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是在開玩笑的話(???),僅提供下列資料給您參考:
蒙田 Montaigne,Michel de (1533-92)
米歇爾•德•蒙田,這位對於道德與心理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的法國思想家,是《散文集》(Les Essais ,1580 -92)的作者。1571年之前在波爾多(Bordeaux)附近的培理格(perigueux)擔任地方小行政官:在那一年他便自公共生活中歸隱(雖然他後來還是擔任兩屆波爾多市長,並縱橫捭闔於宗教戰爭時期)埋首於書齋之中。起初他專力於古代道德哲學與歷史,但受懷疑論學說的影響,遂漸漸被引到自我研究(self-study)的路上。他之所以知名於世,泰半因這項自我研究及其所導致的政治、宗教和哲學的種種後果使然。
蒙田堅定反對體系性思想(尤其是對當時居主流地位的新經院哲學),他著手發展出一套以內省與自我省察的專注形式以獲得有關自己與世界的知識之方法。這使他導出一些大膽的政治、人性心理的命題:政治行動,猶如人的行動,被他視為設計與機會的產物;惡與善是個人與國家的必然成分(蒙田是十六世紀少數肯定馬基維力思想犀利的著作家之一,這點值得重視);正義只是約定俗成的,不是絕對不移的;誠然,此世是由居於可變環境的可變存有者所構成,故於人事中絕對原則便無立足之地。這種徹底的相對主義,在《散文集》(尤其是卷二,篇12)某些關鍵點中,和寂靜主義(quietism)結為一體;蒙田並未領悟到自己思想的顛覆潛能,反而終身是一位政治的保守派和羅馬天主教的積極擁護者。
尤其在《散文集》第三卷及追加的篇章中,蒙田把這種相對論與懷疑論的立場發揮出來。人被視為是一種個體,其主要形式(forme maitresse)從未固定,別人只能直覺地感知到;可是所有人仍存有相同的理性與肉體性。認識自己的肉體性對於自我了解是根本的,並可做為了解他人的手段。因此對身體的功能與狀態的探討是一種經常不斷而且不受抑制的工作。人活在習俗(coutumes)的世界中,而人賦予習俗一種道德性質或自然性質,但此非習俗之本然;這些習俗可轉化為教條,因此導致壓迫與暴政。蒙田在《散文集》的兩篇著名文章中(卷一,篇31,卷三,篇6),蒙田舉出西班牙人對待美洲印地安人的例子就是以宗教之名行不義的壓迫。為了消極和積極的理由,他強調在一種超越教育、階級、民族和種族的新人文主義之中,寬容之必需。
《散文集》亦以無拘無束、生動有力的文體知名。他使用隱喻及自由聯想,以做為形式化修辭與系統化哲學的解毒劑,對一些後世的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羅(Diderot)及尼采(Nietzsche)〕皆有所影響;而他的相對論、懷疑論及自我研究的方案也影響了後世的著作家,如笛卡爾(Descartes)、巴斯卡(Pascal)及盧梭(Rouss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