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 "自由之光"(Harrion Bergeron)是改編自馮內果(Kurt Vonnegut Jr.)的短篇小說, 應該很有可看性. 我只有看過他的"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 小說和電影都看過, 都是相當獨特的傑作. 麥田出版社有發行他的作品全集, 真想全部都找來看看, 可惜時間老是不夠用, 想看的東西又太多了.........
楚浮(Francois Truffaut)導演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 1966), 我曾經看過錄影帶, 沒有什麼特效也沒有動作場面, 說不上好看不好看, 情節倒是蠻有意思的, 內容是什麼呢? 記得"華氏451度"是指紙張燃燒的溫度, 記憶有點模糊了....又懶得打那麼多字....還是轉貼比較方便........
(以下資料來源:
http://scisci.nctu.edu.tw/main/y/yeh_list02_006.htm)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並無任何局限,社會科學 亦可成為很好的素材。在社會科幻中,又以「反烏托邦」(Dystopia)這個主題 堪稱典範。本世紀兩部經典之作: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雖然 一般人視為正統文學,嚴格說來都是社會科幻小說。而在科幻基本教義派的心目 中,能和上述二書鼎足而三的作品,算來算去也就只有《華氏451度》這部奇 書。
成書於一九五三年的《華氏451度》,是雷•布萊貝利(Ray Bradbury, 1920-)極少數的長篇科幻之一。在當代著名的美國科幻作家中 ,布萊貝利可算是個異數。除了小說創作,他還寫詩,寫書評,編電視、電影及 舞台劇本,並且主持電視節目。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布氏寫作態度極其嚴謹,即 使是對科幻不屑一顧的文學評論家,也不得不將他視為主流文學的一員。
基於諸多因素,在超過半世紀的文學生涯中,布氏雖然發表過無數小說,其 中長篇卻有如鳳毛麟角。事實上,就連這本布氏長篇的代表作,也是改寫自五一 年發表於科幻雜誌上的短篇〈消防員〉。(將自己的中短篇改寫成長篇,是美國 科幻界一項悠久的傳統。)布氏在此玩了個文字遊戲,因為在故事裡,消防員( Fireman )的任務並非救火,反而是縱火!「消防員」真正要消要防的,乃是人類文 明迸濺出的智慧火花。因此縱火的目的,是為了焚毀世上所有的書籍,而華氏四 五一度(攝氏二三三度)正是紙張的燃點。
小說主人翁孟泰格便是一名「消防員」。 在那個虛構的未來社會裡,每棟建築物都百分之百防火,傳統的消防員已無用 武之地。然而消防員搖身一變,竟然成了專業縱火員,唯一的工作就是四處焚 書。
為什麼要焚書呢?根據消防隊長比提的說法,書籍是阻礙人們追求快樂的 絆腳石,甚至是一切矛盾與衝突的根源。作者借比提的口,發表了一篇強詞奪 理的演說,將書籍誣為十惡不赦的心靈毒藥。他的結論則是,焚書乃追求快樂 的不二法門,一旦把書通通燒光,便能多看電視電影,多做戶外活動,那時人 人都會過著快樂無比的生活。
從小被這種說法洗腦的孟泰格,深信焚書是造福人群的光榮使命。於是他 們這群專業消防人員,每天戴著鑲有「四五一」字號的頭盔,駕著裝滿煤油的 「消防車」,前往一戶戶遭告發的人家,將一本本書籍化為灰燼。他們懷著宗 教式的虔誠,夜以繼日、樂此不疲地燒、燒、燒。每當看到烈焰染紅天際,孟 泰格便會露出一抹詭異的笑容,彷彿自己成了救世主的化身。
孟泰格的信念後來之所以動搖,最早是受到鄰家少女克拉莉絲的影響。不 久,又因為目睹一名老婦自焚殉書,對他造成極大的震撼。從此孟泰格開始偷 偷藏書看書,而在克拉莉絲「意外」身亡之後,書本更成為他唯一的心靈慰藉 。
其實孟泰格早已成家,妻子蜜莉是那個社會的標準公民。家裡三面電視牆 播出的互動式節目,是蜜莉生活的中心與重心。她跟孟泰格貌合神離、同床異 夢,每晚陶醉於耳機式收音機的音樂,或是藉著安眠藥進入夢鄉。得知丈夫的 祕密後,蜜莉最後決定「大義滅親」。孟泰格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正是焚毀 自己的藏書。任務完成後,他冷不防地將點火器轉向隊長,隨即逃之夭夭。
在一位失業老教授的幫助下,孟泰格逃亡到一處世外桃源。那裡有許多志 同道合的愛書人,每個人負責默記一本書,並以代代口耳相傳的方式,讓那些 經典流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