好,升官!一不對勁,立刻就殺頭!
而那些受皇帝恩德的人,只是仗勢欺人,他不會覺悟:
若皇帝死了,馬上就不安全了。等到皇帝死了,皇太子上台,這些人立刻變成俘虜,所有的財富都被收歸國有,頭也被砍了。
看到這些事情感覺:我是平常人沒作官,即使我有本事,也不作官,還是出家好!

己二、欲得福相至得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前「智相至得法身」是說明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圓滿無上菩提所得的法身。
這一段文是「欲得福相至得法身」,
指成佛前在因地修學佛法所得的功德,其中雖也包含智慧,因為智慧並不殊勝,所以但名為福相法身。
到成就佛果時,有廣大的福德,但智慧特別殊勝,所以名為智相法身。
其實因、果都含有福德、智慧的。
這裡說福相法身分兩部分:入聖位前與入聖位之後的修行人所成就的,都名為福相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問須菩提尊者,你的內心怎麼想呢?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假設有一個人感覺到貧窮是很苦的,希望能夠得大福樂,因此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給一切貧苦的人;
做這樣布施的人,將來所得到的可愛果報是不是很多呢?

在一般人的境界,用七寶布施這種事情可能有,但說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可能就很難。
即使是福報很大的金輪王,能用很多的財寶作布施,但是也不至於滿三千大千世界;
又如色界的梵天王有大福德、大神通境界,也能有廣大的七寶布施,但是要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不容易。
而佛教裡,修行程度已經達到捨掉肉身成就法身(八地以上)的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有可能的。
這裡舉這個例子,用意只是形容這樣做得到的功德大。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人將來得到的果報是太大了。
「何以故」:為什麼呢?這底下說福德多的原因。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前面那個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福德是很多的,但這並不是約福德性說的。
福德性的「性」字,在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中觀論》上提到:「性名為自有(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性名為自有」:
若自己有的,或者說是自然有的;
「不待異法成」:不需要假藉其它的因緣,自己就能成就,這就名為性。
譬如:不需要建築公司、工人,空地上自然就有房子,那叫就是性有;
若是由建築師等種種因緣創造而成,那是緣起有。

「福德性」就是指福德的本性、本來的情況。本來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呢?是空無所有!
假如沒有建築師等因緣來創造,就沒有房子。
若是沒有創造福德的因緣,福德是沒有的,離開了因緣,它的本性是「無有少法可得」,也就是一點福德也沒有。

若約福德的本性,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現在說有福德,是約因緣說的。
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與只是用一盤子(或一個小房子)的七寶布施,兩者得到的果報,當然不一樣。
或說布施的動機不一樣,所得的福德就不一樣;或動機相同,但是所布施的數量多少,也有不同;
或動機、布施的財物相同,但是領受的人不一樣,也會有差別。
這就是,因緣不同,果報就不同。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由這麼廣大的布施所得到的福德,不是在福德的本性說,而是約因緣上說,是故如來說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到的福德的確是很多了。
這是一個解釋。

另外一個解釋:
福德性就是福德,而這種福德不是一般人所成就的,是聖人的境界。
比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得聖道的大菩薩乃至佛的境界,成就了福德性的這種福德--就是一切法寂滅相無為理性的境界。
因緣所造的福德,屬於有為;
一切法本性,是無為的境界,也就是聖人的福德境界。我們習慣於種種有形相的生活方式,總是在「有」上感覺到安慰:
「我有一些如意的事情,我心情好、感覺到舒服;沒有這件事不行,我不能同意!」
若是在佛法裡修行成就的聖人和凡夫的心情是相反的。

前面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要證悟無為的理性,才可以稱之為聖人。
現在說福德和福德性也有這種意味:以財寶布施這是有為的福德,福德性就是指無為的福德。
這樣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前面七寶布施是有為的福德,即不是無為的福德。「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所以佛按照有為的情況說,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是很多的。
這意味:若約無為的福德來說,有為的福德不算多,而無為的福德更殊勝。

還有一件事情應該知道。
我們不能忍受貧窮的苦,也不能忍受好朋友有貧窮苦,所以若有這麼多的七寶財富,便希望可以解決一切親愛的人貧窮匱乏的痛苦。

這固然是好心腸,但還是有所得的境界,還有貪心,有貪也就會有瞋,有貪、瞋就有愚癡;
內心還有貪瞋癡的人,希望從七寶的布施得到可愛的福報,使令生活滿意一點。
但是,佛法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福報雖然很大很大,終究會結束而沒有了。
所以,滿意的境界,因為無常,又會成為不滿意。
沒有了,心不安,還要繼續做福德,也可能不做福德而造罪。
這樣說,這個有為福德滿意的境界,因為無常的關係,又是個不滿意;
所以還不如學習無為的福德性,沒有無常的問題,永久安樂自在。

須菩提尊者這樣回答佛的問題,底下佛又說到無為的福德因緣。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佛告訴須菩提尊者,如果另外有一個人對於《金剛般若經》有歡喜心,能受持乃至四句偈那麼少。

「受」有兩個意思。第一、信受:能相信、接受佛法的思想。

第二、背誦:文以載道,文裡有義,能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文、義放在心裡背誦。
「持」是不失掉,接受以後不再忘失。
按照前後文看,此句是包括能讀《金剛經》全部的文句,或者乃至四句偈這麼少,而又能思惟當中的義理,這樣學習、修行的意思。

「四句偈」有兩種解釋。
第一、以多況少:全部的《金剛經》算多,四句偈是最少的意思。
第二、表經宗旨:以最少文句能清楚表達《金剛經》的道理,這名為四句偈。
如果有四句,但不能表達《金剛經》的宗旨,那還不能算是四句偈。
這樣解釋,我認為也有道理。就像前面「攝住處」,發廣大的菩提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可以表達《金剛經》精要的道理;
或第二段「波羅蜜相應行住處」:「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那段文,也可以表達《金剛經》的要義;
所以,都名為四句偈。如果文不能表達義,受持讀誦就不能說有大功德;
若能表達這一部經的圓滿要義,就可名為四句偈。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是指自己能用功學習《金剛經》。
「為他人說」:指還有慈悲心為他人演說《金剛經》的道理。
這兩件事:一是自己修行,一是化導他人。
「其福勝彼」:這個人所得的福德,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所得的福德。簡單說,就是無為的福德勝過有為的福德。

「何以故」:什麼緣故學習《金剛經》的人,所得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呢?
底下佛說出原因。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佛招呼須菩提說,過去、未來、現在的十方諸佛,及一切佛所成就的無上菩提,殊勝的人和法,都是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成就的。

這是兩件事:諸佛,是約人說,佛在一切眾生中,是道德最圓滿、最高尚、最第一的;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約法說。
人是最殊勝,法也是最殊勝,學習《金剛經》能成佛、能得無上菩提,所以功德大過七寶布施。
七寶布施,只是在生活上所需的滿足,思想上的問題,還不能解決,缺點也就在這裡。
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使令思想提高,直到佛的境界,思想的問題能徹底解決。

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以心(思想)為本--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徒應該承認佛法是唯心論這句話,當然這和世間人說的唯心論不一樣。

佛的大智慧說得非常圓滿:
若在根本上有成就,得本不愁末,所以這功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思想上的問題,其它事情為枝末,而以心為本。
世間人只是把經濟搞好,問題還沒能解決;
一定是思想上解決了,才究竟圓滿的--而佛法主要還是在這一點。
像釋迦牟尼佛安立出家人乞食,這是很難為情的事情。
但是向別人低頭一點,不去生產,可以爭取時間修學戒定慧。成功了,還可以報答施主恩。
這可見佛不重視物質上的享受,而重視思想上的改造。所以在佛法裡,在在處處都是表示:要注意思想的清淨、提高,其它的物質過得去就好了。

在《禪師語錄》上提到,有人問禪師:「怎麼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呢?」
禪師總是回答的讓人似懂非懂的,也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
但經論上就是很簡單的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就是好好地親近善知識,學習《金剛經》,聽聞道理,然後內心常如理思惟觀察,等思惟觀察達到一個程度,
就知道怎麼修行了,在禪定裡修止觀,這樣子慢慢就能成功,得聖道了。這四句是很明白也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從「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字面上看,也可以說是佛智慧的境界,就是能夠證悟第一義諦的智相法身才可以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然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一切聖人都證悟第一義諦,但有淺深的不同,唯有佛究竟圓滿。
所以和前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的無為境界一致,第一義諦就是無為。

當然,凡夫習慣的想法,心有所得,對於吃的、穿的、住的、坐的車,總是希望如意的都要有,不要不如意的事情,心才滿足、感覺到有意味;
若提到一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會認為有什麼好呢?
但是,若常常地學習佛法,尤其多靜坐,思想慢慢地改變,會感覺到一切法寂滅相是大安樂處--原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這麼回事!

佛在《阿含經》問一比丘:「遠方有一棵樹被人砍倒,拿走了,你心裡面感覺怎麼樣?」
比丘回答:「那棵樹不是我的,又離那麼遠,被砍倒、拿走,我沒有什麼感覺。」

佛又說:「你回答得對。如果是把你穿的衣服、吃飯用的缽偷走了,可不可以?」
說:「這不可以,這樣子我心裡不歡喜。」

佛說:「為什麼樹被人偷走,你心裡無所謂;而生活所需的東西被人偷了,心裡不舒服呢?」他不能回答!

佛說:「因為你有愛的關係!你的衣服、缽,或者房子是你所愛的;
所以被人破壞或強佔了,心裡就不舒服;
不是你所愛、所有的,別人的東西被破壞,心裡無所謂,因為你對那東西沒有愛。」

這個問答,我認為非常深刻!我們平常人,一定要有愛,愛這個、愛那個,都要隨自己所願,豈知痛苦就在這裡。
因為這些愛非被破壞不可,無常的因緣變化,終究有一天破壞了、沒有了;
說房子很好,終究會壞;說很愛著這個身體,它非老病死不可,所以就有苦。

聖人為什麼沒有苦?因為對一切一切都不著了,這叫無著。無著、無我就是聖人了。
為什麼能不著呢?因為心與無為的境界相應,對一切有為的境界都不著了。
所以用刀砍阿羅漢,他不在意、不怕死;即使初果聖人也不怕死,因為不愛這個臭皮囊,所以沒有苦。
若是我們,用針刺一下或蚊子叮,都忍不住,而感覺到苦。

佛教詮釋這種事情,當然和世間法完全不同。
在世間的學校裡讀書學本事,不管是軍事、政治、經濟等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為了成就人所愛;
乃至律師、法官也是講道理維護你的愛。如果不符合這條件,這些事在世間上就不能存在。
佛陀大智慧,更深一層地看見「苦啊!苦就在這裡。」
所以反其道而行之,修四念處破這一切執著,才能到達無為安樂的境界。
所以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有為可愛的境界,還不如無為境界好。
這境界如何才能成就呢?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在《大唐三藏法師傳》上看,唐太宗這個人算是有點善根,他曾向玄奘法師說:
「《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部經這麼重要,以前鳩摩羅什法師翻的,是不是有不圓滿之處?請你再重翻一次。」
於是玄奘法師又重譯了二次,所以《大般若經》裡也有《金剛經》。| 金剛經 - 玄奘譯本 | 嘉興藏 - 東大圖書館藏

前面是讚歎「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是特別殊勝。這樣讚歎以後,我們的心又執著,這又不對了。

所以,佛又告訴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前面「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是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因緣所成法。
因緣所成,本性就是畢竟空。
在畢竟空上說,人、法都不可得,這就叫做佛法。處處都不執著,這才是佛法,若有所著,即使是佛法也不清淨了,這是更高一層的境界。

另外,天親菩薩的解釋,「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獨是佛才能證悟的佛法,不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能覺悟的佛法,這是最殊勝的佛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為此佛法作因緣,所以若學習此經,功德很大。
這麼講也有道理。
出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玅境長老 講述 - 1999年法雲講堂 - YouTube

此文章於 2021-05-08 04:31 PM 被 okx 編輯.
舊 2021-05-08, 04:19 PM #2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kx離線中  
syntech0307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54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能不能知道這與因果有關是一回事,
能不能接受這都屬於因果是一回事,
但你得處理這些事情,不是讓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
最後清理心裡殘留的東西,恢復清明的狀態,
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只說 "這都是因果" 是遠遠不夠的.
那叫逃避現實
真實的佛法不逃避問題
舊 2021-05-08, 04:37 P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yntech0307離線中  
小吳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17
玅境法師講的很好,聽師父講經開示受益良多。又或者有時間自己讀大藏經也很好。

把標題餵狗結果如下。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mobile&ie=UTF-8
舊 2021-05-08, 04:50 P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小吳離線中  
darkangel
Major Member
 
darkange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211


下一句是: Speak Normally!

不能好好地像個正常人一樣說話?
我體不體悟是我自己的事,不需要你的關心。

曾在一本書裡看到,
有些人要故做深沉有智慧,
會用打啞謎(riddle)的方式來說話。
書名我忘了,英文書,標題好像有 Power 啥的。

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
好像某些佛學大師都這調調,
聽說這叫做禪,不懂是悟性不夠,
但絕對不會承認他們難溝通,話老愛說一半讓別人猜。

然後一些一知半解的愚民就覺得好酷啊,
也不懂這樣做的背景心理學就跟著有樣學樣,
佛理可能沒學多少,
這故弄玄虛的本事倒是學了八七分不能再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
滿招損 謙受益
舊 2021-05-08, 05:10 PM #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rkangel離線中  
^DS^
Senior Member
 
^DS^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蒿棘居
文章: 1,427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老衲是不信釋迦牟尼會教人上網胡說八道啦
__________________
路很長,夢卻難圓
如果可以,我想縮短天空和大地的距離,夢想和現實的差距...
舊 2021-05-08, 05:16 PM #2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S^離線中  
proton63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引用:
作者newfire
幾千年前說的,傳到幾千年後
早就失真到無從查證真象,只剩爭論


真理是自己可以驗證的,不是用查證得來的。

真理即使被埋沒了,也會被重新發掘。

不然佛陀就不會說這是古仙人道了。


以混水摸魚作個比喻:

摸魚是探究真理的過程,混水是因緣和合下腦力激盪的爭論表象。

有人摸到魚上岸了。有人對著混水徒乎負負卻不會請教上岸的人。

實踐四預流支,趕快設法上岸吧!
舊 2021-05-08, 05:38 P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n63離線中  
proton63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引用:
作者darkangel
佛理可能沒學多少,
這故弄玄虛的本事倒是學了八七分不能再高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只好勉為其難對號入座一下

每個個體不過就是五蘊的積聚,所以發言都是對事不對人,別誤解成關心了。 :P

有人提到輪迴轉世的案例,敝人正巧剛看完 Netflix 上 Surviving Death ,

影片中提供直接觀察所謂轉世者的機會,整個系列觀點詳實,有許多思想的衝突,推薦。
舊 2021-05-08, 05:56 PM #2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n63離線中  
blueck
Major Member
 
blueck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10
文章: 254
作為理工人,以前的我會說這都迷信。

現在我會理解成,人生很多事情若已成定局,

這些理論是用來讓人的心裡好過一點。

當然還沒成定局的,要積極面對。
舊 2021-05-08, 06:10 PM #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lueck現在在線上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29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