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
Master Member
 
E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其實,個人觀察好萊塢在描寫美國以外的人事時,都不免受到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同有種種變化。
以描繪俄國(蘇聯)人來說:當大戰時蘇聯是盟友時,就出現一堆描述蘇聯軍民如何奮勇犧牲對抗德軍的電影(一位長輩在民國38年以前還看過好幾齣,著名的《北非諜影》也是這個時期的戰時宣傳產物之一);到冷戰開始之後,就有一堆描述蘇共如何專制、封閉的電影,當然《齊瓦哥醫生》也是此一時期的作品之一。
等到蘇聯瓦解了,俄羅斯對美國已不構成威脅,《大敵當前》這樣比較正面形象題材於是又出現了。
對德國人呢?1920、30年代,美國國內瀰漫著孤立主義,在《鐵翼雄風》、《西線無戰事》的電影中就沒有出現後來的蓄意醜化德國人的現象。大戰就不要講了,德國人是邪惡的象徵,這種作風還一直延續到戰後很長一段時間。等到冷戰對立升高,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前哨,於是就有《沙漠之狐》、《藍徽特攻隊》、《鐵十字勳章》與重拍的《西線無戰事》等作品來平衡一下長期以來對德國人的醜化。

對中國人的形象轉變,由大戰時《大地》、《龍種》描繪美國人所認為的淳樸農民,冷戰時期的《北京五十五日》、《聖保羅砲艇》中的暴民形象。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後,就出現《天狐入侵》中的對白:「中國是唯一的抗蘇盟國」。等到蘇聯瓦解,中共國力上升,像《紅色角落》這樣的作品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了解到好萊塢長期以來對其他國家或民族形象的描繪,是如此的主觀與片面,受到當時美國對外關係或政策的左右,早已見怪不怪。
重點是,我們這些次殖民地的子民們,在面對如此強勢得商業文化洗禮的時候,是否還能保有我們自己的觀點,來面對這個世界與自身處境呢?
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終反對戰爭,除非為了和平的緣故--格蘭特*****

Miss July: I'm the girl. Why do I have to carry everything?
Steven: I support Women's Lib. don't you?


台灣新文化紀念館 96.10.18~96.12.25

台北市寧夏路89號大同分局3樓
舊 2002-01-23, 07:48 AM #6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