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Lisa Hsu 發表
英俄密約之事是李敖講的,他一向講究考據,應該不會太離譜。
當年有不少國家沒怎麼打,就向德國投降,俄國若採取這種方式,依電影的講法,小老百姓就不必接受俄共殘害,欣然接受非共產國家統治,這樣比較好,不是嗎?
但邱吉爾可不這樣想,又送軍火又送土地,要求俄國非打不可。史達林當然也非善類,有錢有土地,只是犧牲自己的老百姓,何樂不為?這群士兵可說是同時為英俄兩國打仗,所以我才說西方國家實在用不著拼命說風涼話。
|
看了這些話,也忍不住要說,希望不會得罪人。
首先,俄國全力對抗德國的主要原因,真的是因為有所謂的「英俄密約」或是英美軍援蘇聯的緣故?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之嫌。
從歷史背景看,日爾曼民族與斯拉夫民族自中世紀以來就已結下世仇,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更使得仇恨難以化解。這使的俄國人不可能全然接受德國人的統治。
而納粹種族優越感的本質,也使的他們無法成為成為一個偉大的得人望的統治者。否則,當初德國入侵之初,俄國境內多少部隊,以及非俄羅斯民族(如烏克蘭、歌薩克人、克爾馬克蒙古人等)將德軍視為解放者,聞風投降,但是希特勒卻明令不許招撫這些他眼中的次等民族,甚至加以虐殺,使得後來意志不堅的人,都寧可聽史達林的命令,與德國作戰。德國的蘇聯戰俘營死亡率高過蘇聯的得軍戰俘營。對蘇聯人而言,德國人是無情的侵略者(從東線上雙方極其野蠻的作風,也確實如此),這場戰爭是存亡之爭了,不管英美是否要援助,都必須決一死戰。部分史家也認為,如果不是希特勒與納粹的種族政策導致蘇聯民眾的仇恨意識升高,德國即使有初期的戰略錯誤,仍有可能贏得戰爭。
另外,對蘇聯人而言,死在自家人手下,還是比死在異族槍下,心理上要好過一點。就像今天的台灣部分人士的心態,明明都是面對相似宰制本質的統治者,只因為現在是「台灣人」做主,就自動放棄批判的權力,甘心受人宰割,還為之辯解,自得其樂。
對於英國而言,俄國也是老敵人,但從近代以來為對抗當面的大敵:法國、德國,英國也都是在最後的階段,才與俄國合作,以遠交近攻的方式,解決最急迫的敵人。所以邱吉爾的做法,也不過延續英國對外的既有傳統做法而已。
別忘了,當時中國也接受美國援助,空軍聘請英國軍事顧問。難道說蔣介石也是為了英美的援助才與日本持續作戰嗎?
還有,如果說是因為可以不受俄共荼毒,就來接受非共國家的統治。顯然這個道理也可用在日本人身上,當年日本人就是認為只有在日本統治下才能解決共產主義的蔓延,所以才要「進出」中國,是蔣介石不服從日本人旨意,極力反抗日本的美意,所以才要「嚴懲暴支」!我們是否也可說因為後來中共取得大陸的政權,所以來為當時日本的侵略政策合理化?
若以當時的平民物質生活條件來看,在日本控制下的滿州國、汪精衛政權之下的平民,顯然要過的比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平民要來的充裕穩定,也不會被大規模的徵兵拉伕。這是否就可以此證明國民政府抗日是一項錯誤嗎?
又很多事是可以從反面去思考,刺激不同的想法。但無論如何,背離客觀現實的結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至於史實與娛樂的本質,個人在過去一片關於戰爭電影的型態中,引述過姚開陽先生的四項分類法,在此不多說,如果認為為了娛樂性質所以可以犧牲掉對時代的嚴謹性,是極其膚淺的說法。並非說這些史實電影就必須一成不變的依照史書來拍攝,而是說導演本身的功力是否能掌握住當時的時代精神來發揮戲劇性。部分的歷史電影如"Gladitor"主角與劇情是虛構的,也有不少小地方考證上的疏失,但他成功的原因除了炫利的布景與刺激的戰鬥與格鬥外,最主要還是在導演能適切掌握住羅馬帝國時期的政治本質意義(他所執導的"1492"也是如此,考證疏漏不少,但成功描繪較接近真實面的哥倫布面貌),還能夠瑕不掩瑜。珍珠港失敗則在於導演根本掌握不到時代意義,靠著彆腳的愛情戲與誇張的特效仍無法彌補此一缺失。
一些成功的例子,就是在製作上切實掌握住時代的精神,適切發揮戲劇性與娛樂性而獲致成功。功力不夠的人自然無法做到,只能用欠佳的劇本去舖陳,而遭致失敗。大陸上私下對《雍正王朝】與《康熙帝國》有著孑然不同的評價,道理也是在這裡。
這根本扯不到史實與娛樂比重的問題。真要完全的娛樂,去看《鍾無艷》或周星馳的電影效果比較大。
至於對李敖的節目,敝人以為李敖在蒐集資料的功力無與倫比,但評論上個人主觀意識又太強,甚至影顯到他對史料取捨的立場。所以對他的節目,敝人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
將其視為權威,有些盲從;但刻意忽視或貶低,則顯得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