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其實以比例來說...戰爭片在現在每年有大量電影出品的數量上還是不能算多....
戰爭電影的黃金時代是五O到六O年代(二戰剛結束一大堆的回憶錄戰史可當題材)...但當進入七O年代後就開始銳減...."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1977)算是當年最後一部大成本戰爭片,當年曾有人說它將是最後一部偉大的戰爭片(現早已被超越....)
從韓戰開始到"越戰"結束前後...反戰電影開始盛行....戰爭片也有了型態上的轉變....
二十二支隊(Catch-22 二十二條軍規1970)及野戰醫院(M*A*S*H 1970)可算是代表....(以後有機會很想專門來介紹一下)...越戰片中很少有意識上不反戰的(約翰韋恩的越南大戰例外)....現在即使是史匹柏新拍的"搶救雷恩大兵"也很少再刻意標榜"愛國精神"...它強調的是人在戰爭中的生存,救一個人而犧牲其他人是否值得?個人在戰爭中的自我意識與大環境殘酷的對抗是現在新戰爭片中較常強調的,當然也由於科技的進步,戰爭場面的重現也成了重點之一(血腥與殘暴的結合體...滿足了人類潛意識中的自虐感也發洩了暴力傾向)
我不否認911事件對美國製片家們會有所影響...但是題材的運用本來就是會循環...跟拍也沒有什麼不對(一大堆B級電影就是了)說編劇人材不夠了...也不盡然...市場考量才是重點,也許現在人口味都越來越重....但是導戰爭片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貽笑大方的人也不少....總而言之....當有人被戰爭片轟到花昏之時,我也不知道那一天當歌舞片又重現江湖時(像最近的紅摩坊)....是否又有一堆人受不了了(我就受不了^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