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 in: 應該是匯出第二次壓縮的*.state記錄檔(不知可有說錯?),基本上,沒事的話是不用填的,除非你想拿來作點什麼學術研究的。
Encode data: 2-Pass(兩次壓縮)時,第一次壓縮會存出一個*.state狀態檔,記錄著第一次壓縮對影片畫面運作的分析資料,然後第二次壓縮會根據這個*.state狀態檔案,動態分配資料流量;若是你對2-Pass後,壓片出來的成品不滿意,要重壓,可以不必傻傻地再全套2-Pass,只要在這裡輸入第一次壓縮所產生的*.state檔,然後直接File\Save AVI存出*.avi,程式會自動作第二次的壓縮動作。
Scene Changes: 點選這裡的話,場景變換(Scene Change)的資料也會寫入第一次壓縮時,產生的*.state記錄檔,有助於更平均分配關鍵影格,不過會拖慢點第一次壓縮的速度,你若不是預計到會有太頻繁靠近的關鍵影格,是不用點選這個功能的。
Motion based curve modulation: 以動態為基礎的曲線調節,就是依畫面動態情形,調整資料流量曲線的功能,在螢幕上面,
建議值為25%,就能夠得出最好的結果。
曲線壓縮(Curve compression)部分:
1. Symetric: 將第一次壓縮時分析出的資料流量曲線,再按一定比例壓縮,平滑地降低資料流量,減少容量;
壓成1CD時建議值為25-30%,壓成2CD時建議值為25%以上,如果你自己設定了個合適的CrossPoint值,也可以按Calc...鍵,用它來代替壓縮值(CrossPoint部分容後再述)。
2. Asymetric: 這裡可以分別設定靜態(Low)和動態(High)場景下,再壓縮的比例,例如Low=25%, High=15%,則可保留較多大動態場景的資料,也可以反過來,減少低動態場景下,多餘的資料流量,
建議值為Low=15%, Hight=25%。
亮度修正(Luminance correction)部分:
正如題意,是用來修正亮度的,第一次壓縮時,每個影格都會被賦予一個「亮度雜訊(Luma Noise)」的值,場景中亮度一致時,此值較小,當場景中對比較高時,此值較大;當亮度較一致時,畫面較難找出可以壓縮的點,而造成壓縮比成倍降低,因此需要修正亮度,勾選Enable啟用此功能,
使用預設值即可(Threshold=10, Gain=30%)。
工作人員名單(End credits)部分:
之前聽過一位電影配樂者說,有時候,配樂者都會將沒有影片裡用到的音樂,統統丟進片尾秀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不過很少人會耐著性子,把工作人員名單看完的吧!? 無論如何,黑底白字的畫面,如果還派給跟正片場景一樣的資料流量,那可真稱為浪費(哦! 真的沒有侮辱工作人員名單的意思,所有為影片付出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啦!),所以可以在End credits start at frame這裡,輸入片尾工作人員名單起始處的影格編號,然後在BitRate處設定較正常為低很多的資料流量值,300對黑底白字還不會失真,有的人是說越低越好啦!
濾鏡(Filters)部分:
設定最小(Low-pass)跟最大(High-pass)的資料流量曲線,預防在某些場景過度使用資料流,導致在較低等級的主機上出現播放的問題,
High-pass設為270還運作得不賴,壓成1CD的話,可能得將Low-pass設在2500-3000,免得在一些場景,被填了太多資料量,結果容量暴漲;不過你要是壓成2CD的話,就不用煩惱這麼多,可以儘管調高,除非你的硬體在播放時會出現問題,不然調到5000也沒關係。
資料流量曲線有使用某種「誤差控制」的功能,所以能低於設定好的資料流量最小值,不過後面的設定還是會影響資料流量最小值的極限;「誤差控制」會對不停消耗如流水的資料流量,進行跟監控制(你才不會壓出一個超乎意料的巨型酷斯拉)。
資料流量重分配(BitRates redistribution)部分:
Bias為穩重守舊派的重分配方案──只會固定公平地將資料流量作分配。
Proportional就比較懂得向當權派靠壟──資料流量大的區域就取得較多的資源!
現在是什麼時代啦? 當然推薦比較會做人的
Proportional。
其它(Other)部分:
最後是沒完沒了的Smoother值: 避免壓縮等級變化過多,耗費系統資源,例如設定值為5%時,如有連續三個影格分別要以95-100-105Kbps作壓縮,經過Smoother調整之後,它們統統會被加起來除以三,變成100;
建議值約莫為2-5%之間。
(撰寫中,待續...) by WiDE 20020405: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