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來源: 電影百匯
http://www.ha-movie.com/film/)
影評:
你能相信嗎?聽了一首歌就會想自殺,在30年代的匈牙利有一首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曲子:「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聽了這首曲子以後,很多人想自殺(事實上有150人因聽了這首曲子而自殺)當地的報紙在當時對於此事件都有大幅報導。後來小說家尼克巴可(Nick Barkow)根據此曲寫成了小說,而本片導演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本片是敘述以薄片肉捲聞名的昆德餐廳座落於布達佩斯一條幽靜的巷道內,餐廳主人拉西婁雇用安德拉許為駐店鋼琴演奏師,這兩人同時愛上了美麗女助理伊洛娜,但三人間卻能維持一種曖昧的平衡。安德拉許藉由來自伊洛娜的靈感創造出一首令聽者皆聞之喪膽的鋼琴協奏曲「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曲子令他一夕成名。但三人間微妙的平衡,自從漢斯魏克的出現後,便遭到了破壞……其中女主角與餐廳主人、安德拉許三人躺在草地上此景曾備用於張娜拉、金元來與金在來三人主演的「紅豆女之戀」中。
《狂琴難了》一齣既是毒藥又是解藥的視聽饗宴
如果有一首歌,堪稱舉世淒美壯闊,但聽了會讓人想自殺,你聽還是不聽?
《狂琴難了》就是敘述這樣一首歌與一女三男之間,橫跨兩代的音樂愛情故事。本片改編自德國暢銷小說,將時空設定在德軍進駐布達佩斯的戰亂時代,有著多瑙河的浪漫風景、複雜的男女四角關係、音樂家的傳奇一生加上亂世的場面調度,已經讓本片有非常豐富的電影元素。但嚴格說來,主角並不是風情萬種的餐廳老闆娘,不是痴情務實的餐廳老闆,不是狂傲不羈的鋼琴家,更不是陰險狡詐的德國軍官,而是片中一首叫做<愛與死之歌>的淒美歌曲。這首歌原本是鋼琴師獻給已為人妻的餐廳老闆娘,但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在暢銷之後,卻引發歌迷相繼自殺的社會事件,同時,世界大戰也即將開打……而這首歌猶如嚮導般帶領觀眾俯瞰亂世中無奈但真摯的永恆愛情,更不時化身為主角隨著故事情節由單音旋律逐漸變成交響樂曲,徹底的向觀眾表達何謂以音樂捍衛心靈,對抗無情時代洪流的故事。讓觀眾除了看完一齣精采好戲之外,也聽完了一首美麗歌曲,更讓喜愛古典音樂的觀眾經歷一次震撼心靈的饗宴。
電影因為有影像直接刺激視覺的關係,常常會讓頂級的音樂淪為背景或是點綴;又或是音樂強過影像的風采,使得劇情變得俗不可耐。綜觀影史上優秀的作品,通常會是以導演敘事為主,配樂為輔,交織出令人終生難忘的影史鉅作。例如:奇士勞斯基與畢紐普瑞斯納的「藍白紅三部曲」、庫斯杜立卡與布列葛維克的《流浪者之歌》、費里尼與尼諾羅塔的《生活的甜蜜》等等,但有哪一位大師以一首歌曲為主幹,創作出一部雅俗共賞的影片?答案可說是沒有。但《狂琴難了》做了一次成功的嚐試。導演為德國資深電影導演,擅長將電影語言與其最愛的古典藝術結合,再運用成熟的電影手法使本片充滿魔幻寫實的風格,加上選角得當,演員稱職演出與配樂優異的表現,使得本片不只是德國影史上獨樹一格的優秀創作,更是影史上難得一見,劇本與音樂相輔相成的優秀範本。
這是一部在滾滾紅塵中,橫跨兩代,關於一女三男的音樂愛情故事。
本片改編自Nick Barkow的小說,藉由一首實際存在的古典樂曲「愛與死之歌」為骨幹,虛構出一部在大時代洪流中被犧牲的愛情曠世史詩。改編自文學的電影,往往因為影像的重現,會讓觀眾覺得遠不及文字般的令人遐想,但導演本身擅長運用古典藝術音樂與電影語言,將俗濫如通俗劇般的複雜四角戀愛關係,拍出了在大時代中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愛情之外,還帶有相當程度的魔幻寫實風格,使得整部電影充滿了各種元素,但又各司其職地增添電影的可看度。
《綜藝報》讚譽本片「是少數能將音樂完整融入電影情節,而非僅當作陪襯的一部電影」。本片主題曲從影片一開始的單音旋律,到隨著劇情愈發悲壯則轉變為交響樂般的宏偉,使得電影音樂不單只是背景音樂,更使其反客為主的轉變成整部電影的精髓,這個強烈的影片特色除了為這部電影加分之外,更可說是電影藝術的創舉。