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isa Hsu
看來這些美型派的藝人,對推廣古典音樂有一定程度幫助。
以前看古典音樂雜誌,有篇文章介紹雙簧管,就笑說大家都不聽雙簧管,直到作者有位長得像郭富誠的學弟,推出雙簧管專輯,才引起注意。
曾看過一篇諷刺短文,某鋼琴師去唱片公司應徵,老闆就一直對他長相品頭論足,還叫他去校正牙齒。至於鋼琴師曾得過XX鋼琴大賽第幾名?抱歉,老闆不想聽也不想知道。
也許就因為這樣,看到美型派的藝人,總懷疑有幾分實力?不過這樣想也不盡公平,畢竟顧爾德年輕時也很帥,約翰貝許拉的「紅色小提琴」也極富感情。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兩個胖胖地,長像平凡的中年樂師合作的:
Philips出的貝多芬:春、克羅采(Beethoven : Spring, Le Printemps),David Oistrakh小提琴, Lev Oborin 鋼琴。雙人合作,功力、默契都要爐火純青才行,演奏者多半要有點年紀才能表現得好,這張也是公認的好版本。
|
to lisa姊
我想我不是這個意思的!
但我也確實在唱片行聽過旁邊的人這樣的對話: "如果慕特的cd封面,沒有露肩看起來就不值得買!!"
喜歡慕特的人,也可以喜歡David Oistrakh跟Lev Oborin吧?!您總不會說是因為David Oistrakh跟Lev Oborin的美型派才去買Philips出的貝多芬:春、克羅采吧? 那喜歡Mutter的美型派就會去買陳美的cd??
這都是沒有一定的邏輯, 音樂的欣賞原本就可以這麼多元化,我承認包裝很重要,但實力更重要, Mutter的在演奏風格的表現上, 在其丈夫去世之前與之後就有很大的差別.
她近幾年致力於在貝多芬曲目的揚名立萬,除了大概是因為同一國家的人詮釋起來會比較貼切有味道吧??!!但也許是想藉此擺脫花瓶的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