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的可能性《馬丹•蓋赫返鄉記》讀後報告 作者 洪世昌老師
(資料來源:
http://www.tcssh.tc.edu.tw/lib/stud...acher/r90_8.htm)
壹、本書概要:
故事發生於十六世紀的法國南部農村,男主角馬丹•蓋赫(一五二五年生)十四歲時,在雙方家長的同意下,與鄰村富裕的貝彤黛•德•荷爾(一五二三年生)結婚,但馬丹相貌平庸(身材高瘦、黝黑、擅長劍擊)且性無能,因此婚後八年沒有子嗣。貝彤黛認為原因是他們兩人受到「女術士符咒的束縛」。直到八年後一位老婦人告訴他們如何解除咒語(作彌撒;吃下聖餐儀式中的麵包、糕餅),而有了第一個兒子--桑克西。
婚後的馬丹一直「夢想擺脫小麥、磚瓦窯、家產以及婚姻」而過他自己的生活,但是這個願望始終無法達成。直到有一天他偷了父親的穀物,因為怕父親「嚴懲」;且「根據巴斯克人的禮教習俗這是不允許的」,於是他離開家鄉(一五四八年)到了西班牙,當了西班牙樞機主教的侍從,並曾在戰爭(為西王菲力二世作戰)中傷了腿。
馬丹失蹤了八年後(一五五六年),一位自稱是馬丹•蓋赫的人重新出現在阿爾蒂加這個小鎮上,他真實的身份是阿爾諾•居•逖勒,這位「冒牌馬丹」與真實的馬丹形成「鮮明對比」,他「身材矮胖,強健結實,不擅長運動」;「口若懸河」,「令演員嫉妒的記憶力」,而且是個「放蕩的」,「生活糜爛」,「沈迷於每種背德行為」中的年輕人。而他之所以會冒名馬丹,則導因於一五五三年逖勒軍中退伍後(他曾離開家鄉投入軍中,為法王亨利二世作戰),於歸途中遇到兩位馬丹的朋友誤將逖勒當成馬丹而起,於是逖勒興起了冒名頂替馬丹的念頭。逖勒「煞費苦心的準備、推敲、背誦、排演」,「捏造出新的身份與生活」,儘管還是有些人半信半疑,但最重要的是,貝彤黛也接受了這位丈夫。
往後三年「兩人相愛」,「兩個女兒相繼問世」,而「冒牌馬丹」逖勒也開始出售繼承而來的家產,甚至要求叔叔把這些年來家產管理的款項全盤交出(他懷疑叔叔暗中得到很多好處),並且最後控告了皮耶(但最後獲判無罪)。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叔叔皮耶的不滿,這也使得早已懷疑逖勒真實身份的叔叔逼迫貝彤黛控告逖勒(但她希望敗訴,並且希望法官判決他是她的丈夫)。
這件事鬧上了地方法院(希厄),地方法院最後判決了逖勒有罪(一五○個證人中,六十人不確定,其他肯定與否定者大約各半),而這樣的判決使得逖勒向高等法院(土魯斯)提出上訴。高等法院考量「非證人的人數而是品質」;「寧可錯放有罪者,也不可誤罰無辜的人」;以及法官(葛哈斯)與逖勒同為新教者而加以同情,因此正當所有證據都對逖勒有利而將宣判時,一位拖著木腿的男子出現了,他自稱是馬丹•蓋赫。
他的出現是因「受夠了宗教機構中對諸多活動的限制,有身軀殘疾的他於是決定,最好跟家人重享天倫」,以及這個案件也「傳入真正的馬丹蓋赫耳中」,最後,逖勒以冒名頂替、竊取繼承權、通姦罪被問吊處死;而貝彤黛則因法院「相信她是信實的」,最終被安排至女修道院;至於馬丹,棄家庭而不顧則可歸咎於年輕與衝動,況且發生在他身上的殘疾、財貨與妻子的事也足以讓他得到懲罰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