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EFM是一個轉換表,也就是光碟片裡基本的訊號格式算是14位元(應該說是14T啦!但把它想成位元比較容易理解),必須經由EFM轉換表的對照轉換,變成電腦資料的位元(同理寫入的資料也需要從8位元轉成14位元)。而李德索羅門編碼是一種資料修正機制補強的編碼技術,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被寫入的資料在寫入之前,會先執行第一次的修正補碼(額外加入一些驗正的資料),然後再把資料打散後分組,此時各組內的資料並非原來連續的資料,然後再一次對各組資料執行第二次的驗正資料補入,經過這三道手續之後,就是完成了李德索羅門編碼,資料再經EFM轉換後便可燒入到CDR裡頭。
而所謂的C1便是當資料被讀出時,在使用第二修正碼來驗正修補資料時,需要用修正碼來做修正的次數(也就是資料目前有錯誤),而C2指的是經第一次修正後,同時也把分散的資料重新排列後,資料仍舊還有錯誤,必須再使用第一次修正碼修正的次數,如果資料在經過這兩道修正機制後,仍然還有錯誤無法修正的話,這個就是Cu的次數,代表資料已經徹底損毀無法救回!
以上指的是一般光碟製造廠所用C1,C2,Cu的意思,由於李德索羅門編碼深入的解編碼方式大概要用好幾篇才講得完,所以小弟在此只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如果略有出入尚請各位功力高深的大大見諒與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