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認為「驚爆銀河系」的成功,不只是反映「Star Track」系列的影集與電影,而是整個由「Star Track」所帶動起的整個次文化現象。
所以要了解本片所隱喻的情節,光看近幾年的Star Track電影不夠的,還要追溯到1968年起第一代的電視影集--也就是十多年前台視播映的「星際爭霸戰」起的電影、影集,衍生的主題,從人物、劇情等方面去認識,才能較深入了解本片之中的寓意。對某些深入的影迷而言,各集影集才是重點,電影只是補充或是換季承先啟後的作用,至少一位星艦迷(他老兄習慣在外套左胸別上特地去買和劇中人物一樣的星艦標誌)是這樣認為的。
「Star Track」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打個比方,可能就像史艷文在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就像片中的少年影迷一樣,美國的確有不少人著迷到去為劇中情節編寫編年史(就像為福爾摩斯編傳記年表的不是原作者柯南˙道爾),嘗試推論劇情虛構科技的理論,一些可能只是信手拈來的名詞,都可能會令這些影迷煞有其事的去推敲,連編劇都還沒設想這麼周到。
更有人受此片影響立志朝太空科技之路發展,就像前幾年Discovery頻道曾播出的Star Track特別節目,就提到一位NASA的女太空人,自幼受到本片的影響,立志要當太空人;即使他已完成了一次穿梭太空的任務,仍爭取在Star Track影集中軋上一角的機會,以償多年心願。可見本系列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非在台灣的我們所能想像。
引用:
Elsen
在美國Treky迷星鑑的程度比起驚爆銀河系超出太多了
連美國Navy都為企業號編入了正式的鑑號
|
再補充說明一點,「Enterprise」企業號(或翻成勇往號)的艦名,在美國海軍行列中已經是歷史悠久,時間可追溯至獨立戰爭,現役的CVN-65核動力航空母艦已經是第八代「Enterprise」;但即使是這最「新」的一艘,也早在1961年成軍,比影集還早的多。因此,只能說當初原作者受到海軍的影響,為劇中的星艦命為此名;不是美國海軍受到本影集的影響為軍艦命名,請不要顛倒這中間的因果關係。
雖然NASA當年將太空梭的1:1比例的無動力滑翔試驗載具,命名為「Enterprise」,據說就是因為要安撫眾多星艦影迷的群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