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亂世眾生,如何英雄?──「英雄」片中角色雜感(※請注意,內含劇情!)
※請注意!本文內容涉及「英雄」電影劇情,未看此片者請自行斟酌閱讀與否。
談到「刺客」這個題材,「刺秦」似乎是會令人第一個想起的詞。
無論是專諸還是聶政,這些在歷史上留名的刺客給人的印象,都遠不如刺奏的荊軻來得深刻。帶著內裝樊於期項上人頭的匣子以及藏在地圖卷軸中的匕首,易水船上有跟隨的力士秦舞揚、岸邊是送行的太子丹與好友高漸離,清寒冷冽的空氣裡迴盪著高漸離的擊筑放歌;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壯士不復返悲壯,到圖窮匕現卻功敗垂成的憾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幾乎已然昇華成一則神話。
這個故事裡,隱含了幾個行刺的必要元素。
首先,要有個視死如歸、願為烈士的刺客。也許為了某種大義、也許是被詭譎的政治力量牽扯而不自知,這些刺客甘心拼上自己的性命,以終結某個握有大權角色的生命為方式,替天下殺開嶄新世局。第二,是用來接近刺殺對象的誘因。也許是利、也許是權、也許是假意的搖尾乞憐,但最好的餌食,是對方心腹大患的性命──對方的敵人,很可能是己方的盟友,也就是說,想要刺殺敵人,可能得先犧牲同自己站在同一邊的戰友;於是荊軻向樊於期要人頭,樊於期就把自己的頭給砍了下來。這種投資絕不合算,但烈士們全都覺得划得來。
複習完畢。現在來瞧瞧張藝謀同樣以「刺秦」為題材的電影──「英雄」。
十年練劍有成的秦國亭長無名,力挫令秦王寢食難安的長空、殘劍、飛雪等三名趙國刺客,帶著三名刺客的兵器蒙王召見,上殿十步,與王對飲。席間秦王問起爭鬥經過,於是無名講了自己力抗三人的故事。接著,秦王推翻了無名的敘述,以自己對於刺客的瞭解推衍出另一個版本的情節。無名拜服,說出第三種應為真相的經過。刺客與秦王只距十步,所有兵士均於殿外百步之遙;原來的計劃是否應該執行到底?刺秦、還是不刺?哪個動作,才會成就解民倒懸的英雄?
以下,我想聊聊這幾個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