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EFM轉換表的由來,按照小弟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乃是因為光碟片裡物裡基本格式的單位是14T(我之前的說法是14位元,因為把它想像成14位元比較容易理解),代表一個Byte的資料,然而因為一個Byte是8位元,所以必須使用EFM轉換表。此外為什麼光碟基本單位是14位元?這是因為雷射光波長的關係,其最小只能分辨出3T的訊號。但是一個Byte本身可以產生256種組合,在考慮到儲存空間希望盡可能地小量化要求下,最理想就是使用14位元去取代8位元,所以才有EFM,以及光碟訊號是從3T到11T等9種基本單位(這些訊號長短的整體表現,尚有一個稱為Jitter以及Deviation統計值可供檢測,它們也代表光碟片的特性好壞)
還有,EFM純粹只是訊號轉換的一張對照表,和李德索羅門編碼並沒有相關,李德索羅門編碼只是一個用來防止資料錯誤以及提供可修正的一套技術編碼,像這樣類似的修正編碼技術,其實在網路傳輸上也常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