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個人認為要增進水冷效率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大沈水馬達的出水量
市售沈水馬達的流量大都標示不實
我手頭上現有的有一個標示 270 l/h 3w
實測只有 70 l/h
另一個標示 600 l/h 6w
實測只有 240 l/h
沈水馬達買回來最好測一下實際流量
如果把流量600 l/h 換成1200 l/h 流量馬上增加一倍
那麼馬達出水量是不是越大越好呢 答案是不見得
因為大出水量的沈水馬達 會發出高溫把儲水槽的水加溫
以目前溫度最高的雷鳥1.4g來講
個人認為出水量1000 l/h 左右的就可以了
當然以後的事情就不敢預測了
2.不要增加沈水馬達的阻力
沈水馬達---水管---水冷頭---水管---散熱排---儲水槽
這中間每一個環節的直徑都不可小於沈水馬達出水口的直徑或小太多
大家可以作一個實驗:
沈水馬達出水口 接一條小水管與接一條大水管 比較出水量的大小就知道
譬如沈水馬達出水口的直徑內8mm外11mm
接一條直徑內5mm外8mm的小水管(就是把水管插裡面)
接一條直徑內11mm外13mm的大水管(就是把水管套外面)
計算一小時的水流量 作比較就知道
結果的比值應該約11*11比5*5 約差4.8倍 這比數非常恐怖 當然實際還是會 有誤差存在
簡單說您買回來出力1000 l/h的馬達 因為使用不匹配的水管 而使流量變成 200 l/h 損失非常大 同理水栓要使用那種水管套在外面的 不要用把水管插 在裡面的 有一種快速接頭 是把水管插在裡面的損失會非常大
如果水管直徑有大小 需要轉接時 要怎麼辦呢 譬如內5mm外8mm的水管要接 在內8mm外11mm的 我的方式是用一支外徑6mm的天線管子插在小水管內 再插 進去大管子內 最後再鎖上管套 因為天線管子很薄 硬度又夠 這樣的轉 接方式 對流量的損失 可以降到最低 也比較不容易爆開 水管會爆開的原 因是那部分的阻力太大
水冷頭內部流道的管徑和出入口用的水栓內徑也是一個瓶頸
所以我主張流道的管徑用直徑10MM 沒有必要在流道形狀上面嘔心瀝血作文章
水栓用pt 1/4" (因為水的比熱值只有 "1" 導熱效果實在不高 雖然設計各種 流道形式效率會有所改變 如超頻水鄉的設計是會增加一點效率 但是增加的效 率實在有限 還不如加大流道管徑 一來減少一些重量 二來減少阻力 有人 主張用小管徑 是錯誤的作法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結果出水量差了非常 多 在p-3時代我有一套自製的水冷系統 水冷頭流道使用直徑5mm 在p-3效果 是很好了 但是換成雷鳥就罩不住了 後來我把直徑加大到6mm 結果出水量由 70 l/h變成90 l/h 結果馬上立竿見影 比數約略等於 (6*6)/(5*5) 使用 大內孔的水栓也有類似的效果 同樣1/8pt的水栓內孔也有大小之分 盡量買大 的 效率會較好)
散熱排也是一個瓶頸
使用管徑過小的散熱排會造成很大的阻力
我使用機車散熱水箱就不錯 因為管徑夠大沒什麼阻力 在此推薦
當然上面需要加散熱風扇的
3.降低水溫
水溫與散熱器的溫差越大效果越好
增加儲水槽容量 也是一個降低水溫的方法 如果空間容許用較大的儲水槽是 比較有利
降低水溫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冷凍水 不過冷凍水有結露的問題 處理不好非 常危險
所以吹吹冷氣就好了 把增加效率的重點 放在減少整個系統的阻力上
一套水冷系統不管是買現成或自製的 最好做作流量的測試
1.馬達零負載時每小時的流量
2.馬達加水管時每小時的流量
3.馬達加水管加水冷頭時每小時的流量
4.馬達加水管加水冷頭加散熱排時每小時的流量
(當然您不用作足一小時的試驗 只要用計時碼表 裝滿一個知道容量大小的 容器 然後推算一小時的流量即可)
把妨害整個系統流量最嚴重的地方找出來 並且改進 就會是一個成功的水冷 系統
我是一名塑膠鋼模設計師 工作上常需要設計模具水冷散熱系統 電腦的水冷有一點類似 只是比較小型化 而且不可以漏水 其原理是一樣的 塑膠廠的水冷散熱排是使用 大型冷氣機用的戶外散熱水塔 如果家裡有裝大型冷氣機的user也可以利用一下 那麼你就不用裝散熱排和抽水馬達 只要配一條管線 通到電腦內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