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hade
Senior Member
 
Shad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El's room
文章: 1,046
然而也許有人會注意到,根據這個網頁
http://www.uwasa.fi/~f76998/video/conversion/

NTSC 的 PAR 竟然不是 10/11 (x/y),而是 72/79;PAL 的 PAR 竟然不是 59/54,而是 128/117!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令人頭痛的地方 ^^;

下面的內容有點複雜,我沒有把握能夠解說得很簡單清楚明瞭,
建議最好仔細閱讀完以上提供的網頁再往下看。

前面計算 PAR 的時候,我們是拿 13.5MHz 直接去除 "industry standard" square pixel 的取樣頻率,
來求得 NTSC 和 PAL 的 PAR。但是實際上這些 "industry standard" square pixel 的取樣頻率,
取樣出來的仍然不是 1:1 的 square pixel,只是很接近 square pixel,所以直接這樣除,
得到的 PAR 並不精確。

精確的計算方法:
625/50 PAL 每一條掃瞄線的取樣時間為 64μs,實際上用來記錄資料的時間只有 52μs,
其他時間用來同步和等待掃瞄線歸位,所以要記錄 1:1 [768x576],取樣頻率應該是
52μs * (14 + 10/13)MHz = 768

一條掃瞄線要 768 點(取樣 768 次),取樣時間 52μs,反算回來取樣頻率就得要是
14 + 10/13 MHz,而不是 "industry standard" 的 14.75MHz。

525/59.94 NTSC 每一條掃瞄線的取樣時間為 63+5/9 (63.555...) μs,
實際上用來記錄資料的時間只有 52+2/3 (52.666...) μs,其他時間用來同步和等待掃瞄線歸位,
所以要記錄 1:1 [640x480](648x486),取樣頻率應該是
52+2/3μs * (12 + 24/79)MHz = 640(648)

而不是 SMPTE 244M "industry standard" square pixel 的 12 + 27/99 MHz。

ps. 640x480 是 648x486 截邊的結果,因為這樣比較好處理(16 的整數倍)。

所以根據正確的紀錄時間(PAL 52μs/NTSC 52+2/3μs)來推算 PAR,得到的結果就是
NTSC 13.5/(12 + 24/79) = 79/72 (y/x),PAL 13.5/(14 + 10/13) = 117/128 (y/x)

頭開始痛了嗎? ^^;
本來我們都已經習慣左右截邊 -> 704 之後再 resize,這也是一般看到的作法,
大家都是這麼作的,結果根據這個算法,NTSC PAR 變成是 72/79,
本來是
640 * 11/10 = 640*1.1 = 704

現在變成
640 * 79/72 = 702 + 2/9

要截邊為 702 + 2/9 再 resize 為 640x480 才是正確的。

不過該網頁的作者也建議,還是使用 704 比較好,704 這個數字剛好可以被 16 整除,
704 這個數字剛好是 VCD 352 的兩倍,704 剛好是 VCD 可以存放的靜態圖片的最大解析度,
704 剛好是 ATSC 數位電視的標準解析度...
有這麼多的 "巧合",所以我們還是選擇削邊為 704 來處理。
DVD2AVI 的作者也是建議,還是以 704 來處理。

而 PAL 就很有趣了,因為 PAL 真正的 PAR 是 128/117,所以
768 * 117/128 = 702

剛剛好等於 702 一點都不差!
所以也許 PAL DVD 要 resize 為 PAR 1:1 [640x480/512x384 ...],
截邊為 702 之後再 resize,會比 704 更好?
舊 2003-01-02, 04:11 AM #6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