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請問IVTC?
瀏覽單個文章
Shade
Senior Member
 
Shad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El's room
文章: 1,046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回覆: 請問IVTC?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meidoku
訊源是電影dvd,我是用tmpg來壓d2v,設inverse telecine (convert 24fps non interlace sourec)設好後壓出來就是這樣子了,Deinterlace那一項,我可沒有去動(還是說我inverse telecine 該設24fps ficker prioritized)

至於cce則是用試用了 snic 大的建議,用AviUtl自動24fps。cce在壓縮的部份我就沒有動到什麼。

我瞭解了,你的訊源是電影的 DVD,所以是「可以 IVTC 的訊源」,也就是原本是 24p,經過 Telecine 後才轉為 30fps 的訊源,所以可以做 IVTC。然後您有用 TMPGEnc 做自動 IVTC,轉為 24fps。
您有沒有試過用 DVD2AVI 的 Preview 跑一遍試試看,看這部 DVD 的 Film 比例是多少?如果 Film 率高達 99%,直接在 DVD2AVI 選「Force Film」輸出便可以得到 24fps,也就不必用 TMPGEnc 做 IVTC 了。不過這種 Film 率很高的片子,通常只有幾個簡單的 Telecine 順序,甚至只有一個順序,即使 DVD2AVI 沒有用「Force Film」輸出,在 TMPGEnc 裡面做自動 IVTC,準確率也會很高,所以交給 TMPGEnc 做也是可以。
DVD2AVI 的「Force Film」選項和 TMPGEnc 的 IVTC 作的處理不同。DVD2AVI 的「Force Film」只是判斷 DVD 內儲存 RFF 旗標,砍掉重複的 Frame,輸出原本的 24fps。假設您要壓的片子 Film 率不高,也就是原本 DVD 壓縮時沒有做好 IVTC,裡面儲存的畫面是 24 Progressive Frame 的這種型態的比例不高,那麼便不可以用 DVD2AVI 的「Force Film」輸出。而 TMPGEnc 的 IVTC 是計算畫面的「奇偶像素的差異」和「動態」,根據這些資訊來組合還原出正確的 24p 順序,所以花的時間比較久,不像 DVD2AVI 存專案檔時唰唰一下子就處理好了很快。
兩者的作法和使用的時機都不同,使用者要自己判斷該用哪一種。如果有人拿 Film 率很低的片子用「Force Film」輸出,得到慘不忍睹的結果,然後怪 DVD2AVI 的 "IVTC" 爛,那真是冤枉了 DVD2AVI 的作者。這些觀念在作者的網頁上都講得很清楚。
扯遠了~~
回歸原題,您有用 TMPGEnc 做 IVTC,所以最後輸出的是 24p,不過根據 BitRate Viewer 回報的資訊,壓出來的檔案是 29.970fps,所以判斷您應該是有選「3:2 pulldown when playback」(播放時做 3:2 pulldown)這個選項?
因為 NTSC 的電視是以 29.970fps 的速率播放畫面,所以 24fps 的影片在播放的時候要轉為 29.970fps 輸出才能在電視上顯示。3:2 pulldown 這個選項就是壓縮時以原本的 24fps Progressive Frame 壓縮,然後寫入 RFF 旗標,讓播放器在播放時利用 3:2 pulldown 的組合順序,輸出 29.970fps。這樣壓縮時是壓 24fps 無交錯的完美畫面,而不是 30fps 有交錯的畫面,少壓了 20% 的張數,等於增加了 20% 的 Bitrate,同時畫面無交錯,比較容易壓縮,所以畫質也比較好。這是明智之舉 ^^
這樣的話,TMPGEnc 用 Frame 模式就沒錯了。(以上是英文版的設定選項,中文版翻成什麼我不清楚)

現在變成是 CCE 的設定有問題 :P
您說 CCE 的版本您是用 AviUtl 做自動 24fps 補正,然後送給 CCE 壓縮,那麼 CCE 收到的就是 24fps Progressive Frame 的訊源。這樣壓縮的話,就不可以用 Field 為單位壓縮,否則壓縮效率會下降,品質會變差。根據 BitRate Viewer 的資料,您的 CCE 是用 Field DCT 和 Alternate Scan,這兩個工具都是用在交錯畫面的時候使用的,在 Progressive 畫面用這種方法,會造成壓縮率下降。
我看了一下 CCE 的使用說明書,畫質設定這個選項底下,右邊有可以讓你選擇 DC 精度(您壓出來是 9bit,要高畫質要選 10bit),和 Scan 順序的選項。Scan 順序有兩個,一個是 Zigzag Scan,用在 Progressive 畫面,另一個是 Alternate Scan,用在交錯畫面,請把預設值 Alternate Scan 改為 Zigzag Scan。這兩種掃瞄順序我看過研究報告,用錯的話兩者的畫質,以 PSNR(Peak-Signal to Noise Ratio)計算,可以相差到 1~3dB,差距非常大,所以要慎選。
在 Scan 順序的選項之下,還有一個可以打勾勾的選項叫「Progressive Frame」,請把它勾起來,這樣 CCE 就不會用 Field DCT 了。

另外我在看 CCE 的說明書中發現,CCE 有「逆 3:2 pulldown」的功能(我看的是日文版,英文版翻什麼我不知道),這個功能也就是 TMPGEnc 的 inverse 3:2 pulldown。壓縮「經過 3:2 pulldown(Telecine 的一個步驟,將 24 -> 30fps)」的 NTSC 30fps 訊源時,判斷訊源 3:2 pulldown 的順序,如果能夠反轉回去,該部分就以 24p(Film)的型態壓縮。如果無法判斷出順序,該部分就以 30fps(NTSC)的型態壓縮。也就是壓 Hybird(NTSC/Film 混合)的片子。如果判斷成功的比例越大,IVTC 率就越高,壓出來的 Film 比例就越高,當然畫質也就越好囉。
舊 2003-01-14, 07:17 A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