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CIR601(ITU-R BT.601),類比影像轉為數位時(由電影膠片轉為數位格式,如 D1),
由於取樣的長寬間距(Sample Aspect Ratio/SAR or Pixel Aspect Ratio/PAR)不一樣,
假設 NTSC 是橫軸每 1cm 取樣一點,縱軸便是每 1.1cm 取樣一點,取樣的長寬間距不一樣,
不是 1:1(square pixel),而是 1:1.1(non-square pixel),所以影像在電腦上看是變形的。
由於橫軸的取樣間距短,取樣次數較頻繁,所以取樣出來的點比較多。
NTSC PAR 1:1.1 [704x480] 的影像(變形的)其實等於 NTSC PAR 1:1 [640x480](4:3) 的影像。
704/1.1 = 640
或者反過來看,縱軸點數一樣多(480),橫軸 PAR 1:1.1 的點數便要比 PAR 1:1 的多出 1.1 倍
640*1.1 = 704
所以我們拿到 NTSC 的 DVD,規格是 PAR 1:1.1 [720x480],要 resize 到 640x480,
或其他 4:3 的比例,直接從 720x480 -> 640x480 是錯誤的,必須要左右截邊變成 704x480,
再 resize 到 640x480,這樣比例才會正確。
因為 PAR 1:1 [640x480] 的畫面,對應的 PAR 1:1.1 畫面大小是 704x480,
而非 720x480。
同樣的道理 PAL 的 PAR 是 59:54,假設橫軸每 5.9 的單位長度取樣一點,
縱軸便是每 5.4 的單位長度取樣一點,橫軸的取樣間距較長,取樣次數較稀少,
取樣出來的點比較少。
所以 PAL PAR 59:54 [702.91x576] 的影像其實等於 PAL 1:1 [768x576](4:3) 的影像。
702.91/(54/59) = 768
或者反過來看,縱軸點數一樣多(576),橫軸 PAR 59:54 的點數便要比 PAR 1:1 的少 54/59 倍
768*(54/59) = 702.91
所以我們拿到 PAL 的 DVD,要 resize 到 768x576/640x480 或其他 4:3 的比例,
直接從 720x576 -> 768x576/640x480 是錯誤的,必須要左右先截邊變成 702.91x576,
再 resize 到 768x576/640x480 ...。
702.91 是近似值,實際上的數字應該是 702+54/59 = 702.915254237288135593220338983050847...
為了數位化處理方便,使用 704 來代替。
也就是 720x576 削邊-> 704x576 -> 640x480 ... etc,16:9 也是先削邊 704x576 -> 640x360 ...。
做 PAL VCD 的時候,VCD 的 PAR 和 DVD 相同,所以要削邊 704x576 兩邊等倍縮小 1/2 => 352x288。
那麼 NTSC 10:11/PAL 59:54 這個 PAR 是怎麼算來的呢?
因為要整合 NTSC 和 PAL 系統,減少硬體設計成本,所以 ITU-R BT.601 把取樣頻率定為 13.5MHz,
然而對 525-line NTSC (ANSI/SMPTE 170M-1994) 的類比訊號,要取樣成 1:1 的 square Pixel,
根據 SMPTE 244M "industry standard" square pixel,取樣頻率必須是 12 + 27/99 MHz。
所以可以得到 525-line Rec.601 NTSC 的 PAR 是 13.5 / (12 + 27/99) = 11/10 (y/x)
而對 625-line PAL (Rec. ITU-R BT.470-3) 的類比訊號,要取樣成 1:1 的 square Pixel,
取樣頻率必須是 14.75MHz,所以可以得到 625-line Rec.601 PAR = 13.5 / (14.75) = 54/59 (y/x)
其他詳細資料,可以參考以下兩個網址:
http://www.mir.com/DMG/aspect.html
http://www.lurkertech.com/lg/pixelaspect.html
或者是看 DVD2AVI 的作者 jackei 詳盡的解說:
http://bbs.irradiance.net/txtVersio...ThreadList.html
http://bbs.irradiance.net/txtVersio...ThreadLi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